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起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物種起源》,一譯《物種原始》,全名《依據自然選擇,即在生存鬥爭中適者的生存的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奠基性著作。C.R.達爾文著。1859年第1版在英國發行,當日1250本被搶購一空,以後被譯為歐洲各國文字出版,每隔幾年修改再版,直到第6版由約翰·穆瑞書店1872年出版。各版均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發行。中譯本有:1920年出版,馬君武譯;1954年三聯書店出版,1963年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周建人、方宗熙譯;197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謝蘊貞譯。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正文15章和1個緒論。中譯本(據1911年,約翰·穆瑞書店印刷的第6版,周建人等譯)約40萬字。本書集作者20多年的研究工作,在批判繼承前人進化思想的基礎上,闡述了生物起源和演化問題。以自然選擇為中心,從生物的變異、遺傳、生存競爭和適應等各方面論證了物種是可變的、進化的、生物起源於共同的祖先。自然選擇的大意是:生物都有生殖過剩的傾向,生物生存的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任何生物都必須為生存而鬥爭。同一種群中,不同個體間有不同的變異,有些變異較適合於某一環境的自然條件,而有些變異則相反。於是就出現了適者生存,汰劣留良的現象。適應是通過變異和選擇來實現的。自然條件的變化往往是有方向性的,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生物經過有方向的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就得到累積而成為顯著的變異,由此,可導致亞種和物種的形成。生存鬥爭,包括生物與無機界的鬥爭、種間鬥爭和種內鬥爭。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有相同的內容,即變異、遺傳和選擇,區別在於,前者的選擇手段是自然條件,而後者則是人。 本書的出版給當時的學術界以極大的震動,給物種不滅論、神創論以致命的打擊。從此人們認識到:宇宙萬物是進化的產物,而非神創。宇宙進化,導致生命的起源;生物進化,導致人類起源;人類的進化,導致社會的起源和發展。
作者簡介
C.R.達爾文(Charles RobertDarwin,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劍橋大學畢業,學過醫學、神學,酷愛大自然,採集動植物標本和地礦物。22歲時以博物學家的身份登上皇家海軍的勘探船「貝格爾」號環球航行5年,形成了生物進化的觀念。根據環球航行得來的大量的生物學材料,充分研究前人關於生物進化的已有知識,經苦心思索,於1859年出版了震動學術界的《物種起源》,奠定了生物進化的理論基礎。恩格斯高度評價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譽之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細胞學說和進化論)之一。主要著作還有《調查筆記》、《珊瑚礁的構造與分布》、《蔓足類》、《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人類原始及類樣》、《人類與動物之情感表示》、《論食蟲動物》、《論攀緣動物的運動和習性》、《論植物的運動能力》等。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1],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2]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大多數著作反映實際情況,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有不正確的、非科學的;但都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對所收著作,從其特徵、版本、作者生平、規模、主要內容、學術或藝術價值、社會作用等方面作出了簡要的詮釋。
視頻
物種起源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論文)百科全書的編纂體制與體例,道客巴巴,2015-07-08
- ↑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