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让·巴蒂斯特·拉马克

让·巴蒂斯特·拉马克
出生 1744年8月1日
国籍 法国
别名 Jean-Baptiste Lamarc
知名作品 《法国全境植物志》
《无脊椎动物的系统》
《动物学哲学》

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1744年8月1日—1829年12月18日)全名:让·巴蒂斯特·拉马克拉。 是法国 动物学家,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

他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他还是一个分类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 1707~1778)的继承人。主要著作有《法国全境植物志》、《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动物学哲学》等。其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理论,即通常所称的拉马克学说。书中提出了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两个法则,并认为这既是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又是适应环境的过程。

目录

人物简介

中文名: 让·巴蒂斯特·拉马克

外文名 :Jean-Baptiste Lamarck

国   籍: 法国

出生日期: 1744年8月1日

逝世日期 :1829年12月18日

职   业: 科学家, 动物学家,生物学家

主要成就: 生物进化学说

代表作品:[[《[法国全境植物志》、《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动物学哲学》]]

让·巴蒂斯特·拉马克生于皮卡第, 法国伟大的 动物学家,较早期的进化学者之一。

1809年发表了《动物哲学》(Philosophie zoologique,亦译作《动物学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理论,即通常所称的拉马克学说。书中提出了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两个法则,并认为这既是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又是适应环境的过程。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曾多次引用拉马克的著作。 ref>进化论的奠基人拉马克出生  ,趣历史网,2017-08-01</ref>

1778卒于巴黎。

恩格斯指出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此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已举世瞩目。但拉马克早于达尔文诞生之前(1809年)就在《动物学哲学》里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在进化学说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为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则鲜为人知。

生平简介

创造出“生物学”名词的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是个苦命的人,生前无利,死后无名,一生在贫穷与冷漠中度过,晚年更是双目失明。

然而,作为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生物进化观点的科学家,作为达尔文进化论的开路先驱,拉马克为人类认识自身由来、认识整个生物界由来,做出了划时代贡献,值得后人铭记。

拉马克的生物进化理论,可以总结为9个字: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拉马克学说与达尔文进化论的最大区别在于——拉马克认为物种演化是由于父母的行为,而达尔文则认为物种演化是由于自然选择。

站在现代分子遗传学上看,拉马克学说缺乏DNA佐证,猜测的可能性大,不如达尔文进化论让人信服,最终沦为达尔文进化论的陪衬。[1]

1744年8月1日,拉马克生于法国毕伽底。1768年拉马克与他的良师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相识,卢梭是当时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对拉马克的成才起了巨大的作用。

卢梭经常带他到自己的研究室里去参观,并向他介绍许多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使拉马克由一个兴趣广泛的青年,转向专注于生物学的研究。从此拉马克花了整整26年的时间,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学,在任皇家植物园标本保护人的职位期间。

1778年写出了名著《法国全境植物志》。后又研究动物学,1793年应聘为巴黎博物馆无脊椎动物学教授,于1801年完成《无脊椎动物的系统》一书,此书中他把无脊椎动物分为10个纲,是无脊椎动物学的创始人。

1809年出版了《动物学哲学》,当时他虽已65岁,但仍潜心研究并写作,于1817年完成了《无脊椎动物自然史》。

幼时就读于教会学校。1761-1768年在军队服役,当他在里维埃拉驻屯时,对植物学发生兴趣。

1778年出版了3卷集的《法国植物志》,这时,他已是一位有成就的植物学家。

1783年被任命为科学院院士,为《系统百科全书》撰写植物学部分,并担任皇家植物标本室主任。

1820年他双目失明,以后的著作都是由他口述、经他的女儿记录整理出版的。在动物分类方面,他第一个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1794),首先提出“无脊椎动物”一词,由此建立了无脊椎动物学。他也是现代博物馆标本采集原理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是《无脊椎动物系统》(1801)和《动物学哲学》(1809),在这两本巨著中拉马克提出了有机界发生和系统的进化学说。 学术贡献 《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动物学哲学》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动物的哲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被后人称为“拉马克学说”),提出了两个法则:一个是用进废退;一个是获得性遗传。并认为这两者既是变异产生的原因,又是适应形成的过程。

他提出物种是可以变化的,种的稳定性只有相对意义。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环境条件对生物机体的直接影响。认为生物在新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习性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增大,不经常使用的器官逐渐退化。认为物种经过这样不断地加强和完善适应性状,便能逐渐变成新种,而且这些获得的后天性状可以传给后代,使生物逐 渐演变。并认为适应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过程。

他第一次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方面探讨了生物进化的动力,为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当时生产水平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拉马克在说明进化原因时,把环境对于生物体的直接作用以及获得性状遗传给后代的过程过于简单化了,成为缺乏科学依据的一种推论,并错误地认为生物天生具有向上发展的趋向,以及动物的意志和欲望也在进化中发生作用。

由于拉马克一生勤奋好学,坚持真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物种不变论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反对居维叶的激变论,受到了他们的打击和迫害。但他却说:“科学工作能予我们以真实的益处;同时,还能给我们找出许多最温暖,最纯洁的乐趣,以补偿生命场中种种不能避免的苦恼。”

他的一生,是在贫穷与冷漠中度过的。晚年双目失明,病痛折磨着他,但他仍顽强地工作,借助幼女柯尼利娅笔录,坚持写作,把毕生精力贡献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上,终于成为一位生物科学的巨匠,伟大的科学进化论的创始者。

1909年,在纪念他的名著《动物学哲学》出版100周年之际,巴黎植物园为他建立了纪念碑,让人们永远缅怀这位伟大的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

进化论概述

拉马克认为,生物经常使用的器官会逐渐发达,不使用的器官会逐渐退化,是为“用进废退说”。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这种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因此生物可把后天锻炼的成果遗传给下一代。如长颈鹿的祖先原本是短颈的,但是为了要吃到高树上的叶子经常伸长脖子和前腿,通过遗传而演化为现在的长颈鹿。又例如上一代是为举重选手,则子代应遗传得自父母之强健肌肉。拉马克的主要进化观点如下:

①有机界是自然规律作用下缓慢演变的结果

1803年5月,拉马克在巴黎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演讲稿中指出:“我们难道没有因此而感受到借助有机体的法则......,大自然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环境让最初的生命形式不断地发展与改进........,并且增殖分化成现今所看到的生物?因此........借助长的岁月,以及虽然缓慢但是不断改变着的环境,大自然已经逐渐地完成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情况……”。这里,他强调了生命演化的客观性与渐变性以及环境对生命的改造作用。

②内禀的复杂化、用进废退与与获得性遗传

1809年,拉马克发表了《动物哲学》(Philosophie zoologique)一书,系统阐述了他的进化观点。首先,一切生命都具有一种内禀的趋于向高级(结构复杂)的进化趋势,而最低级的生命—蠕虫和纤毛虫是自然发生的。其次,生命诞生之后可通过用尽废退的获得性遗传促使生物从简单向复杂进化。这第一个因素可看着生命天生就有一种趋于完美的适应性,第二个因素是想说种族的进化如何通过个体的适应与遗传固定得以实现。 拉马克认为:

a) 即便环境是静止和稳定的,第一个因素也会驱动进化过程的发展;

b) 当环境改变了,动物就会被迫做出新的努力,从而逐渐地产生结构上的变化;

c) 经常使用或不使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会相应地引起该部分力量的变化,而且导致该部分体积上相应的增大或减小,物种在长时期内使用某些器官获得的特性则通过遗传保持下去。人们经常将这一特点称为“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也常常称之为拉马克进化论的核心。

针对第一个因素,拉马克在后来的著作《无脊椎动物》中进一步解释道:“在动物体内,新器官的产生来自于动物体觉得不断存在的某种新的需要”。玛格纳(2001)认为,拉马克并没有提出动物通过它的意识的愿望或要求而引起变化,他本意指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的一种客观“需要”,而不是“想要”或者“想望、希望” 。

可以说,内禀的复杂化与获得性遗传都是对先人思想的继承,而用进废退则是拉马克的创新,当然,虽然器官的退化已有先人述及。拉马克试图通过第一个因素指明进化的总体方向性,这其实也符合大多数动物类群的进化趋势。而他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则备受质疑。

③从低到高的“自然等级”

拉马克坚持分类学家必须承认他们的工作也具有臆断的性质,真正的“自然等级”将从最低级的单细胞生物排列到最高级的生物——人。如果所有的物种都包括进去,那么临近两个物种间的细微差别将难以觉察。“自然等级”中的明显缺失环节就代表着其中尚未被发现的物种(玛格纳2001) 。这种自然等级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之链大同小异 。

④人和猿具有共同的起源

拉马克暗示了人和猿之间的关系,已推测说人和猿具有共同的起源,认为人虽然和这些“畜生”完全不同,但是如果仅仅从身体结构上来考虑,那么人还是属于哺乳动物的一科。他推测,某种猿类为了要看得更远一些而可能学会了一种比较直立的姿势,这种新的姿势可能已经引起了可遗传的结构上的改变,其它的改变和进步可能还会有需要和行为上的改变同时并存。

他断言如果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只是由于机体组织上的不同,那么“就很容易表明人的特点全都由长期在活动上和习惯上的变化所造成的,这些活动和习惯是人类采用的,并且为这个物种中的各个体所特有”。人类和猿类尽管在解剖学上结构相似,但是智力和体质上,人却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可被解释成在极其长远的年代中,人类对这两种能力的使用不断增长而遗传下来的(玛格纳2001)。

在进化论中有两种互相对立的假说

拉马克的理论经不起古典遗传学(孟德尔遗传学)的推敲。德国的科学家魏斯曼(August Weisman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雌、雄的老鼠尾巴都切断后,再让其互相交配来产生子代,而生出来的结果也依旧都是有尾巴的。再将这些有尾巴的子代互相交配产生下一代,而下一代的老鼠也仍然是有尾巴的。他一直这样重复进行至第二十一代,其子代仍然是有尾巴的,借此向世人宣告推翻了拉马克的学说。虽然达尔文的支持者仍然在用此实验批评拉马克, 但科学界基本认为这是一个设计有误的实验, 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拉马克的可遗传的获得性性状是“有用的”性状。[2]

拉马克主义(Lamarckism)和达尔文主义(Darwinism),两者最主要的分歧在于对于获得性遗传的看法。所谓获得性遗传(Heritability of Acquired Characteristics)是指父母在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给下一代。拉马克主义认为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对长颈鹿的脖子变长的解释,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长,是因为父辈长颈鹿为了吃树顶上的叶子,所以脖子越伸越长,而通过获得性遗传,就可以把这个长脖子的性状传给下一代,久而久之,长颈鹿的脖子就越来越长了。这种思想被简单(有点误导地)概括为四个字用进废退。达尔文主义则否定获得性遗传的机理,它认为物种是通过生存竞争把不利的基因从物种的基因库中淘汰从而达到整体进化的效用。

就长颈鹿的例子来看,达尔文认为在长颈鹿这个群类中,既有长脖子的,也有短脖子的,但是长脖子的更容易吃到树顶的树叶,处于竞争优势,所以其存活和繁衍能力比短脖子的大。久而久之,长脖子的长颈鹿越来越多,短脖子的长颈鹿越来越少,于是长颈鹿的脖子就越变越长了。这种思想也被简单都概括成四个字优胜劣汰。

获得性遗传

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这种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因此生物可把后天锻炼的成果遗传给下一代。如长颈鹿的祖先原本是短头的,但是为了要吃到高树上的叶子经常伸长脖子和前腿,通过遗传而演化为现在的长颈鹿。又例如上一代是为举重选手,则子代应遗传得自父母之强健肌肉。

推翻

拉马克的理论经不起古典遗传学(孟德尔遗传学)的推敲。德国的科学家魏斯曼(August Weisman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雌、雄的老鼠尾巴都切断后,再让其互相交配来产生子代,而生出来的结果也依旧都是有尾巴的。再将这些没有尾巴的子代互相交配产生下一代,而下一代的老鼠也仍然是有尾巴的。他一直这样进行至第二十一代,其子代仍然是有尾巴的,就此推翻了拉马克的学说。

两相比较,拉马克主义较为直观,达尔文主义较为复杂,但是两者都能说得通。哪种是正确的,只能通过实验验证。在拉马克和达尔文时代,遗传和基因的概念还没有流传(孟德尔开创性的遗传学研究迟至在20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所以哪一方都没有决定性的胜利。

直到基因和遗传的机制被科学家们认识了之后,达尔文的思想才取得最终压倒拉马克主义。在遗传学看来,基因亦即遗传物质以DNA为载体,DNA先转录为RNA,再翻译为蛋白质,蛋白质通过复杂的互相作用,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在这个过程中DNA的顺序是决定性的因素,生物的形态最终由DNA的顺序决定。上一代生物的生殖细胞中的DNA通过细胞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传给下一代,而上一代后天获得的性状不会影响生殖细胞中的DNA顺序,所以后天获得的性状不会遗传到下一代,换而言之,获得性遗传并不存在。遗传学完美的揭示了遗传的分子机制,群体遗传学又从宏观的角度解释了个体变异和群体进化的关系,所以达尔文主义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其他因素

然而,自然界的规律可能远不止这么简单。最近兴起的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揭示了获得性遗传的可能性,它也许能够成为达尔文进化思想的一个补充。这个领域是如此吸引视线,以致自然杂志(Nature)在最近的一期以专题的形式对它作了全面分析和介绍。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类不需要改变 DNA序列但是影响生物性状的机制。简单说来,DNA虽然决定蛋白质的表达,但是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中却有很多可以调控的步骤,例如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的甲基化和乙酰化、siRNA的作用,甚至蛋白质的不同折叠都能影响蛋白的表达和功能。而对这些可调控的步骤的研究都可以纳入表观遗传学的范围之中。

本来epigenetics这个名词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出现了,而这些调控机制很多都是发现已久的东西,并不新鲜。表观遗传学的红火和走入公众视线却是得益于近年的一些实验的新发现。这些发现揭示了这些调控的机制的两个特征:一是它们长久地可以受到自然性的后天影响(可获得性),二是它们可以遗传(可遗传性)。如果这两种因素可以结合在一起,那么获得性遗传就是有可能的了。若果真如此,拉马克主义就能复活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如此。

第二种特征即可遗传性对于拉马克主义来说更加重要。DNA的甲基化和组蛋白的甲基化可以通称表观基因标记。这些生殖细胞的表观基因标记一般在受精前都会抹去:甲基化过的DNA和组蛋白都会完全去甲基化。所以通常说来,这种表观基因标记不会传到下一代。也就是说,在下一代的细胞中,不会记住父母的表观基因标记,换言之,父母后天获得的性状,也不能被下一代记住。但是,近年来,一些表观基因标记的保护机制逐渐被发现,比如对小鼠(mouse)的实验表明,一种叫stella的蛋白质能够有效的保护卵子中的部分基因的甲基化标记,从而使这种标记能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Nakamura, Ar

长颈鹿

ai et al。 2007; Reik 2007)。而这种例子在植物界中更多(Chong and Whitelaw 2004)。

如果把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看,拉马克提出的获得性遗传确实是有可能存在的。首先,后天环境的影响可以造成父母辈中长久存在的表观基因标记;其次,这些表观基因标记还可能通过特殊的保护机制传到下一代。这恰恰是拉马克所提出的获得性遗传!当然,要完全证明获得性遗传的存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缺失的环节仍然有待发现,而表观遗传标记的的遗传稳定性还不够。可是由于基因调控的机制远比以前预期的复杂,很多机理仍然不清楚,以上问题得到解答之前,谁也不能对获得性遗传是否存在妄下断论。当然,即便获得性遗传真的存在,它也很可能只是达尔文的进化机制的补充,而并非取而代之,毕竟以DNA为载体才是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方式。

但是无论如何,获得性遗传如果得到证实,无论对于生物界还是对于人类社会,都将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对于生物界而言,传统的进化理论需要把获得性遗传整合到现有的架构中,拉马克主义将不和达尔文主义相对立,而可能成为其有益的补充。这将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以及遗传中心法则确立以来又一次认知的飞跃。

对于社会而言,冲击将不亚于生物学界。由于进化理论涉及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其革新将在多方面影响社会的思潮。首先,正如BBC某节目所说的,基因有了记忆之后,你祖父呼吸的每一口气,吃的每一件食物,看见的每一件事物都可能在几十年后影响到你,虽然你并没有经历过那些事。(Bird 2007)。身体的一些特征,有可能源于祖先的某些行为,而的某些举动,也有可能影响几代以后的子孙。这些说法看来虽然还略显夸张,但很可能在将来成为人们很感兴趣的话题。

其次,可以想见的是,社会资源分配上的公平(equity)原则将会被重新审视。机会均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和结果均等(equality of outcome)是社会公平理论的两个主要理论体系。机会均等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只要提供均等的机会,各人所能达到的成就取决于自己努力的结果。结果均等论认为由于每个人出生时,其背景和财富都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很有可能延续至下一代,而导致结果上的不平等,因此仅仅依赖机会的平等并不能保证真正的平等,只有结果的平等才是最终意义上的平等。而这两种理论也提出了不同的着眼于保障社会公平的政策途径。比方说,在高等教育入学政策上,机会均等体无论种族贫富,招生的平等体录取只根据学生的学业优异程度进行筛选;而结果均等则体对于不同种族民族的学生根据人口比例给予相应的配额或优惠政策以保证不同种族民族学生入学的平等。

假设性证实

如果获得性遗传得到证实,那么上一代人的不公平,就有可能在生理上传给下一代。假设人类和老鼠一样,那么对孩子照顾不周至少会对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有不良影响。如果进一步假设,不周当的照顾同样会给孩子智力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也会一代一代的遗传下去。那么,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如果父母忙于生计,孩子无法得到应有的基本照顾,那么这些孩子的神经系统和智力发育就很可能在生理上被决定不如家境更好、得到更悉心照料的孩子,而且这些不足也可能在 生理上遗传到下一代。如果这种假设被证实,而社会又对此无动于衷或不能采取有效补救措施,这种生理上的遗传因素结合财富和背景等社会因素,会不断被放大,长此以往,贫困家庭的后代就会有可能变成越来越智能低下的一类人。这将无疑会是伦理学和社会学巨大的挑战。如果拉马克主义被证实的话,它将会大大增强结果均等论在保障社会公平的影响及作用,而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和政策也会因此面临重大改变。

相關影片

Theories of evolution Lamarck vs Darwin
Who was Lamarck? And what did he think?
Evolutionstheorie von Lamarck ● Gehe auf SIMPLECLUB.DE/GO & werde
Evolution Theory L1 Lamarck

 

参考来源

  1. 进化论先驱拉马克的寂寞与坚守  ,荔枝网,2016-12-10
  2. 穷变通久——猴子怎样变成人?)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1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