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房山云居寺

房山云居寺

图片来自pinterest

房山云居寺,其全称为西域云居禅林,又名西域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1961年云居寺塔与石经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目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保护级别:世界文化遗产
  •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所在: 中国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
  •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 时代:隋、唐、辽、金
  • 编号:1-66
  • 登录:1961年(2013年房山大白玉塘采石场遗址归入)

文物简介

  • 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白带山 ,西南麓,距北京城区75公里,原有建筑在中日战争期间已毁,仅存塔数座和藏经洞中的石经。白带山因山腰有云似白带绕山得名,又称石经山
  • 云居寺为隋代高僧静琬所建,原有建筑依山而建,颇甚壮丽。静琬大师吸取南北朝灭佛运动中很多纸本、木刻佛经被毁,而石刻佛经多有保留的教训,就在山上凿石为室刻石为经,用于保存佛经。
  • 刻经活动在随后的唐开元年间至辽代达到极盛,唐玄宗曾把《开元大藏经》赐给云居寺作为刻用底本,辽代时则使用《契丹藏》作为底本。这两部藏经现均已佚失,云居寺的房山石经就成为了校勘其他版本佛经的最好资料。

文物价值

  • 辽代时,藏经洞已放满了唐刻石经,便在山下新掘地穴储藏石经。刻经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朝,总计共造石经14278方;同时藏纸本22000卷,木刻经77000余块,均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佛教经藏。
  • 除去石经,云居寺还保留有有唐代佛塔7座,辽代佛塔5座,堪称一绝。
  • 有一唐代金仙公主塔,其塔后壁刊刻记载唐玄宗赏赐佛经和田产的历史经过。
  • 开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应第八妹金仙公主的请求,赐云居寺《开元大藏经》新旧译经4000馀卷与大片的田园山场,委派长安高僧知升,亲自押运到云居寺。莫州吏部常选王守泰则是为感念金仙公主的功德,借用石塔后壁,将这一善举刊刻其上。因此,这座塔有珍贵的文物历史研究价值。[2]
  • 1981年11月27日,在对藏经洞之中的雷音洞进行修复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套函,其中藏有两颗释迦牟尼肉身舍利
  • 1999年9月9日,北京市文物局为妥善保护云居寺所藏金石经,将之全部回填石经地宫。[3] 地宫在云居寺原存放石经的藏经穴遗址上新建了一座全封闭地下穴藏式建筑, 地宫采用充氮等现代化手段,确保石板长期安全保存。
  • 1956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来中国访问时,周恩来总理陪同他参观云居寺和出土的石经。尼赫鲁看到这批精美的石经后,印度愿以同等重量的黄金,换两块同等重量的石经,运回印度供奉。周恩来总理微笑著说:“这些石经,是中国人民经过一千多年创造的天下奇迹,号称国宝,黄金有价,国宝无价呀。我作为中国总理,怎能用无价的国宝换取有价的黄金呢!我不能答应,请阁下谅解。”说完,两位总理都笑了。[4]

在各地公开展览

香港浸会大学(浸大)与福慧国际慈善基金及中西文化艺术发展协会于2024年4月2至14日合办“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展出43件来云居寺的稀世珍品,包括首次在香港展出的“云居寺三绝”——有千年历史的佛教石经纸经木经,其中17件房山石经拓片原件更是全球首次公开展出。展品中用朱砂拓印的佛说法变相图,俗称海会图拓片,为清代雍正年间雕刻的龙藏木经中,唯一一块“全佛板”印刷图,展现佛祖首次在印度灵山为众弟子讲经说法时,构图严谨精巧,以佛祖为中轴,四海弟子向着中心会聚;上部晴空万里,有五色祥云飘过,下部两角绘有四大天王。[5]

外部链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