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革吉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革吉縣,屬於中國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轄區。地處西藏西部,獅泉河的源頭。面積47225平方千米(2010年),其中草場面積4萬餘平方千米(2010年),耕地面積300餘畝(2010年)。總人口15438人(2010年)。

革吉基本上是一個純牧業縣。縣境在羌塘高原大湖盆區,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 那布是全縣政治、文化的中心。2004年上半年,群眾實現創收534.4萬元,同比2003年增長2.5倍。轄4個區,15個鄉,52個村民委員會。

2019年12月9日,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研究,批准革吉縣退出貧困縣(區)。

歷史沿革

古格王國是在公元十世紀前後,由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袞在阿里建立的。

古格是現代的扎達、扎不讓合併後的統稱,而古格的腹地和遺址,則在扎不讓村,一個只有二三十戶居民的小村落。

17世紀中期,古格王朝發生內亂,國王之弟請拉達克軍隊攻打王宮,一夜之間,古格王都瞬間成為廢墟。

革吉,藏語意為「美麗富饒的土地」、「吉祥興旺、發達」。

革吉縣舊時境內曾駐有包括革吉部落在內的7個部落,與藏北其它部落一道被稱作藏北十八區,統屬阿里噶本所轄。

1960年8月合併7部落設立革吉縣。

1962年春,縣址正式確定在那坡。

行政區劃

2000年,革吉縣轄4個鄉級行政區(邦巴區、雄巴區、亞熱區、鹽湖區),15鄉,52個村。縣政府現駐革吉鎮那坡,距獅泉河鎮112千米。

人口民族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共3611戶,總人口15483人,其中男8093人,女7390人。藏族占99%以上。

交通

革吉縣公路建設始於60年代,1990年全縣共有公路495千米,區鄉通車道路約560千米。截至2015年,全縣通車裡程達到2596.6千米。其中省道289千米、縣道690千米、鄉道396千米、村道621千米、轉場公路600.5千米。截至2015年7月,革吉縣省道、通鄉及通村公路100%達到四級及以上技術標準;省道好路率達到97%,縣道、鄉道、村道好路率分別達到60%、50%、50%。全縣19個行政村實現通達率為100%,計劃在「十三五」期間所有行政村都實現通暢。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革吉縣地處西藏西部,獅泉河的源頭。西南部有岡底斯山山脈,岡仁波齊峰,海拔高6656米;東南部有丁拉日居山。境內北部有字末午日山,海拔高5580米。多扎日山,海拔高4618米,吉不桑山,海拔高5130米;東部有加拉山,海拔高4878米;東南方位有仲日縱青山,海拔高5888米。革吉縣城就建于山腳下,離獅泉河較近,只有110千米,縣政府中心位置為東經81°15『19.57」,北緯32°39』31.67」。

地形地貌

革吉縣在羌塘高原大湖盆區,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山勢高聳,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3座,其中最高山峰直龍拉峰,海拔高6380米。

水文

革吉縣西部有東西轉南北流向的森格藏布河,獅泉河,西南部有東西流向的生拉藏布河;中部有南北流向的相曲河;南部有東西流向的扎貢曲河;東部有東西流向的阿毛藏布河。境內北部有熱邦錯湖,草不雜湖,納屋錯湖;中部有聶爾錯湖,色卡執湖,茶里錯湖;西南部有嚇薩爾錯湖;南部有君瑪錯湖,阿爾過錯湖。

氣候

革吉縣屬高原亞寒乾旱氣候區。日照充足,無霜期短,風大寒冷,雨雪日19天。年均氣溫在零下2攝氏度,最低氣溫達零下40攝氏度。自然災害主要有旱、風、雪、雹等。雪災一般4年一次。旱災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風災多發生在2-4月。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0年,科學家在革吉縣發現嘎拉勒銅金礦,位於西藏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與南羌塘-三江複合板片縫合帶西段,獅泉河晚燕山期結合帶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兩大構造單元的交匯處。

生物資源

動物

革吉縣隨着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的加大,其數量每年有增無減,規模也越來越大,在正常的情況下其活動是有規律的、固定的。革吉縣鹽湖鄉和革吉縣的金絲野氂牛群,鹽湖鄉和文布的藏羚羊,雄巴鄉的野驢群等等都有着巨大的開發潛力,適宜設立野生動物觀賞點。據統計,革吉境內的野生動物約有近百種,屬國家保護動物的有野氂牛野驢藏羚猞猁旱獺黑頸鶴天鵝斑頭雁;其它有哈熊岩羊黃羊草豹狐狸雪豬野兔鼠兔黃鴨水鴨棕頭鷗沙雞雪雞禿鷲鹰鵰鷂鷹草原鷂野鴿烏鴉麻雀等。

植物

由於地理環境等各種因素,革吉境內約有植物114種,分屬29科81屬。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屬、被子植物28科80屬。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23科62屬,單子葉植物5科18屬。按科屬分,主要有菊科、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十字花科。

經濟發展

綜述

2004年上半年,群眾實現創收534.4萬元,同比2003年增長2.5倍。其中勞務輸出創收274.2萬元;實施「兩白一黃」縣域經濟戰略創收57萬元;特色產品創收49.2萬元;牲畜出欄創收90萬元;中介服務創收64萬元。 在個體經營戶中,第二產業占1.1%,與2008年末持平;第三產業占98.9%,與2008年末持平。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中,第二產業占1.7%,比2008年末提高了0.4%,第三產業占98.3%,下降了0.4%。

截至2015年上半年,革吉縣實現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169萬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082萬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734萬元;

第一產業

革吉縣經濟以農牧業為主。主要飼養藏綿羊,還有少量氂牛、犏牛、黃牛、馬、驢、騾、山羊等。特產品主要有高原畜產品和高原魚類。

第二產業

1989年建成國內第一個光能電站,使用良好。風力發電正在試驗中。自2015年上半年開始,革吉全縣正在實施白山羊絨產業、硼鎂礦、黃金開發為特色的縣域經濟。

第三產業

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60萬元,縣財政收入完成269萬元,各項稅收收入完成202萬元;全縣組織勞務輸出3887人次、創收883.86萬元,農牧民上半年人均純收入達3819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5年,革吉縣現有阿里地區札達縣中學、西藏改則縣中學兩所中學、西藏阿里革吉縣完全小學、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麻米鄉小學、阿里地區扎達縣香孜鄉完小、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完小4所小學。

基礎設施

2015年,革吉縣下轄村公用經費為一類村標準為每年1600元,二類村1200元,三類村800元;村級運轉經費按照農牧區人口每人每年18元的標準兌現,社區工作經費每年10萬元,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社區工作開展情況,逐步增長,所需經費的20%由縣財政承擔。在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革吉縣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標準化建設調研報告》,截至2014年,全縣已建立以民族手工業加工、蔬菜種植、商店、招待所、砂石廠等為主的18個農牧民經合組織,總投資1000餘萬元,已有1572戶農牧民加入了專業合作社。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革吉現有,革吉縣衛生服務中心一所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革吉縣革吉鎮那普居委會,西藏山南地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康馬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林周縣防疫站,達孜縣衛生防疫站,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貢嘎縣疾病控制中心,當鋪地鄉衛生院,貢當鄉衛生院,革吉縣鹽湖鄉衛生院,革吉縣雄巴鄉衛生院,門當鄉衛生院等12所醫療衛生機構。

民生事業

2014年,該縣5個鄉(鎮)開展了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工作,共涉及19個行政村、3539戶、16320人。全縣可利用面積4784.84萬畝,其中草畜平衡面積3934.84萬畝,禁牧面積850萬畝,設立禁牧地塊196的標識牌。全縣載畜量為54.01萬綿羊單位,2014年年末牲畜存欄數為382183.2隻綿羊單位。選聘天然草原監督員708人。

全縣2014年度草補獎總補貼為81448197.29元,限高后享受補貼75715514.21元,牧草良種補貼14萬元,牧民生產補貼1769500元,監督員補貼3823200元。截至全縣完成補獎機制資金的發放為2014年度牧民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共1769500元。

歷史文化

消失的王朝

古格王朝是吐蕃王朝之後的700餘年間,位於西藏西部,在歷史舞台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王朝。古格王朝遺址位於阿里地區札達縣城18千米外的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

東嘎皮央遺址

東嘎皮央遺址位於札達以北40千米處,東嘎洞窟和皮央洞窟就在東嘎村和相鄰的皮央村附近的土石山崖上。據說,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古窟遺址。

穹窿銀城

「穹窿銀城」有着比古格王國更古老的歷史,以及更震撼的古建築群。象雄是古代青藏高原西部的一個王朝,它早於吐蕃王朝。象雄的圖騰是大鵬鳥,「穹窿」是有大鵬鳥的地方之意,「銀城」就是銀色的城堡。

名優特產

藏族吹肺、吹肝

醃製周期長(約1月左右),味道鮮美,涼爽開胃,隨食隨取,耐儲藏。食用方法:將醃製好的豬肝或豬肺煮熟後切片,加香菜、芝麻油、蔥花、薑末等調料,涼拌食用。

氂牛肉

氂牛肉富含蛋白質和氨基酸,以及胡蘿蔔素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低,熱量高,對增強人體抗病力、細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顯著作用。

旅遊景點

岡仁波齊峰

岡仁波齊峰(Kangrinboqe)通稱雪靈山,在普蘭縣聖湖瑪旁雍錯以北,是岡底斯山的主峰,海拔6656米;藏語意為「神靈之山」,為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這個岡底斯聖山是八千萬世界之中西方的俄摩隆仁或西方極樂世界之地,曾誕生八千萬賢能並傳播佛法的聖地,是贍部洲的地理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吐蕃和象雄地方土生土長的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波佛教的故鄉。[1]

麥龍達普岩洞

麥龍達普岩洞位於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革吉鎮邦巴村境內,岩洞入口距離革吉縣城約24千米,出口距離革吉縣城約8千米。經初步估計,該岩洞深入長度約24千米,洞內的基本結構呈三級階梯狀,但具體的內部結構還未為人所探知。據考察,岩洞裡面有人的腳印、牲畜的腳印和試金石等具有很強科學考察探險價值的東西。關於洞的傳說有很多,其中一種傳說就是很早以前有一個牧羊女失蹤了,後來有人在洞的進口處看見過,三年後,牧羊女的衣服在洞的出口處(希爾東)被人發現,後經人推測,認為此處為一個大岩洞,從出口到進口處都是相通的,而衣服出現處就為岩洞的出口。後來又有傳說,說革吉縣退休幹部扎羅的妻子家以前出現過一個喇嘛,傳說這個人曾穿越過這個岩洞。而後,很多人都試圖穿過岩洞,但都是在沒走到四分之一的地方就放棄了,因為裡面陰暗、缺氧,甚至連手電筒都無法使用。以前臨近岩洞有個邦巴農場,從1976年到1983年的7年間,該農場都在岩洞內拉廢料,致使岩洞出現了堵塞現象。

扎西曲林寺

扎西曲林寺位於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江麥村,鹽湖鄉以南5千米處。屬噶瑪噶舉派黑帽系寺廟,拉薩堆龍德慶縣楚布寺屬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藏曆第十五饒迥木馬年),在革吉部落頭人古如曲旺的資助下,由倉巴o貢嘎扎西創建,建寺至今每年舉行8天的「悉底經」。建寺後的24年中修建了大經堂、藏經堂、佛堂、僧眾住宅等六大拉康。最初修行的有倉巴貢嘎扎西及其弟子,以後寺內僧人逐年增多。倉巴貢嘎扎西主持扎西曲林寺至1918年去世。繼之是嘎瑪益頓典傑白桑布,他於藏曆第十六甲子木羊年(公元1955年)從印度、尼泊爾請來石匠、木匠、畫匠等著名工匠對原寺進行了擴建,尤其是擴建了大經堂,併購置和製作了大量法器、佛像和唐卡。至此,扎西曲林寺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白教寺廟。

該寺有一座16根柱子的大經堂,其主要內供為巨型一層樓高的鍍金之十一面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無量佛和蓮花生大師等,並都由眾多的寶石鑲嵌,還有銀制的第一至十六世嘎瑪巴活佛的像,並有噶舉派眾世襲高僧和嘎瑪派眾世襲高僧的精緻唐卡畫像,在牆壁上繪有、生死流轉圖、四大天王、須彌山、聖僧圖、八寶塔河六十羅漢等精美的壁畫,還有1座護法神殿(內供諸多泥塑之噶舉派護法神)、1座甘珠爾殿(內供整套的甘珠爾和丹珠爾經籍、般若詳部、隆欽七藏、歷輩嘎瑪巴全集等)和策久殿(內供藥尼塑制的蓮花生及其八種別號和密宗事部三沽主等),另有活佛住的拉章、密集金剛上師德住殿和僧舍等。

扎西曲林寺時供儀式主要有:藏曆正月的祭祀求神、藏曆四月份的噶舉派法會、藏曆六月的祭墳法會、藏曆九月的救主祭祀每月初三、八、十、十五、三十舉行的佛事活動,四月舉行的齋戒,六月初十的蓮花發光修習,十二月二十九舉行的降魔儀式。供奉的主要佛像有:觀世音菩薩像、米拉日巴大師像、不動金剛身文殊像、長壽三佛像、里查仲法王像、嘎瑪巴卡加多吉像、蓮花生金剛像、阿底峽尊者像、瑪米塔三師像、騎羊護法神及裝有倉巴貢嘎扎西骨灰的藥師像。主要經書有:《甘珠爾》、《十萬般若廣釋》等。

拉康建築面積為470平方米,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海拔4630米,方位:北緯32°28.971『,東經82°28.017』,有僧人15名。

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扎西曲林寺和周圍瑪尼堆被拆除。1984年,扎西曲林寺按原貌進行修復。到2000年,除恢復原有六大拉康和僧眾住宅,另外修建了招待所、商店、庫房等共40餘間房屋,占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

扎加寺

扎加寺位於阿里地區革吉縣革吉鎮,創建於1797年,距縣城95千米,拉康建築面積425平方米,占地面積3600萬平方米,海拔4770米,方位:北緯31°53.292『,東經81°13.355』,僧尼編制8人,現有僧尼8人。扎加寺全稱「扎加傳承丹傑林」。藏曆第十四甲子初,因邦巴本多吉占堆和妻子索南措姆家庭不和。後索南措姆一心向佛,決心在邦巴部落建一座寺廟。經西藏地方政府同意,1797年,在第十四世噶瑪巴提確多傑主持下,修建扎加寺。扎加寺的歷代住持均由楚布寺派遣,任期3~4年,新住持上任時,楚布寺隨同住持派一名僧官、管家及4名僧人。[2]

解放前,扎加寺擁有索南措姆所有的牲畜、草場及屬民。屬民統稱「夏邛昂巴」,專為該寺放牧、收集畜產品、揀柴、磨糌粑、馱鹽等。後經協商,所有屬民歸邦巴本管理,邦巴本每年給扎加寺派放牧、揀柴、馱鹽等人員,扎加寺只管吃、住。

扎加寺供奉的主要佛像有:第六世噶瑪巴彤瓦頓典像、第八世噶瑪巴米舉多吉像、第十世噶瑪巴曲英多傑像、瑪米塔三師像、蓮花生大師像、釋迦牟尼像、度母、無量光佛、無量壽佛、金剛部金剛、馬頭金剛及檀香紅帽和大量唐卡。最大的法會有藏曆正月舉行的紀念釋迦牟尼的「毛藍」(意為「祈願會」)十月二十五日紀念宗喀巴的「安木喬」(宗喀巴圓寂日)。其他宗教活動有藏曆每月初三、八、十、十五、二十五、三十定期開展的佛事活動。

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扎加寺被破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黨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實。1987年,邦巴區組織木匠、石匠、畫匠和群眾對該寺進行了修復,建成2座拉康及7間庫房和僧眾住宅。拉康的壁畫及裝飾均由阿里地區佛協副會長格龍歐珠完成。

芝熱寺

芝熱寺位於阿里地區革吉縣雄巴鄉結克村,位於著名佛教聖地和旅遊景點神山崗仁波欽北面,與之隔河向望,該寺由果倉巴於1379年創建。距縣城497千米,距鄉政府607千米,海拔5071米,總建築面積為7365.63平方米,總占地面積9千平方米,方位:北緯31°06.445『,東經81°19.460』,僧尼編制4人,現有僧尼5人。

據傳當年,果倉巴為了探尋神山轉道,趕到結克時一頭野氂牛突然出現在他面前,大師驚恐之餘心境即刻定神靜待,此時這頭野牛步履穩健地朝東而行,剛走到一塊頗為顯眼的磬石旁便無影無蹤。果倉巴四處尋找,最終在一處洞頂巨石上發現了野牛隱沒的清晰角跡,果倉巴遂將此洞作為自己的修行靜室,稱此洞為芝熱普(氂牛隱沒洞跡)。此後,竹巴噶舉派的眾多大師、高僧在此洞內修行。後鼎秦頓珠彤美以此洞為中心修建了芝熱寺。[3]

寺內供奉果倉巴大師像、獅面度母像及其它眾多的佛像、經籍、佛塔、四臂吉祥沽主的殿堂。

芝熱寺附近有阿里最著名的天葬場--色巴察(漢語意為:清涼寒林)天葬場。

香魯康

香魯康位於阿里地區革吉縣雄巴鄉多仁村,距鄉政府所在地--多仁18千米,距縣城95千米。拉康面積15677.4平方米,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海拔4573米,方位:北緯32°09『78.3「,東經81°58』89.3」,僧尼編制10人,現有僧尼10人。該寺廟由珠親旺扎於905年創建。香魯康一帶山石林立,並有許多天然山洞,其中最著名的是蓮花生修行洞。相傳蓮花生大師途徑雄巴前往桑耶寺時在此洞閉門修行七天,臨行時洞頂留下大師足跡。此後有眾多高僧前來此地修行,如旺扎活佛、白赤活佛、倉巴貢桑卡加尼瑪、格龍次木貢、嘎爾瑪多傑活佛等。

「文化大革命」中寺廟遭到嚴重破壞。1990年,嘎爾瑪多傑活佛對象魯康進行了全面修復,建成轉經房(內有大小轉經筒15個)、僧舍、活佛修行洞、倉庫及四座佛塔,整個建築為土木結構。

1992年,嘎瑪多傑活佛離寺後由他的親傳弟子覺阿才旺繼任香魯康寺住持。1993年,覺阿才旺對香魯康寺進行了擴建,建成四根柱禪堂、度母殿、集會大佛殿、招待所及佛塔、僧舍等。後從拉薩購置《甘珠爾》、《丹珠爾》、蓮花生大師像及大量佛經、佛像。

香魯康寺每年舉行兩次法會,分別為:藏曆元月舉辦的嘛尼或無亮光陀螺尼咒法會(輪流舉辦),藏曆九月舉行的班匝法會。每月初八、十、十五、二十五、二十九、三十定期舉行佛事活動。

香魯康寺主要供奉有蓮花生大師像、釋迦牟尼像、無亮光佛像、度母像、米拉日巴像、唐東傑布像、四臂觀音像、無量奉佛像、噶瑪巴希像、一座靈塔、一座銅質佛塔、300餘幅唐卡。主要佛經有:《甘珠爾》、《丹珠爾》、《十萬頌般若》等。該寺現存的四座佛塔和蓮花生大師像有900多年歷史。

加吾拉康

加吾拉康位於阿里地區革吉縣雄巴鄉加吾村,創建年代與創建人不明,距縣城135千米,距鄉政府35千米,拉康總面積154平方米,拉康建築面積為136平方米,占地面積5千平方米,海拔4800米,方位:北緯31°51.588『,東經82°09.553』,僧尼編制4人,現有僧尼4人。該寺廟屬藏傳佛教噶舉派。

視頻

20190815徒步阿里大北線 革吉縣

視頻

革吉縣公安局宣傳片

視頻

驅車西藏大北線獅泉河鎮-革吉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