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原圖鏈結 圖片來源britannic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英語: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於波士頓美國詩人和散文作家、文學家、也是新思想運動的提倡者。[1]

目錄

早年

愛默生出生於波士頓,他的父親是威廉·愛默生是一位知名的論派牧師。

1811年,愛默生的父親過世。

1812年,他被送到了波士頓公立拉丁學校就讀。在那裡他的少年詩句受到鼓舞,文學才能得到認可。

1817年10月,愛默生進入哈佛大學,以新生代表這個身份讓他獲得免費住宿。並開始了他的日記,這可能是美國出現的「心靈行軍」最傑出的記錄。

1821年,哈佛大學神學院畢業。他協助自己的兄弟在母親的家鄉設立一所給年輕女性就讀的學校,當他的兄弟前往哥廷根讀神學時,愛默生負責主持這所學校。

在一神論社區宣講

1826年,艾默生被許可在一神論社區宣講。但由於疾病使他的事業發展緩慢。

1829年,他才被任命為波士頓第二教堂的一神教派牧師。在那裡,他開始以傳道人的身份贏得名聲。

1829年,他與埃倫·路易莎·塔克(Ellen Louisa Tucker)結婚。

1831年2月8日,埃倫·路易莎死於肺結核時,他的悲痛促使他質疑自己的信仰和職業。但是在過去的幾年中,愛默生已經開始質疑基督教的學說。從一開始,艾默生自己的講道就沒有傳統教義,而是個人對精神用途的探索,表現出理想主義傾向並宣布了他的自立自足教義。的確,他的講道剝奪了基督教在一切外部或歷史上的支持,使它成為個人對普遍道德法的直覺的基礎,並且使它成為考驗美德的生活。一神論主義對他幾乎沒有吸引力。

1832年,一次與教會幹事關於聖餐服務的管理權爭執,及關於公眾祈禱的疑慮。使艾默生辭職。

尋求對神更堅定的信念

當愛默生離開教堂時,他尋求的是對神的更堅定的信念,而不是神蹟的歷史證據所賦予的信念。

他想要自己的啟示-即直接和直接地體驗上帝。當他離開講壇時,他前往歐洲。在巴黎,他看到了安托萬·洛朗·德·朱西烏(Antoine-Laurent de Jussieu)的自然標本收藏,這些標本按照發展順序排列,這印證了他對人與人的精神聯繫的信念。性質。在英格蘭,他對塞繆爾·泰勒·科爾里奇威廉·華茲華斯托馬斯·卡萊爾進行了難忘的訪問。

1833年,他再次回到家,開始寫《自然》一書,並確立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1834年,他在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市找到了永久的住所,安頓了對他的工作至關重要的那種安靜的家庭生活。

論自然耶穌是人不是神

1835年9月,愛默生和其他志趣相投的知識分子創立了「超驗俱樂部」。

1836年,艾默生在波士頓匿名出版了一本95頁的小書,題為《論自然》(Nature),從而發起了超驗主義。找到了解決他的精神疑惑的答案後,他制定了自己的基本哲學,此後他所寫的幾乎所有內容都是擴展,擴大或他首先在「 自然」中肯定的觀點的修正。

1838年,他獲邀回到哈佛大學神學院為畢業典禮致詞。他的評論立刻震驚整個新教徒的社會,因為他說明了當耶穌是一個人時,他並不是(當時人們寧願沒有聽到這樣的言論)。因此,他被譴責是一名無神論|者,並毒害了年輕人的思想,面對著這些批評他並沒有作任何回應或辯護。在之後的40年,他沒有再被邀請到哈佛大學演講了,但在1880年代中期,他的立場規範成為一位論派的教義。  

愛默生成了新英格蘭美國南部外其他國家著名的講演者。當他不能如期出席某些演講時,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會代替他。愛默生的演講有許多不同主題,很多他的作品內容都是摘自於他的演講。

愛默生成為一名獨立的文學家。在這十年中,他自己的個人懷疑和困難被其他知識分子越來越多地分享。在這十年結束之前,他的個人宣言- 自然, 「美國學者」和神學院的演講 -召集了一個小組,稱為超驗主義者,他被廣泛認可為發言人。

宇宙無處不在的精神

愛默生對宗教的懷疑比他對一神論主義者對奇蹟的歷史性的保留持反對態度更深。

艾默生認為,在理性主義哲學家認為世界是由其組成的機械因果鏈中,沒有自由意志的地方。這個世界只能通過感官而不是思想和直覺來認識。然而,這卻使他們成為環境的受害者,這些人的多餘的精神力量無法真正確定現實。

艾默生從18世紀理性主義的死胡同中重新提出了一種理想主義哲學,他再次斷言人類具有超越感官經驗和事實的唯物主義世界的能力,並意識到宇宙無處不在的精神和人類自由的潛力。

內在地審視自我,才是最好的上帝

內在地審視自己的自我,自己的靈魂,才是最好的上帝。從這樣開悟的自我意識中,反過來將有行動自由和根據一個人的理想和良心的要求改變一個世界的能力。因此,人類的精神更新源於個人的親密關係他自己對神聖的「超靈」部分的親身經歷,存在於整個創造物和所有生物中並滲透其中,並且只有一個人費勁地尋找它時,這種體驗才是可訪問的。

艾默生闡述瞭如何以「理性」(對他來說是對永恆真理的直覺認識)的依賴方式與個人對「理解」的依賴方式完全不同,即對感官數據的普通收集和對材料的邏輯理解世界。艾默生關於自給自足和自力更生的教義自然源於他的觀點,即個人只需要對自己的內心深處以尋求精神指導,而這一直是建立教會的職責。

發表《美國學者》

1837年8月31日,在《美國學者》中,愛默生描述了他本人已經成為新解放的知識分子的資源和職責。

該講述實際上是對哈佛知識分子的挑戰,警告不要學步,模仿他人,傳統主義和與生活無關的學術。艾默生的「1838年,在哈佛大學神學院演講是另一個挑戰,這次挑戰是針對一種毫無生氣的基督教傳統,尤其是他所知道的一神論。

他否認宗教機構和耶穌的神性,如直接通過道德原則或通過直覺的人的企圖遭遇失敗神感悟美德。這個講話疏遠了許多人,使他幾乎沒有機會傳教,並導致他多年被哈佛排斥。然而,年輕的門徒加入了非正式的超越俱樂部(成立於1836年),並鼓勵他參加活動。

唯心論

愛默生早年拜讀法國散文家蒙田的作品,並受到其很大影響。他從這些作品中領悟到個人風格,並開始降低他對神的信任。

他從不讀康德的作品,但他卻讀柯爾律治對德國先驗唯心論|的解釋。這令愛默生不相信靈魂及上帝。

宣揚個人主義和自力更生

1840年,他幫助《錶盤》雜誌發行,第一主編瑪格麗特·富勒,後來由他本人,從而提供了新的思路超驗主義者試圖呈現給美國民眾。該雜誌雖然短暫,但卻為學校的年輕成員們提供了一個集會點。從他的連續演講系列中,他收集了他的論文分為兩卷(1841、1844年),這使他享譽國際。

第一冊《散文》艾默生鞏固德育為他的想法,個人主義和宣揚的道德自力更生,有責任的修身養性,並且需要自我的表達。

第二卷《隨筆》顯示愛默生將他較早的理想主義適應現實生活的局限。他後來的作品表現出對事物狀態的默契,對自我的依賴減少,對社會的更多尊重以及對天才模稜兩可和不完整的認識。

他是當時被視為大演說家之一的人,具有相當熱忱,並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且重視聽眾。他對廢奴主義的直率和不妥協的立場,使得他在之後一談到相關主題時就會引起人們的反對及嘲弄。他繼續發表激進主義的廢除黑奴演講但並不會考慮人們是否喜歡。

他努力試著不加入任何公開的政治運動或團體,並常迫切地要獨立自主,這反映了他的個人主義立場。他常常堅持不要擁護者,要成為一個只靠自己的人。晚年時,人們要他算算他的著作數目,他仍然說自己的信念是「無限的個人」。

《自然的方式》

愛默生對他那個時代的美國的診斷,和一般的浪漫主義者、改革家對工業時代的典型診斷沒有什麼不同,即認為工業和商業使人失去了完整性,而拯救的辦法是恢復精神世界的自由。[2]

《自然的方式》這篇演講可以說是對人和自然的一種贊美。

「讓棉花差一些吧,」他甚至說,「人卻應該更好一些。」

美國文明之父

正因為人是關鍵,所以愛默生認為當務之急是去教育受教育者,因為教育者不僅承擔著教育公民的責任,而且決定著教育的性質。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愛默生如此熱衷於去劍橋鎮以及附近其他小鎮作公共演講,他在那兒的聽眾基本上是哈佛及其他幾所大學的學者、大學生和未來的神職人員,即公民的教育者或「思想著的人」。他對「美國學者」的要求可以歸納如下:研究大自然;博覽群書,但切不可做書呆子,那樣,「書籍反倒成了有害之物」;做一個行動者;要承擔責任,即「鼓舞、提高和指引眾人,使他們看到表象之下的事實」。此外,「他應當是自由的——自由而且勇敢……像個男子漢」(《美國學者》)。

1860年代,愛默生在美國的聲譽已經確定,因為隨著他逐漸適應社會,時間逐漸淡化了他的叛逆的新穎性。他繼續進行頻繁的演講。

愛默生的聲音和修辭在1834年到美國內戰之間的美國巡迴演講中維持了成千上萬的信仰。他在他那個時代受歡迎的程度,以及他在美國思想史上受重視的程度,都說明瞭這一點:他與他那個新生的國家如此相像。200年後,我們更容易得出這個結論。[3]

被造成康科德聖賢

他是文化中間人,歐洲的美學和哲學潮流通過這個中間人傳到了美國,在被稱為美國文藝復興時期(1835-65)的文學榮耀爆發期間,他率領同胞。作為歐洲浪漫主義美國支流超驗主義的主要發言人,艾默生指示了宗教,哲學和倫理運動的方向,首先強調了每個人的精神潛能。

1882年,愛默生去世。之後他被改造成康科德聖賢。葬於麻薩諸塞州康科特郡的斯利培山谷公墓。

2006年5月,也就是愛默生發表了「神學院致辭」168之後年,哈佛大學神學院宣佈了UUA(Unitarian Universalist Association)的創立。

愛默生收錄在《Collected Essays: First (1841) and Second (1844) Series》的很多散文,都被認為是100本巨著之一。

思想家愛默生格言[4]

不要順著路的方向走,要到沒有路的地方,闢出一條小徑。

Do not go where the path may lead, go instead where there is no path and leave a trail.

真正偉大的人物總是謙卑。

A great man is always willing to be little.

不要去走有跡可循的路,去開拓一條新的道路,然後留下足跡吧!

Do not go where the path may lead, go instead where there is no path and leave a trail.

在這個一直想把你改造成別人的世界裡,「做自己」是最偉大的成就。

To be yourself in a world that is constantly trying to make you something else is the greatest accomplishment.

嘗試做一些你不精通的事,否則你永遠不會成長。

Unless you try to do something beyond what you have already mastered, you will never grow.

進步是今天的活動、明天的保證。

Progress is the activity of today and the assurance of tomorrow.

人生就是不斷的嘗試,嘗試愈多、做得愈好。

All life is an experiment. The more experiments you make the better.

你生氣的每一分鐘,等於損失了快樂的60秒鐘。

For every minute you are angry you lose sixty seconds of happiness.

我們最偉大的榮耀不是從沒失敗過,而是每次跌倒都能再站起來。

Our greatest glory is not in never failing, but in rising up every time we fail.

總是去做你害怕的事。

Always do what you are afraid to do.

將這句話寫在你心裡:每一天都是一年裡最棒的一天。

Write it on your heart that every day is the best day in the year.

膚淺的人相信運氣,堅強的人相信因果

Shallow men believe in luck. Strong men believe in c

代表作

《生命的行為》

《生命的行為》(The Conduct of Life,1860年)揭示了一種發達的人文主義,並充分意識到了人類的局限性。可以將其視為部分供認。

美國主要詩人

《收藏詩歌》(1846年)

《在五月天》(1867年)

這兩卷書確立了他作為美國主要詩人的聲譽。

家庭

第一任妻子

埃倫·路易莎·塔克(Ellen Louisa Tucker) 1829年,愛默生與路易莎結婚。

1831年2月8日,埃倫·路易莎死於肺結核。

第二任妻子

利迪亞·傑克遜 1835年,結婚。

子女

華都·愛默生

埃倫··愛默生埃倫·是以他前妻的名字命名,這是利迪亞的建議。

伊蒂絲·愛默生

愛德華·愛默生

家族

愛默生是查爾斯·愛默生(Charles Wesley Emerson)家族之一。

1640年,他們的祖先湯瑪斯·愛默生移民至麻薩諸塞州的易普威治定居,是這個牧師家庭的先驅。

查爾斯也同樣是論派牧師,他以自己的姓氏為名成立了愛默生學院(Emerson College)。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