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塞繆爾·泰勒·科爾里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塞繆爾·泰勒·科爾里奇(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生於英國德文郡奧特利·聖瑪麗。他的父親是奧特里(Ottery )的牧師,也是當地語法學校的校長。

英國詩人、文評家,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1817年)以博大精深見稱,是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產生的最重要的文學批評著作。[1]

早期生活

1781年,他的父親去世。

1782年,科爾里奇進入倫敦的基督醫院,在那裡他完成了中學教育。

1791年,他進入劍橋的耶穌學院。在大學期間,他閱讀狂想曲,尤其是閱讀在想像力和有遠見的哲學著作上,並且由於他的口才和出色的記憶而被他的同學們所記住。在劍橋度過的第三年,由於經濟困難,他去了倫敦,以西拉·湯金·康伯巴赫的名義被徵召為龍騎兵。一直待到被朋友發現,他的一群兄弟將他贖回,科爾里奇才又回到了劍橋。

回國後,他焦躁不安。法國大革命前後的思想和政治動盪引發了關於社會本質的激烈而緊迫的討論。科爾里奇與詩人索西的機會是羅伯特·索瑟(Robert Southey)帶領這兩個人策劃了這樣的「全民同盟」,並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薩斯奎哈納河旁建立了一個社區。為此,科爾里奇(Coleridge)永久離開了劍橋,與索西(Southey)一起在布里斯托爾成立了公共講師。

1795年10月,他與當地女學生的女兒薩拉·弗里克(Sara Fricker)結婚。不久之後,索西(Southey)退出了全民同盟的計劃,讓科爾里奇(Coleridge)娶了一個他並不真正愛的女人。然而,在此期間,科爾里奇(Coleridge)著手研究人類心靈的本質,以非同尋常的方式開花。

進入英國文學最具影響力的創作時期

1795年,爾里奇威與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結識。他們一起進入了英國文學最具影響力的創作時期之一。科爾里奇的知識才智和他對所有個體中都存在強大的「生命意識」的信念,使華茲華斯擺脫了最近發生的事件使他陷入的蕭條,並使以自然為特徵的新方法成為創作方向。抒情歌謠(於1798年出版)。[2]

同時,科爾里奇正在開發一種新的非正式詩歌模式,他在其中運用對話的語調和節奏來使詩歌統一。在這些詩歌中,最成功的是「 午夜的霜凍 」,開始於薩默塞特郡一個無聲的霜凍之夜的描述,並通過沉思冥想霜凍的安靜與詩人那邊熟睡的嬰兒安靜呼吸之間的關係,得出結論,他的孩子應以「自然的孩子」的身份撫養長大,以便在孩子的整個教育過程中,詩人發現的同情心可以得到加強。

在詩歌的高潮中,他觸及了另一個想像力的主題,這是他淵博哲學態度的根源:

…所以你應該看到和聽到

可愛的形狀和聲音清晰可辨

在那永恆的語言中,你的上帝

永恆的教導者

自己在萬物之中,萬物在自己之中。

科爾里奇嘗試學習這種「語言」並通過人類的古代傳統對其進行追溯的嘗試,也使他在此期間回到了他上學時的遠見卓識:在他洗劫比較宗教和神話作品的過程中,他探索一切可能的可能性。宗教和神話傳統,在關於上帝的統一和靈魂永生的普遍共識上,源自普遍的生命意識,這種意識尤其是通過人類天才現象來表達的。儘管這些猜測最為激烈,但他退居到薩默塞特郡庫爾伯恩附近的一所孤獨的農舍中。重新開始了創作過程:他對宇宙的內在統一性有了一個短暫的認識,其中所有生命在和諧交融中讚美其來源。

回國後,他仍然為自己的經歷所困擾,但至少從噩夢中解脫了出來,能夠以一種新奇的感覺和仁慈的眼光看待人類的日常生活。這些最後的特質體現在這首詩生動與靈敏的迷人結合中。將其放置在抒情歌謠顯然旨在為普通生活中的驚奇感提供一個背景,這標誌著華茲華斯的許多貢獻。

1798年,他們出版了抒情歌謠。在本書出版時,科爾里奇開始創作一首互補的詩,一部名為「克里斯塔貝爾(Christabel)」,他的目的是展示如何通過與純真的愛的精神接觸來贖回赤裸的能量。

1798年初,科爾里奇再次發現自己沉迷於政治問題。法國革命政府壓制了瑞士聯邦的州,科爾里奇(Coleridge)在題為「法國:頌歌」的詩中表達了對革命原則背叛的痛苦。

這時,喬西亞(Josiah)和托馬斯·威奇伍德(Thomas Wedgwood)兄弟對科爾里奇的才智和諾言印象深刻。

1798年,喬西亞兄弟向他提供了150英鎊的年金,作為他謀求智力方面的謀生費用。他與華茲華斯和華茲華斯的妹妹多蘿西一起訪問德國。在那裡,科爾里奇在哥廷根參加了有關生理學和聖經批評的講座。因此,他意識到德國獎學金的發展直到多年以後才在英格蘭鮮為人知。

威廉·華茲華斯的關係

1797年,科爾里奇(Coleridge)和薩拉(Sara)搬到薩默塞特郡下諾斯托(Nether Stowey)的一間小屋中。住在這裡時,科爾里奇與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建立他們的文學夥伴關係。

1798年,創作了合集《抒情歌謠》。該系列通常被認為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開端,以科爾里奇(Coleridge)富有詩意的傑作《蒼白水手的霜》(The Rime of Ancyent Marinere)開篇。批評家繼續爭論這首詩是呈現基督教啟示的經歷,還是呈現出對混沌宇宙的噩夢。

1799年,底愛上了華茲華斯未來妻子的姐姐薩拉·哈欽森(Sara Hutchinson)。

他對華茲華斯的虔誠總體上無濟於事,幾年後,科爾里奇因家庭糾紛,健康狀況惡化和對鴉片的依賴日益增加而感到困擾。在此期間,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包括「克里斯塔貝爾(Christabel)」的另一部分。

1802年,科爾里奇(Coleridge)對家庭的不滿寫了《垂頭喪氣》這首詩歌,其中他為躲避家庭生活的無情而感嘆自己智力的腐蝕。這首詩採用了他的對話詩的技巧。敏感的節奏和措辭,他已經學會了在他們用在這裡巧妙地部署來表示心中的自己低迷的狀態。儘管科爾里奇希望將對薩拉的柏拉圖式的愛心與對妻子和子女的忠誠相結合,並從華茲華斯一家獲得寄託,但他的希望沒有實現,他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

1804年,後期接受了馬耳他的職位擔任代理州長的秘書。後來,他花了很長時間在整個意大利旅行,但儘管他寄予厚望,但他在國外期間的身體並沒有改善。但是,在馬耳他度過的時光是個人重新評估的時間。與習慣於處理國家事務的人直接接觸後,他發現自己缺乏平等的武力,並因此感到自己經常喪失對他人的尊重。返回英國後,他決心變得更加男子氣概和果斷。他終於決定與妻子分居,暫時與華茲華斯一家住在一起。索西在餘下的日子裡對科爾里奇的家人進行了全面監督,以彌補他年輕時的災難性建議。

1809年6月至1810年3月,科爾里奇出版了期刊《朋友》(The Friend),只有在扮演amanuensis的莎拉·哈欽森(Sara Hutchinson)發現這種戀愛關係對她來說太重了,並退休到她哥哥在威爾士的農場時才停止出版。科爾里奇(Coleridge)對華茲華斯顯然應該鼓勵他的sister子退出感到不滿,不久後決定終止與威廉和多蘿西·華茲華斯的工作關係,並再次定居倫敦。

最黑暗的時期

接下來的時期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時期。他對華茲華斯大失所望的是失望,後來更對外公開了華茲華斯對他的傷人言論。有一段時間,他留在倫敦,幾乎沒有收穫。鴉片仍然隨時保持不離身,在此期間科爾里奇倖存下來的作品充斥著不快樂,自言自語地趨向於自憐。儘管如此,也出現了復甦緩慢的跡象,這主要是因為Coleridge首次知道科爾里奇他將來必是一個人物。

1811年12月,科爾里奇冬季教授的課程吸引了大批聽眾。多年來,科爾里奇一直對威廉·莎士比亞的成就著迷,他對主角的心理詮釋對他的同時代人來說是新的和令人興奮的。在此期間,科里里奇的戲劇《 奧索里奧》(Osorio)寫了很多年,於1813年1月在德魯里巷(Drury Lane)製作,標題為《mor悔》。他在威爾特郡與朋友住了很長時間,在那裡他被介紹給大主教。

羅伯特·萊頓對彼得的第一封信的評論。在這個十七世紀神的著作中,他發現溫柔與神聖的結合深深吸引了他,似乎提供了一種生活態度,他本人可以依靠。這一發現標誌著他思想觀念上一個重要的平衡轉變。到目前為止,基督教一直是他的「官方」信條。他希望使自己與17世紀的英國國教教堂保持最佳聯繫,希望找到一個牢固的參考點,這將使他與當時的東正教徒保持溝通(從而給予他一直需要的社會認可)。

寫了《傳記文學》

1816年,以後他一直住在倫敦北部海格特(Highgate)的外科醫生詹姆斯·吉爾曼(James Gillman)的家中。

1817年,科爾里奇匯集了自己的詩集出版。在他的思想和情感生活中採用一種解放感並再次聚集創作大型作品的能力。匯集自己的《詩集》名稱為「 Sibylline Leaves」,並寫了《傳記文學》( Biographia Literaria,1817年)是一部漫不經心的話語,但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他概述了他的思想的演變,並對華茲華斯的詩歌進行了廣泛的批判。

科爾里奇一生作詩不綴,但中年時自稱棄詩從哲,精研以康德謝林為首的德國唯心論。他的「鴉片癮」、他的個人魅力、他與華茲華斯的微妙關係,使他成為西方文學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新的戲劇性作品Zapolya也於1817年出版。同年,Coleridge與新他在招股說明書中概述了大都市百科全書,為此他計劃了一個新穎的組織系統。對於科爾里奇來說,這些是更加安定的歲月。

1824年,當選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員,為他帶來了105英鎊的年金和一種認可感。

1830年,他撰寫了最後一部散文,加入了有關天主教解放問題的爭論,關於教會和國家的憲法。第三版《柯立芝的詩歌作品》。

1834年年7月25日,去世於倫敦附近的海格特。[3]

作品

最著名的三首長詩

《古舟子詠》(亦稱〈古舟子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克里斯特貝爾》

《忽必烈汗》

抒情短詩

《思鄉》

《愛情》

文學的理論著作

《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書中對想像(imagination)與幻想(fancy)的區別尤其著名。

莎士比亞創作的演講

《莎士比亞演講集》。

評價

人們普遍對科爾里奇的成就給予的評價比其他任何英國文學藝術家都更為廣泛。

他作為詩人的地位從未受到質疑。在《庫巴拉汗》和《古代水手的降臨》中,他寫了英國文學中最偉大的兩首詩,並完善了感性抒情的方式,這一點經常被後來的詩人所呼應。

但在很大程度上,他的傳記文學文學也使他在所有英語文學評論家中享有最重要的聲譽。

在科爾里奇看來,文學的基本要素是情感與思想的想像結合。

他強調詩歌的能力整合是:普遍與特殊,客觀和主觀,通用和個人。對科爾里奇的批評的作用是辨別這些要素並將其提升為有意識的認識,而不僅僅是規定或描述規則或形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