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彩
扎彩 |
中文名稱;扎彩 別名;紙紮 拼音;zhā cǎi 性質;傳統工藝品 |
扎彩,又叫紙紮,是一種用篾條紮成骨架,再用彩紙、絲絹裱糊成形的用於民俗祭祀活動的傳統工藝品。舊時,雲南鶴慶的扎彩藝人,多集中於縣城,便於四鄉八寨的群眾前來購貨和邀請前往到用戶家製作。扎彩工藝品分為冥品和神品兩大門類。[1]
目錄
解釋
用花彩裝飾。
用途
扎彩冥品,多用於死人喪儀民俗活動。其品類有靈亭、像亭、銘旌亭、棺罩亭、帛幡、引魂幡、金山銀山、搖錢樹、花籃、奈河橋、聚寶盆、金童、玉女、方相、方壁、開路神、獅、象、鹿、馬、車、船等33種。大戶人家,還要扎制庭院、床鋪、箱籠、桌櫃、器具及樂器玩物……
扎彩神品,為舉辦宗教活動祭禮神靈的禮品和標誌。禮品類有豬、牛、羊、魚、桃、石榴、佛手、五穀穗造型。標誌有桶形神幡、寶塔、花樹、花燈、傘、升斗、虹橋、雲梯等。
工藝程序
扎彩工藝程序是先用竹篾紮成骨架,用麻皮拴纏加固,外用色紙或絲絹裱糊,再彩畫裝飾,最後用紙花、繡球、流蘇等點綴。鶴慶的扎彩很有地方特色,其特點是剪扎簡煉,用色明快,造型誇張大膽。如扎制的帛幡,帛幡"頭"是個悠飄的白鶴,像征死者乘鶴西去,遺情難捨而不願起飛;幡身、尾是孔雀造型,身色以綠、蘭為主色,烘托出悲滄的氛圍;尾羽為白色流蘇,喻意離情難捨。如聚寶盆,為一半圓的造型,全用絲絹以"穿花"工藝編成。盆中堆滿彩紙摺疊的珍珠瑪瑙、篾扎的珊瑚玉樹、絲絹扎制的笙管劍器、剪紙的掛聯畫屏……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如寶塔,造型是一株麥穗,麥粒和麥芒用金、銀箔摺疊裝飾,葉、杆用絲絹編成,塔頂嵌一個用99個剪紙繡球組合的葫蘆,底座為一紮彩牌樓。造型恢宏,工藝精湛。各類扎彩品,風格各異,造型紛呈,參加一次民俗活動,就能領略一次紙紮的展覽,得到美的陶冶。
在扎彩藝人中,清時的章憲典弟兄,民國時期的鄒錦余、趙泉,建國後的李忍漢等,均系鶴慶的扎彩高手。他們的扎技精湛,風格各異,自成流派。章氏弟兄的扎彩風格近似寫意畫,造型誇張大膽,着色艷麗堂皇。鄒錦余的扎彩宛若工筆畫,細膩傳真,頗具匠心。李忍漢的扎彩,造型簡煉大方,用色明快,給人以粗獷奔放的美感。
發展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關於含山民間扎彩你了解嘛? , 快資訊 2021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