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探洛源的孔子(李桂田)

探洛源的孔子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探洛源的孔子》中国当代作家李桂田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探洛源的孔子

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2567年前,这一年的9月28日,在山东省曲阜市一个叫做尼丘山的地方,一个婴儿诞生了,家人取其名曰“丘”,字“仲尼”,这个名字自然是与尼丘山有着很大关联了,这也就是我们后世尊称孔圣人的孔子。

孔子生下来时头顶有一个对于头颅来说堪称巨大的凹陷,可能正因了这凹陷的特殊功能,让他一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周游列国十四载,得各国之尊崇;修《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获千年之敬仰;办家学、授道业,传弟子三千,成七十二贤人,开私学之先河。被奉作儒家学派创始人。

就是这位被后人奉作圣人中之圣人(至圣)的孔先生,独对名叫李聃的老子尊崇有加。公元前518年的春天,周朝都城洛邑沐浴着一片春光,35岁的孔子和一个叫做南宫敬叔的学生一齐前来参拜老子。洛邑城里,他顾不上欣赏王城内大好美景,也无暇顾及满街美女,急急忙忙地拜谒了老子。他先被老子及肩的双耳所震撼,又被老子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他曾感慨地对弟子们说:“我知道有飞鸟、游鱼和走兽,飞鸟可以以箭射之,游鱼可以以丝钓之,走兽可以以网捕之,至于乘风九天之上的龙,人不可捉摸。老子深邃的思想,就像天上不可捉摸的龙啊!”在藏室官老子的安排下,孔子一头扎进了周王室的图书馆里,在他看来,一生都没见过的浩瀚藏书就铺排在面前,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如饥似渴、昼夜攻读,大获裨益。一个月的时间里,老子似乎也看到了孔子的非凡,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他想告诉孔子看问题不要太深刻,讲话不要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就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孔子似乎记下了,又似乎没有记下,因为以后的岁月里他从来没有照此去做。

回到鲁国,老子博学多才、思想深邃的形象在孔子的面前挥之不去。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再一次拜谒老子。但事情并没有他想得那么简单,再一次前往洛邑,已是二十年之后了。这一年,他55岁。带着他更多的得意弟子们。他乘坐着牛车,牛车上载满书简,偕众弟子沿着洛水逶迤奔洛邑而来。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年辞别孔子后的老子已辞去藏室官之职,骑青牛、携祥云,一路向西,在函谷关头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后不知所向。没有见到老子的孔子只好在洛邑城里凭吊了老子圣迹,站在洛水岸边看着东去不返的流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看到老师如此伤情,弟子们有了一个让老师放松心情的办法。子路对老师说:这眼前流淌着的洛水源于秦、界于楚,既然到此,我们前往源头探个究竟如何?孔子想:洛水拱卫着周室,下行汇于黄河,是黄河的一条主干流,倒是值得一探。既己西行至此,弟子们又有这样的愿望,去探一探也好,于是决定溯洛而上,“以穷洛源”。

一行数十人,先沿洛水北岸至宜阳,然后渡河南岸,逆水而上。此时,正是春深时季,洛水两岸、青山如黛,鸟语不绝、猿声不断,山花烂漫、香气袭人。行走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之中,弟子们跟着老师遇物而问、遇事而论,大获长进。数日之后,一条峡谷突现眼前:看两岸,峰峦突起、壁立千刃;观洛水,巨石森森、白浪滔滔;一条鸟道九曲连环、直插云霄。问当地百姓,得知此峡谷叫作山河口,是大禹导洛时扒开的豁口,此山道叫作十八盘,是卢氏进出洛邑的重要通道,因道路成十八盘曲而得名。路窄而险,牛车是过不去了。老师吩咐弟子们到附近村庄寄存了牛车,一行人开始登山。至山顶,但见四周山峦逶迤,脚下长河奔流,一条白亮亮的小道盘曲起十八道从山顶弯直抵峡谷,身前身后云缭雾绕,如入仙境,师徒们大发一通感慨之后才下山而去,当晚借住在据峡谷不远的莘川镇,并前往神禹导洛处凭吊。莘川镇后来改称范蠡镇却是因了越国大夫范蠡曾在此镇经商而得,后简写成了范里镇。这当是后话。

次日,师徒们继续沿洛水南岸西行,至伏虎、伏龙山间,但见一条清流由南而北汇入洛水,两岸景色优美,让人不忍离去。问路人得知,此河叫做水峪河,河西正有一条大道沿河南去,师徒们临时决定,沿河寻找美景。南行十余里,但见清流两岸,座座村舍参差俨然,缕缕炊烟升腾缭绕,一派乡村胜景。弟子们在村庄里找到一处较大的地方借住下来。饭毕,孔先生抚琴弹拨,众弟子和弦而歌,其肃穆严整之状令村民大感惊异,一打听才知是周朝最大的学者孔子及其弟子们到了此地。

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一早,正在院中早读的师徒们看到院外挤满了人,一问才知是方圆附近的生员们前来拜谒孔子并强烈要求聆听教诲。耐不过生员们的一片诚心,师徒们决定午饭后开堂授课。

整个下午,孔子向生员们讲述了“忠恕之道”,“温故而知新”等专题,他立意高远、讲述精辟、论证严密、旁征博引,令生员们如醉如痴。授课结束,生员们还没有撤离的意思,非要让他再讲一段时间。“穷洛源”的目标还没有实现,生员们的热情又让他不忍离去,怎么办?看出了老师心思的颜回主动请缨:生员们如此虔诚,老师在此安心授课,我代老师前去探访洛源吧!孔子说:既如此,你和子路一块前往吧!颜回坚持说:留子路照顾先生,我一人即可。孔子一想,颜回是贤达之人,自己曾夸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遂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约定半月左右返回此地。

话分两头。先说孔子。在这个镇子里,孔子介绍了他“仁者爱人”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讲授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克已复礼为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等道理。这个镇后来被叫作燕居镇,因了《论语》中记述的:“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文字,说孔子居家休闲时很舒展、很高兴。后来燕居镇又改称文峪镇,是因为元大德十一年,元武宗曾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各地祭祀孔子的庙宇也都改叫文庙了。

文峪镇的街中间也建有一个文庙,后来,文庙移到了孔子当年居住过的燕居堂,当地百姓称孔庙。在此期间,孔子曾带着部分弟子北渡洛水,前往古卢国曾经的都城沙窝川—现在的三角城游访,并在距沙窝川东数公里的一个村子里为当地的生员们授课并留下了几套书简。后来,沙窝川改称传道镇,留书的村子改叫了留书村,留书村所在的那条岭人们称做留书岭。

再说颜回,辞别先生与学友,一个人一路西去,虽翻山越岭、劈荆斩棘、历经艰辛,但却走错了路,沿着一条河而误入西南群山,待到楚国边境才恍然大悟:洛水源头在秦国境内,我怎么到了楚国边境?但此时,七八个时日已过,按照与先生半个月的约定,返回还得七八个时日,不敢再耽搁,急急忙忙返回到了先生身边。先生知道颜回受尽磨难,虽未到达,也尽心尽力了,亦未加责怪。后来,当地人把颜回曾沿岸走过的那条河称作颜子河。

月余之后,一行人打点行装,原道返回。卢氏的生员们依依惜别,久久不去。

孔先生走了,他留下的“礼”、“仁”思想,留下的文化种子在卢氏大地上蓊郁成林,使卢氏的文化底蕴厚重而结实,卢氏人对文化的尊崇深入骨髓,卢氏文化如繁星般辉耀在卢氏上空。[1]

作者简介

李桂田,笔名归田,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卢氏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