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托雷斯海峽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托雷斯海峽

別名: 托列斯海峽

海峽位置: 澳大利亞大陸

托雷斯海峽,亦譯托列斯海峽,位於澳大利亞新幾內亞的美拉尼西亞島之間的水體,海峽最窄處約闊150公里。其南面是約克角半島(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最北端),北面是巴布亞新幾內亞。

托雷斯海峽之所以被認為是很危險的地帶,不僅有刺蝟一般的暗礁,還有住在這一帶海岸的土著人。[1]

目錄

海峽簡介

托雷斯海峽位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之間。東連珊瑚海,西通阿拉弗拉海。長約130千米,寬為 59-170千米。海峽南淺北深,平均水深50米,最淺處僅14米。海峽內多珊瑚礁和小島,且暗礁和島嶼使船隻的航行較危險,但它仍是重要的國際海洋航道。

海峽是東南亞和印度洋地區與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太平洋諸島間海上聯繫的重要航道。

托雷斯海峽處於寬闊的大陸架上,在二、三百萬年前還是陸地,後因新構造運動,發生相對陷落,海水浸沒而成海峽。海峽位於低緯度,終年高溫潮濕,發育了多種類型的珊瑚礁以及大量珍珠和海參、大螯蝦等。海峽中各島在行政上均屬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管轄。星期四島上的肯尼迪港為托雷斯海峽區域的行政中心、貿易場所和採珠業的基地。

海峽歷史

歐洲首個在托雷斯海峽航行的人是葡萄牙海員路易斯·瓦埃斯·德·托雷斯(葡萄牙文:Luís Vaz de Torres,西班牙文:Luis Váez de Torres)--西班牙桂洛斯的考察隊的副司令。1605年,考察隊從秘魯航行至南太平洋,桂洛斯的船隻返回墨西哥後,托雷斯繼續他預期經摩鹿加群島到馬尼拉的航行。他行經新幾內亞以南海域,可能也看到澳大利亞的極北處,但並無確切紀錄證明。

在1769年,蘇格蘭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道爾林普找到了托列斯這次到馬尼拉的航行紀錄,他並以托雷斯的名字為托雷斯海峽命名。

在1770年,詹姆斯·庫克占領整個澳大利亞東部,他沿澳大利亞海岸航行時曾經過托雷斯海峽。倫敦傳道會在1871年到達達恩利島(Darnley Island),托雷斯海峽群島此後在1879年被昆士蘭占領。

地理位置

托雷斯海峽連接東面的珊瑚海和西面是阿拉弗拉海,水深較淺,且暗礁島嶼使船隻的航行較危險,但它仍是重要的國際海洋航道。 托列斯海峽上有數組島嶼,稱為托雷斯海峽群島。

在最少274個島嶼中,17個有人類永久居住。這些島嶼有不同的地形、生態系統和形成的歷史。其中幾個靠近新幾內亞海岸由沖積土沉積而成的島嶼地勢較低,是由河流的流出物所組成。

在海峽西部的島嶼則較多山,地勢較陡峭,由花崗岩組成,是大分水嶺最北部分的山峰,當上一次冰河時期結束,海平面上升,這些山峰因而成為了島嶼。海峽中部的島嶼大部分是珊瑚礁,東部的則是火山島。這些島嶼是澳大利亞的領土,由星期四島管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