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大學
教會大學指的是19世紀晚期西方基督教會在中國創辦的高等教育機構,包括新教創辦的燕京大學、聖約翰大學、齊魯大學、滬江大學、金陵大學、東吳大學、福建協和大學、嶺南大學、華西協和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等13所和天主教創辦的3所。
基督教學校是指由基督教教會所設立和控制的學校。最早出現於中世紀的歐洲。中世紀的大學大都是教會辦的[1]。現在某些國家中大量的初等、中等和高等學校仍受教會控制,鴉片戰爭以後,英美德等國通過教會曾在中國設立大、中、小學、1926年,國民政府曾禁止外國人辦教會大學[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1年接管了外資津貼學校,收回了教育主權。
教會大學在中國的出現是1880年前後,當時主要是在教會中學的基礎上發展大學,最早的是登州文會館於1882年升為大學。19世紀末期,中國還有4所類似的大學,它們是:北京匯文書院(1888年)、通州華北協和大學(1889年)、上海聖約翰書院(1890年)、杭州長老學院(1893年)。進入20世紀後,教會大學的發展達到高潮。這一時期,不少中學升格為大學,原有大學也加以擴展,教會大學遍布華東、華北、華南、西南各地。
目錄
辦學宗旨
教會大學最初創立的目的是為了傳教,為了宣揚基督教。如齊魯大學的前身登州文會館辦學的目的是「固無日不以宣道為目的」,它的宗旨是「道德其一,學識其二」。
從1900年之後,教會大學注重吸收教徒和非教徒的子女入學,給以一定質量的訓練,使他們畢業後能夠占據關鍵性的位置,以影響中國的政治朝着有利於傳教士所屬國家在華利益的方向發展。對教徒子弟灌輸宗教,也着重灌輸西方的影響,教給他們西方的習俗,以便可將他們輸送到外國人辦的企事業中去,為其政治的、經濟的利益服務。五四運動後,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了推動基督教在華教育事業的發展,1921年9月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伯頓率領的「中國教育調查團」一行16人來中國考察。調查團清醒地看到形勢發展對教會學校帶來的挑戰,提出了教會學校的應對方針:在性質上徹底地基督化,在氣氛上徹底地中國化,把效率提高到新的高度。
發展形勢
從清末到北洋政府這些年,教會學校大多數時候是自顧自地發展着,不受中國政府的制約。但隨着大革命的洗禮,國人的民族情緒空前高漲,在反帝愛國思想激盪下,強烈要求收回教育主權。北洋政府在1925年12月公布了《外人捐資設立學校請求認可辦法》:學校之校長須為中國人;學校設董事會者,中國人應占董事會名額之半數;學校不得以傳教為宗旨。
大多數教會大學都能據此作出必要調整,開始向中國當局註冊,選舉中國人為校長,並建立中國人占多數的董事會。這些教會大學逐步適應中國的形勢與發展的需要,限制課內宗教宣傳與課外宗教活動,根據實際需要來進行自身的轉變,日益與中國的社會融為一體。==旅遊信息==
辦學特色
所有的教會大學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重視英語的教育,很多課直接用英文講授,所以教會大學的畢業生個個外語都十分流利。
教會大學各校名師雲集,學生俊才輩出。以在當時的成就和名譽而論,很多都可與北大、清華媲美。如林語堂畢業於聖約翰大學,陶行知、程千帆、賽珍珠畢業於金陵大學,金庸畢業於東吳大學等。
這些學校中有些特色專業聞名遐邇,比如燕京大學的社會系和新聞系,齊魯大學的農科和醫科,聖約翰大學的外語和醫學,嶺南大學的教育、商科及社會科學,之江大學的土木工程,以及滬江大學的化學。
這些教會大學的文憑都得到歐美國家承認,有的學校學生畢業後可以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研究生院學習,有的則只需補修30個本科學分就可。無疑,這些教會大學使中國高等教育與西方的差距一下子縮短了數百年,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視頻
教會大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世紀大學是教會大學,豆丁網,2016-07-23
- ↑ 中國教會學校的性質及影響,中國歷史網,20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