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攻击机
图片来自ettoday

攻击机(Attack aircraft),是一种在中、近距离对地面、水面目标攻击用的军用飞机[1] ,也是担任密接支援陆军的要角。现代的多用途战机基本上都能取代攻击机,但仍存在专门的攻击机。除此之外有些攻击机是以军用教练机改装而来。

但过去日本帝国海军所称的攻击机是指能投放鱼雷的轰炸机,包含了初期开发的水平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与现今分类的攻击机不尽相同。后期开发的轰炸机种与俯冲轰炸机才被称轰炸机(日文汉字:爆撃机)。

目录

设计特点

攻击机体型接近重型战斗机,性能也十分接近;然而战斗机是以攻击空中目标为主,攻击机则是以攻击地面或水面目标为主,故攻击机较不注重高速飞行与运动性能,喷射时代的攻击机未必将后燃器列为标准配备。攻击机的用途近似战术轰炸机,不过轰炸机是在高空投掷航空炸弹来对地面、水面做较大范围的爆破攻击,机枪机炮仅作防御用;攻击机则是在低空以机枪机炮来对地面、水面目标做针对性射击,炸弹火箭鱼雷是强化火力用。但现代飞弹联合直接攻击械弹问世后,渐成攻击机的主力武器。

攻击机的用途为射击地面与水面目标,故常在低空飞行,易遭到来自下方的攻击;因此多会强化机腹防御,保护重要的驾驶员、油箱和控制系统。有的还会设计内嵌式弹仓将危险性较高的武器如炸弹、鱼雷和飞弹等藏入机身内,一方面是保护它们降低被击中自爆的机率,另一方面也能强化空气力学改善飞行性能,这种设计也符合现代低可侦测性技术所需而被广泛采用。

武器

攻击机常见的武器种类包括:

  • 空用枪械
    口径未达20公厘,杀伤力较小,只能对付无装甲兵器或步兵,但其重量轻、携弹量大、后座力小、开发与生产容易,故早期被广泛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开始减少。安装能固定在机身、机翼上或以夹舱的方式携带于翼下,双座机种也会在机背安置旋转机枪作为防空用。
    口径达到20公厘,杀伤力较大,能对付装甲兵器,但其重量重、携弹量少、后座力大、开发与生产困难,故早期较少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只有四种型号。安装能固定在机身、机翼上或以夹舱的方式携带于翼下。
    • 特殊大口径火炮
    口径达到30公厘,杀伤力极大,能对付重装甲兵器甚至建筑物,这类型多是由地面火炮改装,重量极重、携弹量极少、后座力极大且多无自动填装,非常少在使用,目前仅有30公厘口径者较普遍。安装多只能固定在机身上。
  • 航空炸弹
对付地面或者是水面目标的常用武器。因为任务型态的关系,攻击机较常携带轻型炸弹,以提高携带和可攻击目标数量。联合直接攻击械弹出现后有运用其技术的航空炸弹精准度大幅提高。
有单独挂载或者是以多管夹舱携带多枚的方式。攻击机大多是携带较重的对地型火箭,在精准的飞弹出现前是常见的武器。
对付水面目标的武器。由于要投放鱼雷需要有鱼雷轰炸机的设计,早期大多攻击机都没办法配备这种武器,只有少数以舰载机型态的会有这样的设计。
  • 飞弹
现代攻击机的主力武器,具备高精度,高破坏力和长射程的优点。大多攻击机都是以空对面飞弹为主,如反战车飞弹反舰飞弹。有的也会额外携带空对空飞弹以对付前来拦截的战斗机作防卫。

用途

攻击机主要用于攻击敌人在地面(水面)等各种位于前线或者是接近前线的目标,对己方部队实施直接火力支援,摧毁或是迟缓敌人进行作战的能力。

攻击机是由战斗机发展出来的机种,任务型态与战术轰炸机很接近,但是较为强调对地面或者是水面舰队的直接支援,作战距离比战术轰炸机短。

不像战斗机,大部分攻击机不强调高速飞行能力,而专注于良好的低空操纵性和防护性,注重载弹量与可以使用的对地武器的种类。有些机种要求能够在低空长时间盘旋,因此需要采用平直的小后掠角机翼,以提高飞机在低空低速下的升力。

为了保护飞行员和重要设备受到地面火力的攻击,在飞机许多部位会加装装甲,或者是在设计上特别著重系统的坚固与生存性。

二战以后随著直升机的兴起与成熟,许多攻击机的任务改由武装直升机替代,以增强对地面行动支援的效率与灵活性。

代表机型

参考文献

  1. 军用飞机,中华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