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打麦记(兰桂腾芳)

打麦记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打麦记》中国当代作家兰桂腾芳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打麦记

“小满三天粑粑香”,“芒种火把夜插秧”。时光进入到“小满”“芒种”季节,农民们就栽秧割麦两头忙了。杜鹃鸟更是用“豌豆拔果,割麦插禾”清脆的歌声催着农民们赶紧“双抢”。季节从来不等人。

自从大脑里的记忆程序开启后,生产队打麦子的壮观场面永久地贮藏在程序的磁盘中,一直没有删除。每当听到“豌豆八哥”雀子送来清脆、宛转、悠扬的歌声的时候,便条件反射地跑到生产队的大禾场去欣赏打麦景观。那时候,年龄还蛮小,就是幼稚童。大脑里还没有什么意识,只是觉得有趣,可乐,好玩。农村儿童没有什么可供玩乐的。也只有在个时候看一看热闹,爽一爽心情。难得每年只有一次,算是饱一顿眼福,满足一下新鲜感。也算是接受一下新鲜事物。

大禾场打麦子的时候就是打麦场。打麦场上生产队的青壮妇女分成两排整整齐齐面对面地举起连枷分别照着铺在场上的麦子对拍,你起我落,轮流拍打,一边打一边缓缓移动,时而纵向,时而横向。犹如天安门广场上的阅兵式。连枷拍打麦子就像受阅队伍皮鞋落地。哐——,哐——,哐——,哐——,……。气势磅礴,铿锵威武,既有节奏,又很一致。场面十分壮观。繁重的劳动中的唱劳动号子是必须的。朝气蓬勃的中年妇女们唱起打麦号子来,悦耳动听,轻快嘹亮。一人领唱众人和,节拍和谐,词曲欢畅。

领: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和: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领:啦哩啦哩呵,嗨呀咿呵嗨——

和: 啦哩啦哩呵,嗨呀咿呵嗨——

领: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和: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领:一起举连枷,大家来打麦——

和:一起举连枷,大家来打麦——

领: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和: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领:捧柴火焰高,集体力量大——

和:捧柴火焰高,集体力量大——

领: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和: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领:生产大发展,社会主义好——

和:生产大发展,社会主义好——

领: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和: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领:感谢共产党,人民的好领导——

和:感谢共产党,人民的好领导——

领: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和: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领:啦哩啦哩呵,嗨呀咿呵嗨——

和: 啦哩啦哩呵,嗨呀咿呵嗨——

领: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和: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领:不怕苦和累,大家加油干——

和:不怕苦和累,大家加油干——

领: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和: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领:只要人心齐,泰山可以移——

和:只要人心齐,泰山可以移——

领: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和: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领:麦子大丰收,农民喜开怀——

和:麦子大丰收,农民喜开怀——

领: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和: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领:感谢毛主席,人民的大救星——

和:感谢毛主席,人民的大救星——

……

领: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和: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领:啦哩啦哩呵,嗨呀咿呵嗨——

和: 啦哩啦哩呵,嗨呀咿呵嗨——

领: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和: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领:打了一禾场,再打一禾场——

和:打了一禾场,再打一禾场——

领: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和: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领:麦子先打完,再去吃午饭——

和:麦子先打完,再去吃午饭——

领: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和: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领: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和:咿呀呵吆幺幺呵呵嘞——

领:啦哩啦哩呵,嗨呀咿呵嗨——

和: 啦哩啦哩呵,嗨呀咿呵嗨——

……

悠扬的号子在雄壮的哐——、哐——、哐——、哐——的伴凑中更加欢快,更加激荡。打麦场热火朝天,收敛不住振奋的欢腾。乡亲们欢欣鼓舞,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社员们心潮澎湃,控制不住劳动的激情;打麦女斗志昂扬,按捺不住冲天的干劲。吸引得小观众们兴致勃勃,流连忘返。

“大麦黄了小麦黄”。小孩子们欣赏完了打大麦,还有打小麦的场面有待观赏。

打小麦另是一番光景。打麦没有用连枷,而是用机器。大人小孩都把那机器叫“打麦机”。每当“打麦机”要来打小麦的消息传到幼稚童们的耳朵的时候,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们马上停止一切活动涌到大禾场恭候“打麦机”光临。往往都是小伙伴们从十分渴望煎熬到万般失望,打麦机才由一台红色的大铁牛牵着缓缓地进入孩童们的视线。像打了鸡血的孩子们群情激奋,欢声雀跃,兴高采烈,振臂高呼:打麦机来了!幼稚童何谓幼稚,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打麦机都打完几个生产队的小麦才过来哩。打麦机要来是必须提前通知的。

红铁牛是个庞然大物。蓝色的打麦机更是大红铁牛好几倍的庞然大物。比一栋农舍的厢房都还要大。大铁牛后面的大皮带盘一转,皮带就带动打麦机的皮带盘跟着转起来。社员们就开始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的忙碌的劳动。成捆成捆的小麦从打麦机一头被吞进去,又从另一头被吐出麦草来,小麦从打麦机底部成筐成筐的漏到箩筐里。没有听到“咿呀呵幺幺呵呵嘞”嘹亮的歌声,只能听到大铁牛的轰鸣和打麦机低声的“嗡嗡”。但是,它把麦,草,渣分得清清楚楚,没有半点含糊。打麦机不仅白天打麦,夜里也照常打麦。到了晚间大铁牛的大电灯泡把大禾场照得和白昼没有二样。

有一年,观看打麦机吞小麦捆吐麦草坨正入神时,被辛亥革命那年出生的祖父喊回家吃饭。虽然不依不舍,但是,还是不情不愿地回家填肚皮。人在餐桌心在打麦场,吃饭心不在焉。祖父还在旁边不停地提醒安心吃饭。听着祖父的唠叨,心中不由得生出一种好奇,问祖父小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一样,看起打麦机起来什么都不愿意干,包括吃饭也不愿意。祖父回答,他小时候,根本就没有打麦机和铁牛。也没有生产队和大禾场。每家每户各自的禾场,很小。容不下这么大的一台打麦机,还有那个大铁牛更是没地方停。也没有这么多劳动力。于是乎,好像明白了一个大道理。便自信地问,只有“咿呀呵幺幺呵呵嘞”看了?祖父回答也没有那阵势看。各家各户,各自为阵。一两个人在一个小禾场上哪还打得起“幺幺呵呵”来。祖父还说,不仅我没有,连你的父母也没有这样的眼福。你们是赶上好时代了,托共产党毛主席的福啊。最后又问了一个问题,打麦机又快又好,为什么不一次用打麦机打了算了,还分两次打,上回还是用连枷打呢?祖父回答,上次打的是大麦,这回打的是小麦。大麦小麦是不同的两种麦子,就不能一起打。大麦种的少,不够打麦机打。现在是人多力量大,虽然同是连枷打,效果却大不同。

“打麦机”是通俗叫法,它的学名叫“联合脱粒机”。江汉平原一般都是用的“康拜因”牌大型联合脱粒机。铁牛是一种比喻,它的真名叫“拖拉机”。牵引大型联合脱粒机的拖拉机是“东方红”牌55型履带式拖拉机。“东方红-55”’拖拉机不仅是“康拜因”的牵引工具,而且还是“康拜因”的动力机。平原地区打麦子,“东方红”-“康拜因”组合,最受农民欢迎。

陪着地球绕太阳转了十六圈以后也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力。麦收时节,第一次亲身体验了打麦机打麦子的经历。

晚饭过后,生产队长通知全体劳动力晚上参加打麦子。晚上打麦子必定是“康拜因”要来。“咿呀呵幺幺呵呵嘞”只有在白天才可以打的。作为劳动力理所当然地必须投身到打麦战斗中去。刚走进大禾场,耳朵里就收到调侃的信息:“教书先生来参加劳动了啊”,“教书先生跑到麦田里坐,麦子已经割光了,只有跑到大禾场的麦堆上坐呗”,“是啊,等会康拜因一来,麦堆很快就消失啦,所以,赶在麦堆消失之前赶快来坐一会,要不然今年就没得坐的了”。是调侃,还是讥笑,抑或是挖苦?大概都是吧。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何惧这些。于是奋起回呛:“有谁能解释一下'教书先生跑到麦田里坐’是什么意思呀”。没想到马上就有人给出了解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本来就是明知故问的,嘴里还是不服气:“何以见得”。随即又有人解释:“要坐嘛就到教室里去坐嘚,跑到麦田里坐什么呀。麦田是干活的地方,跑到麦田坐着不干活就是四体不勤。还有跑到麦田坐是因为不知道是麦苗还是蒜苗,这就是五谷不分。”还是心服口不服:“既然是五谷,为什么不说稻田,不说粟田,不说豆田,不说薯田,偏偏只说麦田呢?”终于没有接茬了。此时此刻,心中好生得意:“怎么啦,说话呀。答不上来了啊?”言辞不顺耳,表情更扎眼。一滴生水掉进油锅里顿时炸开了。你一言我一语,众说纷纭。答案全都是错的。此情此景,感觉更是舒服:“答不到,告诉你们吧。正确答案是,麦喝四季水”。众目睽睽,莫名其妙。看样子还是必须给一个详细解释:“麦子在农田里的生命周期是四季播,生,春长,夏收。是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跑到麦田里坐了。”一语惊醒众人:“原来如此”,“农民一年上头的辛苦都献给了麦田”……。“东方红”拉着“康拜因”走进大禾场冲散了聚精会神的日白聊天。社员们迅速找准各自的岗位进入状态投入战斗。

手无缚鸡之力的年少教书先生在这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只有选择一个合适地方才能奉献微薄之力。爬到大如山丘的麦垛顶部往下掀麦梱再合适不过了。独往独来,不会拖累任意一个组合。这是其一。其二,物理老师最懂省力原理,从上往下扔重物是一种省力活。于是乎,捷足先登麦“山”顶,抢占有利岗位,显一显英雄本色,换取惊讶的眼神。犹如舷梯一样的进料梯上的输送链开始运行了。各方人马已经就位并准备就绪。麦梱从麦“山”之巅像滚石流一样涌往进料梯。驻守在进料梯傍边的劳动力解开麦梱的草绳(要子)依次成梱紧挨着放到进料梯输送到打麦机肚子里。出草口也有一班劳动力把守,等到麦草成梱的出来时又用草绳(要子)捆起来,另有一班劳力把捆好的麦草梱运送到大禾场的一块空地去,那里有一班堆垛的劳力又把麦草梱再堆成垛。打麦机肚子底下有一班劳力专门负责用箩筐接脱粒好了的麦粒。还有一班人马就负责吧麦粒转运到生产队的仓库里去。各路人马,各尽其责,齐心协力,有条不紊。既紧张又不慌乱。几个小时过去,一座高高的麦“山”被夸娥氏搬走了。大禾场的另一边又怕平底拔起了一座高高的麦草“山”。珍珠般的麦粒在仓库里也堆起了好几座小山丘。“东方红”又拖着“康拜因”到别的生产队去抢时间打麦子。

一场战斗打下来,参战的劳动力不仅不觉劳累,反而兴奋地展开了议论:“打麦机,真厉害。高高的麦'山’,它轻轻地一拔就没了。””机械作业真是妙,齐心合作确实好。”“要是在旧社会哪来的这样的好事”。“灾难深重的的旧中国,各人自少门前雪,一遇到'五坨子’的年份,连续暴雨就会把农民一年的辛苦全部报废。”“新中国,新[社会]],新思想,那样的事情不再有。”“现在打麦子简直就是闪电战啦,'五坨子’的威风扫地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就是共产党为老百姓造的福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众说纷纭,意犹未尽。

“康拜因”打麦真可谓多快好省。只是巨无霸局限于场地宽阔、劳力众多、麦子量大的硬性条件。否则,就无用武之地。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后,“康拜因”就告别农民隐迹江湖

三四十年后,麦收机械化终于有了升级版。小型联合收割机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救出来。一个人一台机器就可以把割麦和打麦一气呵成。粮食交易所收购小麦的汽车自带磅秤就停在田边地头。收割机直接把储粮斗的麦粒放到小麦收购车的麻袋里。收购人员过称、装车、结账后,小麦的所有权就不再归种田人所有了。小麦收割、脱粒、晾晒、销售,不需要农民动一下手指头,一次性操作就完成了。农民的农具先是抛弃了连枷,现在连镰刀也不要了。

几千年的连枷打麦的历史在二十一世纪的一十年代终于画上了句号。“农业机械化”的美好蓝图,中国共产党正甩开膀子奋力绘就。[1]

作者简介

兰桂腾芳,本名王学兰,荆楚网东湖社区-荆楚文坛版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