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则县
改则县隶属西藏自治区,地处西藏西北部、阿里地区的东部、藏北高原腹地。东与那曲市的双湖、尼玛县相接,东南与措勤县相连,南与日喀则市的仲巴县毗邻,西与革吉县、日土县接壤,北以昆仑山为界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界。东西长450公里,南北宽670公里,总面积13.56万平方公里,是阿里地区面积最大的一个纯牧业县,约占阿里地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2011年,改则县总人口2.2万。改则县辖1个镇、6个乡:改则镇、物玛乡、先遣乡、麻米乡、洞措乡、古姆乡、察布乡。共有1个社区、49个行政村,政府驻地在改则镇。
目录
建制沿革
清初顺治年间,改则境内先后形成了改则本、帮巴部落、色果部落三大部落。改则本、色果部落属噶夏政府和达赖喇嘛辖区。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世达赖派噶丹次旺进军阿里,击败拉达克军队。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建立了阿里噶尔本政府。帮巴部落隶属噶尔本辖区。此后,随着改则境内部落的不断兴起壮大,到改则本第三代头人贡布顿珠后期(1925年)改则本头人受封为世袭四品官,改则本相当于宗级。
1949年前,改则境(包括措勤)除了帮巴部落、改则本、色果部落(后分为色果罗玛部落,色果江玛部落)外,还有罗美部落、秋夏部落、露途部落、下玛部落、强图部落、那让部落、江让部落、秋夏老部落、赤玛部落、雄玛部落、塔尔美部落、塔尔计部落、巴果部落、参朵部落、江都部落、江美部落、白尔寺部落、东果江玛部落、昂无部落、偏吉部落等大小二十多个部落。最早的色果部落在距今约900年以前就已居住在改则麻米一带,是最早活动在改则境内的部落。改则本、帮巴部落等部落大多由青海、昌都等地迁徙而形成。
1950年8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进藏部队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连(先遣连)在团党代表李狄三的率领下抵达改则西北扎麻芒保(在今先遣乡境内)地区。
1951年5月6日,独立骑兵师二团副团长安志明率领后续部队进入阿里。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全面武装叛乱,改则东南局部地区发生武装叛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第十一师三十三团进驻改则平息叛乱。
1960年10月,改则县人民政府成立,辖路南、路北共4个区。
1961年3月,县址由门董村迁至隆仁,后迁罗玛仁波(现址)。
1962年,相继建立了康托区、麻米区、洞措区、物玛区、磁石区、达雄区、措勤区、江让区8个区委、区公所。
1966年7月15日,改则县文革领导小组成立。
1967年4月1日,改则县军管小组成立,全县实行军事管制。
1968年12月25日,改则县革命委员会和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立,取代了县人民政府。
1969年2月7日,改则县革命委员成立“四大组”,即办事组,政治工作组,人民保卫组,生产指挥组,分别取代原县委、政府各工作机构。6月至9月近4个月的时间里,相继成立了洞措区、滋石区、江让区、措勤区、康托区、物玛区、麻米区、达雄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将路南2个区划出,成立措勤县,两县均隶属阿里地区管辖。县府现驻改则镇。
1971年10月,原改则县所辖达雄、措勤、磁石、江让4个区,21个乡划归新成立的措勤县。
1977年5月18日,经西藏自治区批准,开始筹建察布区。
1978年10月30日,察布区委、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25日,改则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县人大常委会成立,选举产生县人民政府组成人员。
1984年,全县乡一级换届选举工作开展。以人民公社为单位成立了为各选举委员会,“撤社建乡”。至此,全县从县到乡的革命委员会组织全部撤销。
1997年,县政府驻隆玛仁布。
1999年8月,改则县撤区并乡,重新调整行政区划,撤区并乡后辖[[物玛乡]、洞措乡、麻米乡、先遣乡、察布乡、古姆乡6个乡及改则镇。
2019年12月9日,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批准改则县退出贫困县(区)。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改则县世居民族为单一藏族。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一师兼日喀则军分区政治部调查报告显示,1962年,全县(包括措勤县)总计有32个部落,2738户,10897人。2000年,全县总人口17532人,其中农牧民人口16104人,农牧业劳动力7915个。2011年,改则县总人口2.2万。
交通
改则县已形成以隆仁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网络。安狮公路贯穿改则县境,各区、乡均通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00多公里。
1956年3月23日,从黑河(今那曲)到阿里首府噶大克的简易公路试通车(1956年2月24日,由西藏一支勘察队的汽车队从那曲往阿里方向进发,边勘察边修路,历时20余天,行程1300公里,始抵噶大克),最后,修建成一条横贯改则的公路主干道——安(安多)狮(狮泉河)公路。此后,由拉萨经日喀则途经改则至狮泉河的另一条公路拉(拉萨)狮(狮泉河)公路建成通车。1996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则县征稽站成立。2000年,改则县交通局成立。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安狮、拉狮公路为主线,向各乡镇、村辐射的公路交通网。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县各种公路(包括乡村道路)里程达2657公里。拥有各种公车,私车数达246辆,拖拉机254台。年完成货运量近400吨。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改则县位于西藏阿里地区东部,藏北高原腹地。东经81°59′-86°,北纬31°30′-35°40′,东与那曲市的双湖、尼玛县相接,东南与措勤县相连,南与日喀则地区的仲巴县毗邻,西与革吉县、日土县接壤,北以昆仑山为界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界。东西长450公里,南北宽670公里,总面积13.5616万平方公里,约占阿里地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二。
气候
改则县属高原亚寒干旱高原季风型气候。干旱,多大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以隆仁为界,南北朝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0.2℃,1月平均气温-12.8℃,极端最低气温-44.6℃(1987年12月);7月平均气温11.9℃,极端最高气温26℃(1979年6月),平均气温日较差14℃左右。年平均日照3168小时。年平均风速4.3米/秒,最大风速36米/秒,年出现17米/秒的大风日数平均为46天。年均降水量189.60毫米,年极端降水量最大295.8毫米(1977年),年极端降水量最小84.5毫米(1982年),年降雪日60天左右。有冰雹、积雪、干旱、风沙等灾害性天气。
地貌
改则县地处南羌塘高湖盆区,均为高山河谷地带,无平原。山势平缓,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主要有山脉有昆仑山、隆格尔山、夏康坚、达日龙、波杂、查多岗日等,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全县平均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4356米。最高峰琼木孜塔格峰,海拔6962米。
水文
改则县境内分布有大量冰川,河流(均为内流河)、湖泊、温泉和丰富的地下水。境内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脉、夏岗坚、藏萨岗日、琼布岗拉、昂龙岗日山脉等,总面积约7200万平方米。水质良好,是境内河流、湖泊、泉水的重要补给源。境内较大的河流(总长在20公里以上的)有12条,湖泊面积在6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4个,其中绝大多数为咸水湖。黑石北湖为境内最高的湖泊,湖面海拔5048米。境内散布了大小逾30个(已探明的有26个)温泉。比较大的有夏岗坚温泉、康托微温泉、温泉湖温泉、高温泉、鸭子湖西微温泉等。
自然资源
动物
改则县境内栖息着许多野生动物。有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黑颈鹤、盘羊、岩羊、黄羊、黄白鸭、猞猁、雪鸡、高原免、狐狸、狼、旱獭、岩鸽等。沼泽区的水禽有棕头鸥、斑头雁、赤麻鸭等,还有西藏毛腿沙鸡、角百灵、褐翅雪雀、棕颈雪雀、细嘴沙石灵等。
草场
改则县境内草场面积1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7000万亩。
矿产
=经济概况
综述
“十一五”期间,改则县国内生产总值从“十五”末的13935.1万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26739.7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从“十五”末的2958.28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3900元;劳务输出创收从“十五”末的610万元到增长到“十一五”末的1387万元;幼畜存活率从“十五”末的55.43%提高到“十一五”末的81.5%;成畜死亡率从“十五”末的9.8%降至“十一五”末的4.3%;牲畜出栏率从“十五”末的26.6%提高到“十一五”末的37%以上;农畜产品综合商品率从“十五”末的55.1%提高到“十一五”末的69.7%。
2013年,改则县地区生产总值3.72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6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239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并全部超额完成预期目标。
农业
改则县境内有广阔的牧场,主要饲养耗牛、偏牛、马、绵羊、山羊等,是阿里地区最大的纯牧业县之一,畜牧业是改则县经济的支柱产业。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生活状况极为艰苦,生产条件极为恶劣。西藏和平解放后,改则县路南地区28个乡开展了“三反两利”(即反叛乱、反乌拉差役、反奴役,牧工和牧主两利)运动,进行民主改革。民主改革后,牧区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1995年,各类牲畜存栏数达74.36万头(只、匹),比1994年增加5.7万头(只、匹),商品畜为3.4万头(只、匹),羊毛产量达400.78吨,牛绒总产量达13.55吨,酥油产量达70.05吨,人均收入达1417.75元(扣除物价因素),粮食总数为1669.18吨,人均占有227.53斤。牧民群众的存款已达960万元,人均存款达654元。大多数群众已住上扶贫项目援建的定居点(土木结构住房)或自筹资金建设的住房。电视机、汽车等已进入普通牧民群众家庭。
1998年,牧业总产值完成4005.28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算),牲畜存栏数达到80.5万头(只、匹),牲畜总增率(比1997年,下同)为9.5%。幼畜成活率达到77.34%。年底,共完成收购绵羊毛496吨,山羊绒47.9吨,牛绒16.2吨,酥油产量86.2吨,奶渣产量164.11吨,农畜产品综合商品率44.49%。1998年共完成牧民半定居点576间(包括1997年续建工程241间),完成半封闭羊圈574套,标准羊圈172套,太阳能采暖水井6眼,饲草饲料基地建设500亩。
在“十一五”期间,改则县共实施退牧还草工程340万亩,总计发放退牧还草补助资金912.3万元;实施人工种草10000亩,培养人工种草专业户24户,引进优秀试种草种3种,干草产量达80斤/亩;
工业
手工业:改则县民族手工业,以加工业和简易手工制作为基础。和平解放前的加工业主要是原始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加工。如加工拉古尔(注:一种加工糌粑的石磨),董末(一种打酥油茶用的条形桶),扎拉(一种三条腿的铁质火炉支架)等。改则北部由于特殊的生存需要,制造打猎工具。“尼”是捕猎工具,用鹰羽或用草卷成椭圆形,牛毛线捆紧、中间夹着羚羊角若干细条,上面放短绳,放在地坑里套野兽。“续落”也是打猎的一种工具。这些捕猎工具直至1997年才停止使用。
西藏地区和平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的生产工具不再被牧民群众接受,代之以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以家庭作业为主的加工业不再盛行,民族手工制作占主导地位。民族手工制作以简易生活用品制作为主,主要制作服装(衣帽鞋等)、氆氇、帐蓬、土枪、袋、尼网,捕捉野兽用的套索、刀具、博(一种缝纫工具)等。
改则县大力扶持民族手工业,2011年,鲁仁扶贫民族手工业厂和鑫隆民族手工艺厂的兴办,既发展了民族手工业,又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
矿业: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已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由于技术落后,其利用率相当低下,资源保护意识差,属典型的掠夺式开采。1971年,阿里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同意开发位于洞措乡境内的川巴煤矿,但由于煤质差,技术条件落后,1984年停产。1992年,改则县人民政府与那曲交通综合公司签约,联合开采“基布茶卡”硼矿,从而揭开了全县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序幕。此后,大批金矿开发商进入改则,开采金矿,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1999年财政收入中,仅金矿收入就达101.5万元,占1999年全年财政收入的25%。
商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第一家茶馆。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从事餐饮、娱乐、小商品批发零售的个体户逐年增加。据统计,1990年,改则县有个体工商户32户,注册资金2.74万元。个体工商户完成税收59万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29.94%。到1995年,完成税收101万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59.76%。2000年,全县个体工商户161户,注册资金275万元。个体工商户共计完成税收143万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69.08%。
社会事业
教育
教育发展:在西藏和平解放前,改则县的教育仅局限于寺庙教育,在有条件的家庭(如领主),其子女则由聘用之家教或由亲属言传身教接受一些文化教育,其受教育面相当狭窄。农奴子女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
1964年,改则县第一所民办小学成立,系改则县完小前身。首届学生有20名,教职员工3人,开设藏语、数学两个科目。从而结束了农牧民子女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历史。后由于办学条件差,遂撤销。
1974年3月恢复招生,招收学生37名,有教职员工4人,开设藏文、算术、汉文三门课程。
1975年,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更名为改则县农牧中学,课程设置有所增加,开设藏文、汉文、数学、体育、音乐五门课程。
1983年,国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停止使用改则县“农牧中学”的名称,改则县小学正式建校。
1983年,改则县小学有学生96名、5个教学班级,开设藏文、数学、语文、政治、体育、音乐六门课程。
1990年,改则县小学更名为“改则县完全小学”。
1999年,改则县中学成立,招收来自措勤县,改则县新生27名(初中一年级),有教员2名,开设藏文、语文、数学、英语、生物、音乐、体育、美术八门课程。改则县完小,中学同址,学校占地面积60亩,有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楼一栋,学生平房宿舍四栋,职工宿舍三栋,教学设施日臻完善。
到2000年,全县有小学6所,教师43人,在校学生100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46.6%;幼儿园一所,有保育员2名,入园儿童34名;中学一所,教师2人,学生21人。
2013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76%、99.43%。
教育布局:改则县初级中学、改则县完全小学、察布乡小学、洞措乡小学、改则县幼儿园、先遣乡小学、物玛乡小学、麻米乡小学、古姆乡小学。
文化
2010年,改则县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全面启动,为619户“户户通”用户进行了卫星接收设备升级;“2131”工程设备全面更新,数字电影“进牧区、进机关、进学校”,放映电影380场;完成了38个牧家书屋创建工作,为各书屋添加读物4000余册。
色果服饰:色果服饰乃改则县各部落服饰中较有特色的服饰之一。无论有袖或无袖之服装,后均辍红、黑、蓝、青、绿五色。五色代表彩虹,象征其对彩虹的一种原始崇拜(注:彩虹在藏族人民的心中代表仙女)。
歌舞:受游牧生活的影响,改则民间歌曲(下称民歌)高亢、豪放粗犷、以歌生活为主。情歌真挚、细腻,以歌对爱情之向往,对情人的挚爱。歌词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用本地藏语方言传唱。此外,受藏传佛教影响,歌词多用比喻(用宗教法器等作喻体)等手法。
改则一带歌舞大都是歌和舞的结合,歌曲可分为“雄鲁”(普通歌曲)、“鲁夏”(对歌)、“昌鲁”(流浪歌)、“啦鲁”(情歌)等四大类。舞蹈以集体舞蹈为主,最为普遍和具有代表性的是“锅庄舞”,由很多人围在一起,手拉手,随节奏转身、转圈、跺脚、蹬跳。舞蹈动作舒展,以手和脚的动作为主。一般双手随节奏向上或向下自然伸展,脚随节奏顺时针移动,移动时伴随各种腿部动作。舞蹈时,且歌且舞,大多数歌舞节奏明快,曲调高亢,男女合声,场面壮观。
改则民歌主要有《幸福吉祥赞歌》、《牧人赞歌》、《牧歌》、《对歌》、《祝福歌》、《雄鲁》、《昌鲁》、《啦鲁》等,还有一些没有名字的歌曲;流传下来的谚语有30余句,如:山羊放头上,羊粪拉脸上。(喻不听尊重);民间故事主要有《海螺之子》、《穷人娶仙女》、《勇敢的维色占堆》、《任劳的兔子》、《勇敢的牧人》等;文物古迹主要有热加索康岩画遗址、列石遗址、祭坛遗址、墓葬遗址、扎麻芒保革命遗址、麻米寺、扎江寺、洞措拉康、罗布拉康等。
医疗
1963年,改则县卫生所成立,到1990年,全县有医院1所,卫生所5所,防疫站1个,各区设有兽防机构,全县有医务人员26人,乡村医生54人。2000年,拥有医院1所,卫生服务中心1处,病床60张,医务人员34名,各乡拥有卫生所,赤脚医生。此外,县城还出现了数家私人西医门诊。改则县人民医院已拥有藏医门诊,西医门诊,开设有内、外、儿、妇、传染、流病、急诊等科。预防免疫注射率达95%以上,牧民群众就医率达到85%,各种传染病控制率达60%以上,藏医覆盖率达65%,公费合作医疗覆盖率达70%。
2010年,完成各类疫苗常规接种3000余人次,免费接种甲流疫苗3583人,接种风疹疫苗500人。新农合住院统筹报销1458人次,报销金额99.9万元。
体育
改则县体育以民间体育活动为主,每年夏季,牧民群众都有规模或大或小的赛马活动。除赛马外,还有抱沙袋,摔跤等传统项目。进入20世纪90年代,县城陆续修建了一些简易篮球场,足球场。并开辟了一处地势平整的赛马场。每逢盛大节庆日,都有规模较大的赛马及自行车比赛,足球、篮球、长短跑比赛等项目。
风景名胜
自然风光
夏岗江雪山
夏岗江雪山位于洞措乡境内,距县城约100公里。雪峰终年积雪,与日月相映成辉。雪山底部有温泉,可开发利用。[1]
据传,夏岗江雪山原是一位美丽的少女,许配给了阿里有名的神山岗仁波齐做妃子。在远嫁岗仁波齐的途中,被改则洞措境内一个阴险的老头扎古朗占为己有,悲愤之余,她化成了千年不化的雪峰,并在雪峰下生出一眼清澈见底的温泉。我们猜测,这眼汩汩上冒的温泉,是少女一直在流淌的幽怨的眼泪,是她在对扎古朗进行着无声的控诉。[2]
麻米湖
麻米湖位于麻米乡境内,距县城90公里,海拔约4700米。麻米湖是传说中的玛旁雍措的右眼,是境内知名的圣湖之一。[3]
麻米湖是冈底斯山脉东北部的一个盐湖,传说是神湖玛旁雍错的右眼,湖水会根据天气的不同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在与麻米湖隔湖相望的古昌山中坐落着麻米寺。据传,早在900多年前,一位得道高僧欲在此地修建一座寺庙,正当他为选址伤透脑筋之际,得到了一只神鹰的指引。神鹰说:“我在哪里降落,你就在哪里建寺。”说罢,那只神鹰降落在了古昌山中,于是,高僧就在此修建了麻米寺。
北部生态旅游景区
北部生态旅游景区(察布乡、先遣乡、古姆乡)分布着大量的高原湖泊、草甸、雪山和野生动物资源,是探险、科考、观光的理想去处。在北部羌塘自然保护区内,成群结队的藏野驴、悠闲自得的藏羚羊、藏原羚、还有雄壮威武的野牦牛,野生动物与牧人的炊烟、广袤的高原形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天然画卷,是境内开发生态旅游的主要区域。
人文景观
先遣连遗址
位于先遣乡境内,距县城约140公里,距先遣乡人民政府所在地5公里。遗址范围含先遣连冬季驻地、夏季驻地、工事、纪念碑等约50平方公里。在先遣乡境内,还有被当地群众命名为金珠朗的先遣连走过的小路遗址。先遣连遗址是境内开发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人文景观。[4]
麻米寺
麻米寺位于麻米乡古昌山谷中,距今有近800年历史,是境内历史最悠久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麻米寺依山而建,有修行普巴(山洞)1处,有经堂、僧舍、佛塔等寺庙建筑,寺藏有藏传佛教经文、经书等典籍。是了解改则藏传佛教文化的窗口。[5]
扎江寺
扎江寺位于改则镇境内,距县城15公里,是境内规模较大的寺庙之一,属噶玛噶举派。寺庙外围有规划整齐、规模宏大的曲登群(佛塔),寺院建筑风格独具西藏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特征,融合了藏汉两种建筑特点。寺庙西南约3公里处有天葬台一处,是了解藏民族丧葬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色果民俗
色果民俗是境内部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在色果部落众多的民俗文化中,其在部落时期的独特的婚俗和森果妇女服饰,是研究和了解色果部落文化的重要窗口。色果部落包括森果强玛部落和色果罗玛部落,居住在今物玛乡和麻米乡境内。表亲(表兄妹等)通婚是色果部落婚俗的独有特征,色果女装是境内独具特色的服饰之一,通常采用氆氇、羊皮为材料,配有鲜艳的青、红、蓝、绿、黄、黑、紫等七色,再配上各类首饰,刀具,象征彩虹,是色果妇女自然崇拜的具体体现。色果妇女服饰分有袖和无袖两种,传说是从格萨尔王的妃子升天时的着装演化而来。
旅游信息
路线
改则县旅游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是南线,以公路为界,南面三乡一镇(洞措乡、物玛乡、麻米乡、改则镇)为南线,包括夏岗江雪山风情、麻米湖风情、麻米寺宗教文化、扎江寺宗教文化、色果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可供游客选择。二是北线,北部三乡(察布乡、先遣乡、古姆乡)为北线。有先遣连遗址红色旅游、藏北野生动物和生态特色旅游等产品供游客选择。
时间
最佳旅游时间为每年5-10月,但也是高峰期。
注意事项
因西藏日照强烈,紫外线强,需准备携氧片(速效抗高反)、太阳镜、太阳帽、太阳伞和防晒油等,另外当地气候较干燥,需准备润唇膏、保湿霜等防干燥护肤品。
视频
改则县公安局“新时代全民健身动起来”
视频
改则县校地合作宣传片
视频
20190724阿里大北线 前往改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