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大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金陵大學(1888年—1952年),是美國教會1888年在中國南京創辦的私立教會大學,1928年向中華民國教育部註冊。
目錄
簡介
簡稱金大,誕生於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的美國基督教會美以美會(衛斯理會,Methodist Church)在南京創辦的教會大學,同美國康奈爾大學為姊妹大學。當時社會評價為「中國最好的教會大學」,享有「江東之雄」、「鐘山之英」之美譽。
1928年金陵大學首先向教育部註冊並批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對外人在華所辦大學編類中,金陵大學是中國教會大學中唯一的A類,持有金大學位的畢業生有資格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
金陵大學文理農三院嵯峨,英語文學和中國文化研究成就卓著,聞名世界。尤其農林學科堪稱中國之先驅,享譽海內外。其他方面亦有發展,如開創中國電影教育、首開中國醫科七年制教育和博士教育。
金大培養大批優秀人才分布于海內外,在各個領域內發揮所長,使金大飲譽國內外,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為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建立與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引進、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開創、優秀人才的輸送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1951年與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合併為公立(Jinling University in China)金陵大學。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金陵大學各文、理學院與南京大學文、理學院在金陵大學鼓樓校址合併組建新的南京大學,其他院系相繼併入南京農學院、南京師範學院、南京工學院等高等院校,原私立金陵大學校舍歸南京大學,原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舍歸南京師範學院。在香港,校董會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董事會主席以及嶺南大學的李應林的帶領下成立香港崇基學院(1963年及以後成為香港中文大學一部分),以承繼包括金陵大學在內的13所大陸地區國民政府遷台前存在的著名基督教大學。
歷史
金陵大學的前身是美國教會美以美會1888年在南京成立的匯文書院(The Nanking University),設博物館、醫學館和神道館,1890年增設成美館(中學部)。美國教會基督會和長老會分別於1891年和1894年在南京創立了基督書院(Christian College)和益智書院(Presbyterian Academy),1907年合併為宏育書院(Union Christian College),1910年宏育書院併入匯文書院,成立私立金陵大學(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
私立金陵大學成立時在美國紐約州教育局立案,畢業生可同時接受紐約大學的學位文憑。金陵大學在美國立案註冊,一面當屬無奈之舉,「當本校創始之際,中國教育行政機關尚未有大學授予學位的規定,而私立大學之立案尤無明文可遵,故當時本校董事會議決暫在美國紐約省立案,並由該省政府授予學位,本校畢業生今日所得之外國學位,實系過渡辦法,一侯中國教育當局規定授予學位辦法時,當即遵照辦理。」 另一面,此舉對保持教學水準及獲得國際認可有所助益,「本堂畢業者,即無異於在美國大學校畢業也,凡領本堂畢業憑單者,即無異於美國學士之憑單也」。金陵大學還是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姊妹大學。
早期金陵大學的教材、圖書雜誌、教學儀器以至生活設施都來自美國,校長、教務長、各系主任、教授也以外國人為主。金大課程設置偏重於西方科學與文化,日常教學用語除國文和經史等課程外都用英語,文娛活動場所、實驗室內、運動場上,甚至學生助威的啦啦隊亦不例外。
1927年3月,在「打倒帝國主義」的聲浪之下,北伐軍在南京與外國人衝突,金陵大學副校長文懷恩(J. E. Williams)被一士兵殺害,隨後英美軍艦在長江江面上向南京城內發炮。不久以後,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發起收回教育主權運動,要求外國在華大學須由中國人擔任校長。
1928年,金陵大學在國民政府教育部呈請立案,是第一個向中國政府請求立案並獲批准的教會大學。陳裕光出任校長,增聘中國教職,加強中文、地理、歷史的教學,並將宗教課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尊重信仰自由,但學校的財政和決策權力依然由美國人掌握。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在1928年外人在華所辦大學作ABC編類,金陵大學是教會大學中唯一的A類,燕京大學為B類,其他教會大學均屬C類。因此持有金陵大學學位的畢業生有資格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1934年,金大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了與其他國際間之大學同等學術地位,並能頒發獲國際認可之學士和碩士學位。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金陵大學倉促遷至四川成都華西壩。抗戰結束後於1946年返回南京。[1]1948年1月3日,中國敎育學年會在金陵大學舉行。[2]:8482
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學與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原金陵女子大學)合併為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金陵大學文、理學院與原南京大學文、理學院在金陵大學鼓樓校址合併組建新的南京大學。原南京大學文、理學院從中央大學舊址四牌樓遷出至金陵大學鼓樓校址。金陵大學教育系、農學院、農學院林學系、理學院電機系、化工系等系科和原南京大學等大學相關院系組建了南京師範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學院(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工學院(電機系在今東南大學,化工系在今南京工業大學)等校。電影與廣播專修科遷至北京組建電影學校(今北京電影學院)。另有部分院系調至其他有關大學。
在香港,上海聖約翰大學董事會主席以及嶺南大學的李應林將包括金陵大學在內的13所大陸地區國民政府遷台前存在的著名基督教大學,以另組崇基學院的形式承繼下去,並於1963年成為香港中文大學的三所創校書院之一。
學術與教育
金陵大學先後設有文科、理科、醫科、農科、林科、工科等,以英語文學、中國文化研究和農林聞名,被稱為文理農「三院嵯峨」。金陵大學還開創中國電影教育,首開中國醫科七年制教育和博士教育。從1888年到1952年,金陵大學共有畢業生4475人,分布於政治、實業、文化、教育、農業等各個方面。
- 農科 1911年江南省一帶暴雨成災,「二十餘州縣災民三百萬人,已餓死者約七八十萬人,奄奄待毖者約四五十萬人」,金陵大學教習裴義理(Joseph Bailie)「深感農業改進之重要」,和張謇等人發起成立「中國義農會」,得到孫中山、袁世凱、黃興、黎元洪等三十位民國要人「竭力襄助」,由華洋董事組成董事會,故又稱「華洋義賑會」。在華洋義賑會以工代賑活動中,裴義理繼感農林人才缺乏,乃於1914年在金陵大學創設農科,次年設林科,再一年合併為農林科,裴義理任主任。
1917年裴義理辭職返美,芮思婁(J. H. Reisner)任農林科主任。
1918年,與「萬國蠶桑合眾改良會」合作成立蠶桑學系,由吳偉士(C. W. Woodworth)主持。這一年,農科首屆畢業生李積新、陳楨、葉元鼎、徐澄、潘健卿、趙叔愚六人畢業。
1921年設立農業經濟學系,由卜凱(J. L. Buck)主持。
1930年農林科改為農學院,謝家聲任院長。金陵大學農學院採用「教育、研究與推廣」三位一體,推動了中國農業的近代化。
據美國學者傑西·盧茨所著的《中國教會大學史》,1949年前,金大畢業生一度領導着中國農林部7個技術部門中的5個、5所國立研究所中的3所,1950年代後在以「經濟復興」為號召的台灣農業界,相當部分骨幹是金大畢業生。
- 醫科 金陵大學1888年成立時設醫學館,1907年停辦,1913年重建醫科,同年將基督教會1911年建立的中國東方醫科大學併入。先後有史爾德、寶珍三等醫學專家加入。1917年金陵大學再次停辦醫科,僅保留醫預科和附屬醫院(今鼓樓醫院)。
- 英語教學 金陵大學是美國人辦的大學,英語是主要的教學語言,金大學生以英文水平高而被稱道。在教會大學英語演講、辯論比賽中,其他大學學生都是西裝革履,唯金大學生長袍布履,奪冠者則多為金大,而且一度金大理學院學生的英語水平勝過其他大學英語系學生,引起國民政府教育部關注,曾特別委派社會教育司司長陳禮江等人進行調查。
- 中國文化 金陵大學有許多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學者,1927年陳裕光當選校長,以美國工業家霍爾(C. M. Hall)後人的捐款創辦中國文化研究所,聘徐養秋主持,在史學、哲學、語言學、考古學、民族學、文法學、目錄學、國畫研究及海外漢學研究等方面都有建樹。1934年,金陵大學成立國學研究班,導師有胡小石、胡翔冬、黃侃、吳梅、汪辟疆、商承祚等人。詞人沉祖棻是國學班的首屆畢業生。
歷任校長
知名校友
- 張德慈,首位華裔泰勒獎得主
- 李景均,被稱為人類遺傳學的開拓者,曾任美國人類遺傳學會會長
- 李卓皓,第一位拉斯克獎華人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曾任職於香港中文大學,是中大首任校長李卓敏的胞弟
- 李卓敏,香港中文大學首任校長及屬下中國文化研究所(ICS)創所所長
- 杭立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首席代表、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
- 左天覺,農業及煙草專家,曾任美國農業部煙草研究室主任
- 蔣彥士,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教育部、外交部部長
- 王應睞,中國生物化學科研事業的主要奠基人
- 馬保之,農學家,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院長、被稱為「利比里亞農業之父」
- 南懷瑾,禪學大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教授
- 陶行知,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活動家
- 劉伯明,著名教育家、哲學家、學界精神領袖
- 程千帆,著名文史學家、國學大師
- 孫明經,中國電影教育事業的開創者、中國電視之父
- 劉國鈞,中國圖書館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中國圖書館學理論的重要奠基人
- 吳德耀,新加坡儒家思想教育的主要設計者,被稱為「海南一代哲人」
- 牟復禮,美國儒學學者、漢學家、中國學家、東亞學家。在美國創辦了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系
- 程抱一,第一位華裔法蘭西文學院院士
- 章之汶,農學家,曾任聯合國糧農組織副總幹事
- 蔣亦元,農業機械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戚壽南,中國現代內科學先驅
- 戴安邦,中國配位化學的倡導者和奠基人
- 魏榮爵,中華人民共和國物理聲學的奠基人
- 沉嵩生,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教育事業的重要開拓者
- 王繩祖,歷史學家
- 彭珮雲,中國婦女聯合會主席、國務委員
- 20px 賽珍珠(執教),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曾任美國作家協會主席
- 鄒秉文(執教),農學家,曾任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籌備委員會副主席
- 簡立,1909年出生,湖南長沙人,就讀於金陵大學時,1926年10月轉讀南京中央軍校第6期,後留學於美國西點軍校。抗日戰爭時期,1944年「陸軍傘兵第一團」(中華民國空降特戰部隊)上校副團長,1945年春調任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汽車兵團(暫編)少將團長。抗戰勝利後,1949年7日任軍政部兵工學校校長,任國民政府聯勤總部參謀長,1966年擔任新改制「中正理工學院」院長。[3]:35,36
學校文化
金陵大學校歌採用H. S. Thompson所作的《安妮·萊爾》,胡小石填詞。
金陵大學的校訓為:「誠、真、勤、仁」。
校容校貌
校園設計
匯文書院的校園起初建在南京干河沿,第一座建築名曰「鐘樓」,由首任校長福開森設計,當時被南京人稱為「三層樓洋行」。陸續建造的還有禮拜堂、青年會堂等,以後作為中學部,現為金陵中學校園。
1910年合併改名金陵大學後,由美國教會募集資金在鼓樓西南坡購地2340畝建造新校舍,同時中國政府以金大教授裴義理主持華洋義賑有功贈地百畝,1913年由紐約建築師克爾考里(C. X. C)完成校園規劃,之後由美國建築師司斐羅、芝加哥珀金斯費洛斯與漢密爾頓(Perkins, Fellows & Hamilton)建築師事務所的測繪師莫爾負責建造,1921年建成後作為大學部。1952年金陵大學和南京大學合併,金陵苑成為南京大學校園。
金陵苑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建築樣式。由當時的校董福開森策劃,教務主任、美國傳教士魏特琳着手實施,採用中式造型和裝飾。以塔樓為中心,形成不完全對稱的布局,造型和裝飾為中式,材料和構架為西式,許多建築材料由美國進口,質料上乘,將民族樣式與西方先進的建築技術結合,建造了首批融入西方風格的中國民族建築。
主要建築
金陵大學在1910-1937年之間規劃建造了大批中西合璧、宏壯華麗的建築群。這些建築體現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極具時代特色。金陵大學具有代表性的建築有北大樓、東大樓、西大樓、東北大樓、禮拜堂、小禮堂、圖書館和學生宿舍等十餘幢建築。這些建築一律都是青磚牆面,歇山頂,上覆灰色筒瓦,建築造型嚴謹對稱,進深較大,窗戶較小,顯得封閉穩重,體現了中國北方官式建築的特徵。最高處北大樓與鼓樓平峙,由北向南,順坡而下,充分利用地勢起伏來布局規劃。構思處,既渾成一體,又錯落有致,巧妙融入四周環境中,有天然渾成之美。整個建築群隱於森森樹木,含珠四季花草之中,春夏不同,景色各異,而百年不變的老建築,更顯沉穩儒雅的風範。
北大樓(塔樓,現南京大學鼓樓校區行政樓),南京大學標誌性建築,也是南大的象徵。北大樓建於1917年,1919年落成,由美國建築師司邁爾(A. G. Small)設計,磚木結構,地上2層,地下1層,建築面積3473平方米。屋頂為中國建築常用的歇山頂,灰色筒瓦,青磚厚牆,設小窗,主體建築兩層,塔樓五層,高聳突兀。塔樓為四面歇山頂,頂脊有小獸。這是中國傳統建築中最複雜的屋頂樣式。門南向,闊踏道,兩側有抱鼓石。門廳繪有飛鶴圖案,掛有水晶宮燈。這幢樓造型獨特,糅合了東西方的建築風格,雖不高大,卻雄偉仕觀。它的四周綠樹掩映.門前如茵的草坪平整開闊,樓後是純淨的藍天,牆體爬滿茂密的藤蔓,像披了一件綠風衣,身姿莊重而不失飄逸,成為校園一大景觀。南大將行政樓搬至仙林校區後,北大樓則改作博物館使用。北大樓作為南京大學地標性建築,2005年入選「新金陵48景」名單,2012年再次入選。
禮拜堂(現為南京大學大禮堂),由美國芝加哥帕金斯建築事物所於1917年3月28日完成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1918年竣工。1958年在大門入口加築了一座門廳。它是金陵大學現存最早的建築物。建築造型仿照古代的廟宇。地上二層,磚木結構,主建築歇山頂,附屬建築硬山頂,屋頂裝飾由青磚砌築,覆蓋蝴蝶瓦,清水磚刻線腳。屋頂側面的山牆上有磚雕山花,為圓形萬字如意紋吉祥圖案。屋檐飾有精美的花飾。外牆用明代城牆磚砌築,城磚上仍留有銘文印記,厚重而有歷史感。正門突出附帶四頂小樓,兩兩前後分立兩側,毗連着正面三開大門。整個大禮堂採用的是單層大空間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建築式樣。大禮堂南北兩面檐角各有壽字如意紋,花紋團在中央,細看卻各個不同。如意紋下面正中有磚雕蝙蝠,意寓福到。硬山牆上,依然是紅色木質小牆體和一溜排列成花邊狀的灰瓦,其外部色調與建造式樣與東、西、北大樓遙相呼應。大禮堂內部天棚飾有彩繪,頭頂紅冠,修頸長腿、步履輕盈、優雅多姿的丹頂鶴在中國被尊為仙鶴,是吉祥、高貴和長壽的象徵。
作為南京大學的大禮堂,在新的文化時空里,曾有法國總統密特朗、澳大利亞總理霍克、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在此做過演講。
小禮拜堂(現為南京大學小禮拜堂,或稱小禮堂),建於1923年,由中國建築師齊兆昌、美國費洛斯與漢密爾頓建築事務所共同設計。屋頂為歇山頂,單屋建築,拱形門,大門上方用磚砌出三面圍裹的結構,既可支撐牆體,又有裝飾作用。門楣和窗框飾有石刻西式圖案。門前有抱鼓石一對,踏道間設丹陛石,上面雕刻紋飾。小禮堂精巧靈秀,有中國南方建築的味道。小禮堂門前有牌坊,上掛銅鐘一座,金陵大學時,每日上、下課的鐘聲由此敲出。如今門前規劃有石椅石桌和半圈的花園。
東大樓,位於北大樓東南側,初名科學館,建於1913年,由齊兆昌建築師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建築面積3905平方米。平面為長方形,內廊式布局。大樓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磚木結構.大樓設計採用中國北方建築形式,歇山頂,筒瓦屋面,屋頂脊中加脊,中部高聳,外牆採用青磚砌築,素灰勾縫。大樓入口處建有突出的門套。進得大廳,最能體現這所大樓西式風格的是大廳地面上印有的十二星座的銅雕。大樓在20世紀50年代因火災燒毀屋頂,1958年修復。
東北大樓,在東大樓的南面。建於1935年,陳明記營造廠承建。建築面積1726.4平方米。混合結構,高四層,卷棚式屋頂,筒瓦屋面。外牆用煙色粘土磚砌築。大樓入口出有道直通二樓。如今為地科系的辦公大樓,一樓長長的過道里陳列着美麗的奇石。
西大樓,原名裴義理樓,位於北大樓西南側,為紀念農科創辦人、美國人裴義理而命名為「裴義理樓」。該樓建於1925年,由美國芝加哥帕金斯建築事物所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建造面積3604平方米,平面為長方形,內廊式布局。大樓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磚木結構。歇山頂、筒瓦屋面。大樓底部為明代城牆磚砌築,上部為煙色黏土磚砌築。勒腳部位和門窗過粱採用斬毛青石,白色大理石正門,朱漆雕花大門,灰瓦鋪就的門頭,有張齒的小龍和脊獸。
圖書館(現為南京大學老圖書館,校史博物館),位於北大樓的正南方,它與北大樓共同構成金陵大學校園的中軸線,其他的建築物基本上都分列在這條中軸線的兩側。建於1936年,由基泰工程司建築師楊廷寶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建築面積2626平方米。地上二層,地下一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歇山頂,青筒瓦屋面,青磚牆面。建築平面為十字形。一層中部為主要入口,面朝北,兩側為圖書采編等業務辦公用房以及小閱覽室。二層中部為借書處,兩側各有一個大閱覽室。圖書館的外部處理與其他幾幢建築物風格相近。有人為紀念被北伐軍士兵殺害的文懷恩博士(J. E. Williams)曾稱其為「文懷恩圖書館」。
學生宿舍(現為外語學院的辦公、教學樓),共用四幢,分別稱為甲乙樓丙丁樓、戊己庚樓、辛壬樓。建於1925年。陳明記營造廠承建。磚木結構,卷棚式屋頂,筒瓦屋面,外牆用煙色粘土磚砌築。甲乙樓與丙丁樓大小相同,建築面積均為755平方米;戊己庚樓與辛壬樓大小相同,建築面積均為1685平方米。
金陵大學舊址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漢口路22號南京大學鼓樓校區校園內,有着悠遠的歷史背景和深厚的底蘊。建於1916到1937年的原金陵大學建築群,以清代宮殿式建築為外部特徵,以塔樓(北大樓)為中心,作不完全對稱布局,由美國建築師和留美、游歐歸來的中國建築師分別設計建造。現存北大樓,東大樓、西大樓、大禮堂、小禮堂。老圖書館、宿舍樓等十餘座建築。這些建築由北而南。順坡而下,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這種充分利用自然地勢的起落而建的建築物,既各具風格.又錯落有致,有樸素渾成之美。建築群普遍採用灰色筒瓦.青磚厚牆,除屋頂側面為紅色、細部有磚雕牆花外,全無雕樑畫棟,平淡自然.樸素簡約。雖然建築形式是中國傳統的,但規整寬闊的草坪、突兀的塔樓與群體的整體建築的不協調性,又體現出西方人的審美情趣。建築群沒於森森樹木、含珠花草之中,四季不同,景色各異,惟一不變的是老建築沉靜而儒雅的風範。
南京大學的民國建築群,既有北方的端莊渾厚,又有南方的靈巧細膩;既有西式的風格,又呈中式面貌。因此,南大的民國建築,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是西風東漸特定歷史時期中國建築藝術的縮影。
視頻
參考文獻
引用
- ↑ 抗日戰爭中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西遷
- ↑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全十二卷,共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
- ↑ 劉漢壽. 《從失學少年到太空科學家:劉漢壽回憶錄》. 秀威資訊. 2010年5月1日. ISBN 978-986-221-440-4.,gBook
來源
- 張憲文 主編. 金陵大學史.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
- 陳裕光. 《回憶金陵大學》, 金陵大學100周年紀念冊. 1988年
- 張劍. 《金陵大學農學院與中國農業近代化》. 《史林》, 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