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故鄉明月不重圓(馬明葆)

故鄉明月不重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故鄉明月不重圓中國當代作家馬明葆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故鄉明月不重圓

我的故鄉在沒煙峽(莧麻河谷)一個叫王家樹溝的地方。小時候一直對這個村莊叫王家樹溝而感到疑惑,因為莊上沒有一個姓王的人,也沒有聽說過以前居住過王姓的人家。後來才知道是因為清末的特殊原因,造成百姓「大換方」,這個地方可能當時住着王姓人家,後來也「換方」到別處去了。沒煙峽一帶很多村莊都以姓氏命名,如「宋家莊」「蒿家莊」「巨家灣」「吳家灣」「包家山」等等,但這些村莊的住戶卻沒有一家與之相符的姓氏。

王家樹溝曾經可能也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地方,除了宋代抵禦西夏的千年古城盪羌寨等古蹟可以說明外,也可以從一些地名中隱射出來,如,大鐘咀、小鍾咀,大峰台、小峰台,大倒葫蘆、小倒葫蘆,大脈地溝、小脈地溝,土神溝,戲台子等等。

王家樹溝絕大多數住戶是姓馬和姓李兩大姓氏。李姓人家從何而來,說法不一,有說從山東來,有說從陝西來等等。而馬氏人家的來源卻很清楚,據老人們說馬姓人家來自甘肅河州,就是今天的甘肅臨夏。聽父輩們說我的太爺(曾祖父)弟兄6人在清末年間從河州莫泥溝走出,輾轉好多地方,最終落腳在這個叫做王家樹溝的地方。我上小學的時候見過爺爺拿出的一張在王家樹溝買地的地契,地契上寫着甘肅省固原縣什麼的,這說明我們的先輩當時還是沒有離開本省,王家樹溝那時屬於甘肅省所轄的區域。

人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們的先輩從西面的河州而來,定居在王家樹溝,到我們父輩一代時卻有一大部分人一路西去,越過河州老家去了新疆,分散在北疆的角角落落。

上了年紀的人都說,王家樹溝以前是個好地方,曾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尤其以盛產韭菜聞名遠近,是沒煙峽一帶最好的地方。那時,高大的一片樹蔭下是上百畝綠油油的菜園,兩眼泉水淙淙流淌,澆灌着菜園,王家樹溝人過着豐衣足食的日子。我們的父輩每每說起菜園來都會精神大增。但那只是歷史長河中一小片段記憶而已,王家樹溝的菜園已經消失已久,在六十年代初響應「水利是農業的根本命脈」的號召時,那塊菜園被打成了一座大壩,菜園被淹了,樹也被淹了,兩眼清澈的大泉也漸漸被淤泥掩埋了,大壩中聚集着山洪形成的鹼性水,又苦又澀,苦澀得人不能飲 ,澆在地里使土地變得一片鹼白,使土地失去活力,莊稼不能生長。王家樹溝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菜園後,日子逐漸走向衰敗。

王家樹溝在我們這一代人的眼裡已經面目全非了,從我有記憶開始王家樹溝就是乾旱和挨餓的代名詞。

我曾經一直都想離開這個充滿苦難的地方,甚至做夢都想着逃出這個地方,而後永不回頭。但是,我離開故鄉上學後,這種感受卻開始潛移默化。那是上大學的第一個暑假,經過寂寥難耐的假期後我要返校了,那天天空下着濛濛細雨,糜谷開始成熟,蕎麥花散發着陣陣香氣,蜂群奮不顧身地在細雨中忙碌地採集花粉。我坐在窯洞的炕上,在炕的最裡邊面壁而坐,心中填滿了莫名的難過感,另一個窯洞裡傳來「啪啦啪啦」的風箱聲,那是母親借來了兩隻雞蛋做吃的為我餞行。在蒙蒙的細雨中風箱聲顯得格外的響亮、格外的單調,我在炕上背門坐着,呆呆的,什麼也不想,心中格外的沉重。

後來,每次返校時這種傷感都會莫名其妙地襲上心頭。

在這個乾旱少雨的地方,每次我準備起身前不是下雨就是下雪,儘管雨下的很小,雪下的不多,但那時候穿過沒煙峽的公路是一條土路,雨雪導致路滑,唯一的一趟經過村莊的班車會因此停發或從別處繞道,我只好步行20多公里匆忙地去別處趕車。我感到老天對我不公,為此,我埋怨我的運氣為什麼會這樣差。我的一個大伯卻說:「娃娃啊,貴人出門多風雨,這是好事情啊,你會有大出息的。」在那些艱苦的歲月里,我艱難地維持着上學,我一個被稱作很有眼光的姑夫對我父母說:「這娃娃你們就當做小騾子、小馬一樣供養,長大了會給你們出力的。」

後來,我終於離開了這個村莊,也成了沒煙峽一帶跳出農門令人羨慕的少數幾個人之一,我的一切同樣引得家鄉人的注目,但工作後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使我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並且匆匆地去匆匆地來,和家鄉的長輩、弟兄們聯繫的也越來越少了。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我期待着「衣錦還鄉」的日子。我想,到那時,我會有能力幫助家鄉的父老鄉親、弟兄們等做些事,我會坦然地和他們敘敘舊。其實,我心中的「衣錦還鄉」並不是什麼大理想,只是希望在事業上有點小成就或者在經濟上寬裕一些,但現實並沒有遂我的心愿。家鄉的人卻以我為自豪,常常有人托我辦點事,但我力不從心,屢屢讓他們失望,我感覺愧於見莊上的父老、弟兄,甚至有意地躲避他們。

我平淡的在疏遠故鄉的路上不停地走,卻突然發現已走完了人生的大半截路,驀然發現故鄉已不再年輕,我心中的夢也破滅了,破滅得讓我始料未及。

而今到了知天命的時候,我知道了,我不是什麼貴人,也沒有多大出息,也沒有像騾子和馬一樣的能耐。

而今的故鄉已不再屬於我們這種人了,莊上的人走的走了,去世的去世了,在世的有些老人已不明白我是誰了,同齡人中很多已形同陌路,後一輩中已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等到真正理解「落葉歸根」的含義時,才明白對此含義的理解有些晚了。而一個錯誤的理念可能導致一生的缺憾。也許人在年輕時代無法領會「落葉歸根」的真正含義,但年輕時代要多多回望故鄉,這樣,才能避免「鄉音無改鬢毛衰」的遺憾[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