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揭秘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背後的「中國力量」

揭秘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背後的「中國力量」:2020年2月20日,武漢雷神山醫院開放所有床位,全力收治病人。這是2月18日首批兩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出院之後,雷神山醫院迎來的重大節點。在此之前的2月13日,火神山醫院首批七名符合出院標準的患者已痊癒出院。目前,這兩座醫院已成為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戰場」。[1]

在這次「戰疫」中,僅用十天建成的兩大醫院已成為「中國速度」的代表,更是「中國實力」的象徵。

目錄

非常時期的「中國戰疫」

疫情暴發初期,不斷增加的定點醫院床位數量,難以跟上疫情蔓延速度。

根據2003年抗擊「非典」時的經驗,新建集中收治疫情患者的醫院,能夠迅速扭轉病患救治的被動局面。這一經驗迅速成為社會共識。

2003年4月,北京建成可容納1000張病床的小湯山醫院,兩個月內收治了全國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其間無一名醫護人員被感染,創造了人類醫學史上的奇蹟。

疫情,不等人。與死神競速,情勢緊迫,間不容髮。各方面迅速動員,進入戰時狀態。

1月23日,武漢市政府決定參照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建設一所專門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火神山醫院。

面對不斷變化的疫情,1月25日下午,武漢市決定在火神山醫院之外,半個月之內再建一所「小湯山醫院」——武漢雷神山醫院,新增床位1300張。

任務重,責任大,時間不等人。[2]

第一個問題擺在決策者面前。時值春節假期,許多農民工返鄉過年,短時間內如何調集這麼多建設工人?

負責火神山施工的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技術部經理葉建介紹,1月23日進場當晚,中建三局迅速調集了武漢市正在加班的五個建設項目中的1400多名工人,場地平整等工作才可以迅速展開。

與此同時,中建三局還廣發「英雄帖」,通過勞務分包公司迅速召集工人。湖北含璋勞務公司總經理付劍平說,1月23日晚接到通知後,24日一大早就帶着一輛大巴直奔恩施,沿路到宜昌荊門荊州仙桃等地接回工人;同時,又動員武漢周邊農村的工人結伴前來。

隨着雷神山醫院設計變更、規模擴大,人員依然捉襟見肘。建設方中建三局再次面向整個中建集團廣發「英雄帖」。

一呼百應、八方來援。800人、1000人、2000人、5000人,現場人數的每一次增長,都意味着完成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越來越有底氣。

截至2月4日,僅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就有1000餘名管理人員、8000餘名作業人員日夜奮戰,1400餘台各類大型機械設備及運輸車輛川流不息,3000餘套箱式板房、3300套機電安裝物資運抵施工。

第二個問題也迎面而來。選址在哪?規劃、環保等部門緊急會商,最終定在知音湖畔的武漢市職工療養院。這裡遠離人口稠密的漢口主城區,交通、管道等配套基礎齊備。

「醫院建設不會污染附近湖泊。」中建三局安裝公司技術負責人李永峰介紹,醫院的廢水從排出到處理合格,要經過七道嚴格的工序,先在院區內經過全封閉的收集和預消毒處理,再到污水處理站進行生化處理,最終經系統檢測合格後,才會排入市政管網。

李永峰測算,每所醫院每天最多會產生800噸至1000噸污水,而每所醫院的污水處理能力最大達到每小時80噸,「每所醫院每天最多可處理2000噸污水,現有處理能力非常充足」。

中南建築設計院防水設計師張頌民介紹,雨水經收集進入院內調蓄池,經消毒後排入城市污水系統。為防止雨水滲入地下,隔離區內地面全部做了硬化處理。通過混凝土基層、防滲膜和鋼筋混凝土地面層等三層防護,確保無雨水下滲。[3]

大年初一,原北京小湯山醫院院長張雁靈專程來武漢考察得知,火神山醫院配備多台高端CT,大幅提升ICU重症病房數量,組建專家委員會為病人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等情況,評價「總體非常好,只需做局部調整」。「很多設計標準、設備配備,都要優於當年的小湯山『非典』專科醫院。」

「十天完工」的中國氣魄

「十天建座醫院,這怎麼可能完成?」這是眾多參加火神山醫院設計、施工者,接到任務指令時的第一反應。

鋪設碎石、壓實基礎、開挖基槽……按正常流程,工期節點按天算。在火神山,一切節點都得以小時,甚至以分鐘計算。極限的工期要求,現場設計、施工、監理人員一齊守在現場,邊設計、邊施工、邊修改、邊調整。

最高峰時,工地上有7000多名工人,800多台挖掘機、推土機等設備同時作業。上一個單位剛完成場地鋪沙,下一個單位馬上進場鋪防滲膜,後面鋪設活動板房基腳的單位還在催促。高密度的人群、機械,讓現場施工空間極為有限。[4]

全體現場施工人員則以「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兩班倒」24小時晝夜不停施工,爭分奪秒搶抓工程進度;施工、監理人員一齊守在現場,許多難題都是在熱火朝天討論後現場敲定解決方案。

更難的在雷神山

5萬平方米、7.5萬平方米、7.99萬平方米,面對疫情蔓延的兇猛勢頭,短短六天,雷神山醫院規劃總建築面積三次增加,床位從1300張增加至1500張,總體規模超過兩個火神山醫院,但工期卻與火神山相當,難度可想而知。

更何況,春節停產停運期間,僅存的一點人機物料都投入建設火神山醫院,再開闢第二戰場,可謂難上加難。

面對困難,迎難而上。中建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周乃翔強調:「舉全集團之力,確保迅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

「任務交給我們,必須全力以赴!」中建三局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華元立下「軍令狀」。

1月25日下午四點多,建設雷神山醫院的消息傳來,剛剛結束火神山施工任務的中建三局一公司臨危受命,200多名管理人員和600多名工人重整行裝,連夜「急行軍」,趕赴「新戰場」。五台大巴、八台卡車在兩座醫院之間來回奔波,到26日凌晨四點全部完成轉移,各項準備工作迅速啟動。有員工感慨:我有了當兵的感覺。

需要協調的人員數量上萬,涵蓋幾十道的工序,經歷設計、交底、土建、設備安裝、裝修等階段,多道工序必須齊頭並進。[5]

作為牽頭單位,中建三局如同項目的「大管家」,統籌制定好通往勝利的「路線圖」,統一策劃、組織、協調,做好工序和工藝的穿插流程,為所有參建單位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施工安排,保證每家單位都能最大化發揮專業優勢,保持各單位的施工節奏步調一致。

集結號吹響,一場無日無夜的戰鬥開始了。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1月28日下午,中建三局雷神山醫院項目指揮部火速成立臨時黨委,並為六支黨員突擊隊、七支青年突擊隊授旗。儀式上,120餘名黨員面對鮮紅的黨旗,高舉右拳,字字鏗鏘,重溫入黨誓詞,宣示決戰決勝的堅定決心。

雷神山上,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一個個共產黨員挺身而出,「我是黨員我先上」的豪言壯語激盪在雷神山上,成為抗擊疫情的最強音。

「中國速度」背後是「中國實力」

讓世人驚呼的奇蹟背後是工業化裝配式建築建造技術和綜合國力。

中建三局一公司黨委書記吳紅濤說,兩個醫院的建設採用了行業最前沿的裝配式建築技術,最大限度地採用拼裝式工業化成品,大幅減少現場作業的工作量,節約了大量時間。同時,在外部拼接過後進行整體吊裝,將現場施工和整體吊裝穿插進行,實現了效率最大化。

對於施工內容複雜的雷神山醫院來說,覆蓋場地平整、管道預埋、防滲膜施工等十幾道大的工序,涉及基礎工程、土建及裝飾工程等十幾個專業,不同專業之間需要劃分接口界面……無處不在的交叉施工和接口管理,是對中國建造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次集中檢驗。

「既要嚴防污染周邊環境,也要嚴格控制院內交叉感染。」雷神山醫院項目的總設計師、中南建築設計院黨委副書記楊劍華介紹,醫院以「潔污分流、醫患分流、人物分流」為原則,採用嚴格的「三區兩通道」設計,醫護人員按「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的工作流程布置工作區域。每進入一級區域,醫護通道與病患通道完全分離,為醫護工作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環境。

記者從雷神山醫院隔離病區病房樣板間看到,病房內設有一個由兩層玻璃和紫外線系統構成的傳遞艙,病人的餐食和藥品都會從傳遞艙傳遞進來,通過艙內的紫外線系統消毒,避免感染。每個病房安置有兩個床位,房間內有獨立衛生間。[6]

「中國速度」背後有科技支撐。」擔任雷神山醫院建設專家顧問的張雁靈表示,「雷神山」建設標準高於「小湯山」,如果說北京當年是一場「遭遇戰」,如今的武漢打的是一場「阻擊戰」。

今天的中國建造,早已不是17年前建設小湯山醫院時的肩扛背馱,今天的雷神山醫院,也早已不是當年的小湯山醫院。污水處理、空氣淨化等各項技術更加先進,在給病患醫護人員提供更加完善生命健康保障的同時,也將醫院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中國速度」來源於綜合國力。「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火神山醫院建設期間,全國各地各個行業都調動了起來,從物資到技術,從硬件到軟件,真正感受到了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網絡輿論評價說,這也是今天我們能夠創造「火神山速度」的最強勁底氣之所在。

視頻

雷神山醫院建設的背後,工人們席地而睡加班加點,卻不是為了賺錢

外國人眼中的火神山,老外嚇到合不攏嘴:中國人開掛了?

揭秘:「火神山」、「雷神山」名字怎麼來的

僅僅24小時,火神山醫院一片燈火輝煌,美專家:戰爭潛力暴露無遺

10天3座醫院,外媒震撼的「中國速度」,簡直不可思議

雷神山醫院建設全紀錄

國外網友怎麼看中國10天建成火神山醫院

火神山、雷神山,建築者和時間競賽的身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