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摸魚兒 觀潮上葉丞相

摸魚兒 觀潮上葉丞相

來自 中國華文教育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摸魚兒 觀潮上葉丞相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辛棄疾

摸魚兒 觀潮上葉丞相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之一。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有《稼軒長短句》十二卷。出生在濟南,成長期正值中原淪陷,北方人民的災難給他留下深刻印象。[1]

目錄

正文

望飛來、半空鷗鷺。須臾動地鼙鼓。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朝又暮。誚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風波平步。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

憑誰問,萬里長鯨吞吐。人間兒戲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功名自誤。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2]

注釋

  ①作於淳熙三年(1176)。是年秋,稼軒由江西提點刑獄改官京西路轉運判官,赴任途中,他過臨安述職,正值錢塘觀潮,作此詞上葉衡。觀潮:看潮水。臨安秋天的錢塘江潮向為天下奇觀。蘇軾《催試官考較戲作》:「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葉丞相:葉衡,見前《一剪梅》(「獨立蒼茫醉不歸」)注①。按,葉衡於淳熙元年十一月入相,次年九月,即被劾罷相。這裡沿用前職,以示對葉的敬重。同時,古之慣例如此。  上片寫觀潮,重在描繪。寫江潮洶湧,比喻新巧,想象奇妙,繪聲繪色,蔚為壯觀。賦吳兒弄潮,既驚心動魄,又美不勝收,以江潮排空之氣勢,襯吳兒弄潮之壯威。下片寫潮去有感,重在抒情議論。潮生潮落,寓宦海沉浮。屬鏤怨憤,為葉衡罷相鳴不平。范蠡泛舟,是對葉衡罷歸金華的勸尉。

  ②「望飛來」兩句:寫江潮遠來疾至的宏偉氣勢。上句重在形態,下句重在聲響。飛來半空鷗鷺:形容江潮白浪由遠處鋪地蓋天而來。須臾(yú於):片刻之間。動地鼙(pì皮)鼓:形容江潮疾至,如戰鼓齊擂,聲撼大地。潘閬《酒泉子》:「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鼙鼓:古代軍中進擊時所用的戰鼓。

  ③「截江」兩句:寫江潮大至時的奇景壯觀。截江:橫截江面。組練:「組甲披練」的簡稱,分別指軍士所服的兩種衣甲。《左傳·襄公三年》:「使鄧寥率組甲三百,率練三千以侵吳。」蘇軾曾用以形容錢塘怒潮:「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催試官考較戲作》)此以一隊隊身穿白色衣甲的精壯軍士,喻層層巨潮相逐而至。驅山:驅趕着白色的浪山波峰。鏖(ǎo熬)戰:激戰、酣戰。貔(pì皮)虎:喻勇猛之士。貔:似熊的一種猛獸。句意謂江潮洶湧翻滾,如勇士激戰未休。

  ④「朝又暮」三句:吳兒不怕風險浪惡,弄潮猶如平地閒步。朝又暮:指朝朝暮暮與水為戲。悄:也作「誚」,直也,渾也。吳兒:江浙一帶弄潮的青少年。

  ⑤「看紅旆」三句:吳兒揮旗踏浪,如魚躍水面。據南宋末年周密《武林舊事》記載:「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入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潘閬詠錢塘詞也說:「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見上)紅旆(pèi配):紅旗。蹙(cù促):踢,踩。

  ⑥「憑誰問」三句:謂怒潮洶湧,豈是人力所能遏制。長鯨吞吐:喻潮水浩大,如由長鯨口中噴發而出,威力無比。兒戲千弩:千弩射潮,如同兒戲。據《宋史·河渠志》載,吳越王錢鏐築江堤,為阻潮水衝擊,命數百士卒用強弓射潮。在詞人看來,荒謬絕倫,如同兒戲。弩(nǔ努):弩弓,一種利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

  ⑦「滔天」兩句:言連天的怒潮力倦難支,緩緩東歸。白馬素車:白色的馬車,喻江潮。枚乘《七發》形容曲江波濤說:「其少進也,浩浩迆迆(yíyí一片潔白貌),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又:傳說伍子胥死後,「時見子胥乘素車白馬在潮頭之中,因立廟以祠焉」。(《太平廣記》)

  ⑧「堪恨處」三句:謂伍子胥忠而見讒,遺恨千古。屬鏤怨憤:《史記·吳太伯世家》載:春秋吳越交戰時,吳王夫差不納相國元老伍子胥的忠告,接受越王勾踐的假降,便賜屬鏤劍命伍子胥自刎,死後又棄屍江中。未幾,越果滅吳。又,傳說伍子胥冤魂不散,年年驅水作潮。後人因尊為「潮神」,設廟祭之。按:詞人顯然為伍子胥鳴不平,否定「功名自誤」之說。

  ⑨「謾教得」三句:謂范蠡汲取伍子胥的教訓,助越滅吳後,即隱身自退。謾教得:空教得。陶朱:即陶朱公。范蠡為越國大夫,曾施美人計獻西施於吳王夫差。助越滅吳後,他自意「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越王)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樂。」於是裝其珠寶,浮海而去,最後定居於陶(今山東定陶縣),經商致富,自稱陶朱公。(《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西子:即西施。范蠡曾以其獻吳。成功之後,傳說范攜西施泛舟五湖。五湖:江蘇省太湖的別名。舸(gě葛):大船。弄煙雨:欣賞雲水迷的湖上景色。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3]

隱居生活

1178年決定在信州(今江西上饒)定居。1181年冬,41歲的辛棄疾因受-被免職,歸隱上饒。淳熙十五年(1188)冬,其友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專程拜訪辛棄疾,兩人於鉛山長歌互答,稱第二次鵝湖之會——辛陳之晤(見後文「名士相會」);鵝湖之會後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

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辛棄疾先後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慷慨激昂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年六十五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離職,辛棄疾懷着滿腔憂憤回瓢泉。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開禧三年秋天,農曆九月初十,愛國詞人辛棄疾帶着憂憤的心情和愛國之心離開人世,享年68歲。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誌》)。後贈少師,諡號忠敏。[4]

主要作品

辛棄疾現存詞600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其詩集《稼軒集》已佚。清人辛啟泰輯有《稼軒集抄存》,近人鄧廣銘增輯為《辛稼軒詩文抄存》。《全宋詩》錄有其詩。

參考資料

  1. 辛棄疾 中國華文教育網
  2. 「辛棄疾」詩詞全集 摸魚兒 觀潮上葉丞相 詩詞名句網
  3. 辛棄疾古詩文網
  4. 辛棄疾濟南市 歷城區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