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沙
扬沙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1],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结。汉字之美[2],美在形体、美在风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目录
名词解释
扬沙,亦称高吹沙(尘)。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中国以新疆、内蒙古等干燥地区多见,并在春季出现,南方地区极少。
扬沙是由于特定区域地表尘沙被大气流剧烈活动带起造成的。
分布
扬沙作为一种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能可能发生扬沙。扬沙多发生在每年的4—5月。主要分布在西部与北部地区,内蒙古、西藏、新疆最为严重。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大风工作。
2.关好门窗,加固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
3.行人注意尽量少骑自行车,刮风时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下面逗留。
4.有关部门和单位注意森林防火。
区分方法
扬沙与浮尘是两种相似的天气现象,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的观测员对两者的界限模糊,以致造成记录偏差。所以,地面气象测报人员应从这两种现象的成因、对能见度的影响程度、颜色、风力及出现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来加以区分,从而确保记录准确。
成因差别
扬沙是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成,不同方向的尘沙浓度并不一致;浮尘多为远处尘沙经上层气流传播而来(非本地尘沙被风吹起),或为沙尘暴、扬沙出现后尚未下沉的细粒浮游空中而成,各个方向的尘沙含量比较均匀。
浮尘的出现永远滞后于扬沙,即出现浮尘时,远地或本地必定有扬沙或沙尘暴出现过。如果扬沙是在本地产生,记录浮尘时,扬沙现象必定已经结束。
对能见度的影响程度和人体感官差异
记录扬沙时,水平能见度应在1.0-10.0km以内,不同方向的能见度水平往往并不一致,而且在有的时候对垂直能见度影响不大。人在户外时,尘沙颗粒常会使人面部有击打感,门窗玻璃时而发出啪啦声。人逆风而行,尘土、细沙对人的眼睛刺激强烈。
记录浮尘时,水平能见度应小于10.0km。当能见度小于1.0km时,条件符合也要记录。出现浮尘时,各个方向的能见度水平基本一致,而且对垂直能见度必定有较大影响,使得天空不明朗,常常使观测员误认为有卷层云存在。人在户外时,尘沙细粒不会对人的面部造成击打感。人逆风而行,尘沙对人的眼睛刺激性较小。
颜色差异
出现扬沙时,空气会相当混浊。当对垂直能见度影响较大时,太阳呈现土黄色,对垂直能见度影响较小时,太阳颜色变化不大。远物远景被土黄色笼罩。
出现浮尘时,太阳呈现苍白色或淡黄色,远处景物呈黄褐色或灰黄色。
风力大小及出现时间差别
根据日常观测经验,笔者将出现扬沙的全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为初始阶段,该阶段风力需大到足够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10min平均风速一般不低于7m/s),使能见度下降到扬沙标准;第2为维持阶段,此阶段风速需大到不能使大量尘沙降落,即从地面吹起的尘沙量要大于或等于下降到地面的尘沙量(10min平均风速一般不低于5m/s);第3为减弱终止阶段,此阶段风力逐渐减小,尘沙降落量大于吹起量。到风速无力将地面尘沙吹起时,扬沙结束或转为浮尘。扬沙的出现时间多为冷空气过境,或受雷雨、飑线的影响时。
出现浮尘时,风速较小或无风,空中尘沙以传播下降为主。其出现时间一般在冷空气过境前后。
区别
扬沙与沙尘暴的区别在于,两者大多在北方春季冷空气过境时现,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影响的能见度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而沙尘暴风天气的能见度甚至小于1公里。
沙尘天气是春季中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容易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这种天气按水平能见度的大小可分为三个等级,即浮尘、扬沙和沙尘暴。
扬沙是由于风把裸露地面的灰尘或者沙子吹起来,这种天气能见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叫扬沙天气,扬沙天气和沙尘天气不同的是有些沙尘是原地产生的,有的是别的地方吹来的。
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沙粒或尘土,造成大气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
扬沙大风将地面沙子或尘土卷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当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时,为强沙尘暴。
扬沙与沙尘的共同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天空混浊。两者大多在北方春季冷空气过境时现,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影响的能见度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而沙尘暴风天气的能见度甚至小于1公里。
参考文献
- ↑ 【爱我中华】中国智慧到底有多赞?,搜狐,2019-11-16
- ↑ 汉字之美--最美解析这些你熟悉的汉字,搜狐,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