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荷蘭語:Het meisje met de parel),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楊·維梅爾的作品。原 作 尺 寸 : 46.5 x 40 cm。畫作以少女戴著的珍珠耳環作為視角的焦點,現時畫作存放在荷蘭海牙莫瑞修斯博物館中。
英國女作家特蕾西·雪佛蘭欣賞《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真跡後得到靈感,寫下同名小說[1],而這本小說亦被改編成同名電影。
目錄
背景
基本上,對弗美爾本人或者他的作品,後人所知的都不多。畫作署名「IVMeer」,但沒有日期。沒有人知道這幅畫作的代理權誰屬,甚至不知道作者有沒有交付過代理權給任何人。近年有專家指出此畫作可能是一幅「tronie」,即17世紀的荷蘭流行的頭像,而這種頭像嚴格而言算不上是一幅畫作。於1994年的修復後,畫作精密的顏色運用及畫中少女對其觀察者的親密目光更被專家所留意。無論如何,這一幅畫都不只是普通的肖像畫。畫家可能在嘗試捕捉這個女孩(身份不明,但一般相信是弗美爾的女兒瑪麗亞)對剛發現的某人回眸的樣子。
多年來維多利亞·德·斯圖爾斯(Victor de Stuers)一直試圖阻止弗美爾作品被賣到國外。
於1881年,阿諾德斯·安德里斯·湯姆(Arnoldus Andries des Tombe)在海牙拍賣了這部作品[2]。因為湯姆沒有繼承人,所以於1902年將這幅畫和其他畫作捐贈給毛里茨住宅。[3]
作品賞析
這是一幅謎一樣的作品,畫中背景裡的濃黑,以及赫然出現的亮麗女子孤影,像弗美爾的這種畫法,在他的作 品中現存的僅此一幅。這幅畫如同他的大部份肖像畫一樣,認不出畫的是何許人。弗美爾則是一個全然不同於 林布蘭特的畫家,他的筆法綿長流暢,同時也細膩得多。
少女頭部的造型渾厚有力,尤其是在畫法上還使用了明暗對比的效果,頗具林布蘭特手筆的特徵。歸根究底, 這一點又淵源於那位繪畫藝術的大改革家卡拉瓦喬,而從弗美爾最早期的作品中,無疑可看出卡拉瓦喬的遺 風。
畫中光線聚集在少女碧藍的絲巾和臉上,這種特色可見於所有受過卡拉瓦喬影嚮的畫家手筆,其中也包括了十 七世紀的畫壇三雄:林布蘭特、維拉斯奎茲,以及魯本斯。弗美爾活靈活現地勾勒出少女的一臉嬌嫩、雙唇的 潤濕感、從下領延伸至頸項問的一彎細線、以及那對水靈的雙眼。
她明亮的凝眸中隱含著熱切,率直地召喚著畫外的觀賞人,有人會因此而想起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只是在 這裡的畫中,沒有那幅文藝復興時期傑作中的神秘感。[5]
畫作模特兒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弗美爾少數望著觀者(畫家)的作品,和其他不經意看向畫家身後的狀態不同,是明確與觀者互相凝視的狀態。這一點說明了藝術家是「在意模特兒的想法」的。
弗美爾運用精準的光點,讓少女微張的嘴唇,純淨而深邃的眼神顯得濕潤。也讓少女的神情,就像有很多話想說一般。捨棄了擅長的空間透視,以近乎黑色的背景,讓視覺上顯得更加聚焦,氣質上顯得更加純淨。奢侈地運用昂貴顏料和耳環妝點女孩,明顯地流露出維梅爾希望筆下的女孩「呈現得更加完美」的渴望。也敘述了這件作品/這個女孩對畫家的重要性。
在漫長的藝術長河中,《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身分一直是熱論的話題。或許是維梅爾的長女瑪麗亞、或許是友人的女兒瑪格達萊娜,也或許是小說家翠西(Tracy Chevalier,1962)筆下,弗美爾家中的幫傭,甚至是畫家幻想出來的理想女孩。在缺乏史實的狀態下我們很難知道解答。但如果說維梅爾的畫作,可以看見文化、歷史、社會和嚴格的藝術追求。那麼《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所能看見的,則是細膩的眷戀。在近年的研究,多數的推測都是指向女孩與畫家是之間是存在愛情的。[6]
相關作品
參考文獻
-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 Value of the guilder / euro. www.iisg.nl. [2015-10-06].
- ↑ Vrij Nederland (magazine) (February 26, 1996), p. 35–69.
- ↑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Mauritshuis)
-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ss.net
- ↑ 解謎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藝術大師維梅爾筆下的女孩並不只是少女?,非池中藝術網,Oct 18,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