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禮儀
聖事
聖事(Sacrement),亦稱「聖禮」。基督教的重要禮儀,基督教認為聖事是耶穌基督親自定立,並具有一定形式的宗教禮儀,它藉助一定可見的形式賦予領受者不可見的基督的「寵愛」和「保佑」,凡誠心領受者,都能獲得。天主教和正教認為「聖事」有七件,即聖禮 (洗禮)、堅振(由主教按手並敷油於教徒頭上,以堅定其信仰)、告解、聖體(正教稱「聖體血」)、終傅、神品(亦稱授職禮或祝聖神父、主教)和婚配(祝福教徒的婚姻)。新教一般僅承認洗禮和聖餐為「聖事」;有些宗派改稱「聖禮」;也有些宗派不承認有「聖事」。
1、洗禮 洗禮這個詞來自於希臘詞baptizein,意思即「洗」或「洗淨」。在新約中,這個詞最初是指施洗約翰在約旦河中施的洗,它是一種悔改的記號。耶穌自己受過約翰的洗禮。對基督徒來說,洗禮的必要性部分地來自於復活的基督對門徒的命令,即要他們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給人們施洗(太28:17-20)。在新約中,洗禮既被看作是成為教會成員的條件和標誌。
洗禮分注水洗禮(Infusion)和浸禮(Immersion)兩種。其中,注水洗禮是基督教洗禮方式的一種,行禮時,主禮者(一般為神父或牧師)給受洗者額上傾注少量的水,讓水從額上流下,同時口誦規定的禮文,「我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你施洗」或「我奉基督耶穌的名給你施洗」。
2、堅振 堅振(Confirmation),亦稱「堅信禮」、「堅振禮」。天主教和東正教「聖事」的一種。入教者在領受過洗禮一定階段後,再接受主教所行按手禮和敷油禮,謂可使「聖靈」降於其身,以堅定信仰,振奮人靈,故名。據《使徒行傳》載,使徒彼得、約翰和保羅都曾為領過洗禮的信徒行按手禮,使他們得到「聖靈」。在東正教,兒童同時接受洗禮、堅振禮和第一次聖餐。新教有些宗派也有此禮,但不認為系基督親自設立,故亦不稱作聖事。
3、告解 告解(Confession)亦稱「辦神工」或「懺悔聖事」。天主教和東正教「聖事」的一種。認為是耶穌為赦免教徒在領洗後對「上帝」所犯諸罪,使他們重新獲得上帝恩寵而親自定立的。舉行儀式時,由教徒向神父告明對「上帝」所犯的罪過,並表示懺悔;神父對教徒所告諸罪,應守秘密,並指定應如何做補贖而為之赦罪。
「告解」一詞是中國天主教會對「懺悔聖事」所採用的一個術語,它說明聖事中的兩個方面和兩種行為:「告」,即是說某位信徒若不幸犯下了罪過,但認識到罪過的嚴重性,決心改正,自動來找神父,表示堅決悔改,請求赦免,這即是告「罪」行為;「解」是指神父面對着信徒的懺悔,會審情度勢,對信徒的悔罪誠意進行確定,然後以基督所賦的神權進行赦免、解除其罪過和應受的處分,這就是「解罪」行為。
4、聖餐 聖餐(The Lord’s Supper或Holy Communion),亦譯「神交聖禮」。基督教的主要儀式之一,也是一種特殊的崇拜儀典。關於這項禮儀的稱謂,基督教會以不同的名稱來稱呼這一慶祝和紀念的行為,這包括彌撒、交聖餐、主餐和祝謝餐,其中天主教稱聖體聖事,對其禮儀稱彌撒;東正教稱聖體血;新教稱之為聖餐。
聖餐儀式講究使用的物質材料和應念的經文。材料有二,即麵餅與酒。根據教會的傳統,只可用麵餅祝聖為聖體,而不可用其它材料。但東西教會使用聖體材料時又有微小的區別:西方拉丁教會用未發酵的麵餅製成聖體,東方希臘教會則用發酵的麵餅製成聖體,但兩者都是有效的,而且在歷史的發展中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在不可隨意改變。聖體第二種材料是葡萄酒,是由葡萄酒釀成的自然葡萄酒。因為耶穌基督在晚餐中用的就是這種葡萄酒,以後教會在聖餐中也如此效法。聖餐中,兩種材料必須同時使用,用麥麵餅祝聖成為耶穌基督的聖身;用葡萄酒祝聖成為耶穌基督的聖血。不過酒形中又有耶穌的聖身,面形中也有耶穌的聖血。
5、終傅 終傅(Extreme Unction)是天主教和東正教「聖事」的一種。意為終極(指臨終時)敷擦「聖油」。在教徒年邁或病危時,由神父用經主教已祝聖的橄欖油,敷擦病人的耳、目、口、鼻和手足,並誦念一段祈禱經文,認為藉此賦恩寵於受敷者,減輕他的困苦,赦免罪過。
終傅的儀式也講究材料和形式。材料是經主教祝聖過的橄欖油,神父用此油擦傅病人的五官四肢,必要時只擦傅額頭。形式是神父擦油時所念的經文:「因這神聖的傅油禮,並因天主的無限仁慈,祈望天主寬赦你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語言、觸覺、步履所犯的一切罪過,阿門。」天主教認為,擦油主要在五官,因為罪惡大都是經由這五官能進入心靈。
6、神品 神品聖事又稱之為祝聖(Consecration)、授神職禮(授聖職禮),聖秩等。基督教認為由祭司(主教、神父)或牧師按照特定儀式,誦念規定經文,可使人(或物)「聖化」,以奉獻上帝,從而為教會所用。從宗教神學的角度看,這項儀式能給領受人賦予施行聖事的神權以及善盡此項職責的特殊聖寵。
神品聖事沒有材料,僅用覆手禮作為聖事的外面有形可見的標誌。神品聖事中的擦油,教會一般認為不屬於聖事部分。從宗徒時代直到現在,無論東方教會還是西方教會,都一致認為覆手禮是神品聖事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神品的形式是主教在行覆手禮的同時念祝禱詞,每一品祝禱詞的內容都不盡相同。
7、婚配 婚配(Matrimony)是天主教、東正教「聖事」之一。指教徒在教堂內,由神父主禮,經教會規定之禮儀正式結為夫妻。儀式主要內容為:由神父訊問男女雙方是否同意結為夫妻;在雙方肯定回答之後,主禮人誦念規定的祈禱經文,宣布「天主所配合的人不能分開」(《馬太福音》第19章第6節),並對結婚雙方祝福。新教教徒結婚也有請牧師證婚的習慣,但不視其為聖事。
關於人類婚姻,基督教認為:婚姻指男女結合為夫婦。在人類社會尚未形成以前,上帝創造人類有男有女,於是命令婚配,以使種族得以綿延。基督教婚姻的本質一開始就是一夫一妻制,《聖經》中記載:
《 哥林多前書》第6章16節:「因為主說:『二人要成為一體』。」第7章2節:「男子當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當各有自己的丈夫。」《 利未記》第18章18節:「你妻還在的時候,不可另娶他的姐妹作對頭。」
《馬太福音》第19章5節:「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基督教其他禮儀
1、禮拜
禮拜是基督教(新教)的主要崇拜活動,是對神頂禮膜拜。內容包括祈禱、讀經、唱詩、布道等。一般是星期日在教堂里舉行,也可以在家庭中舉行。猶太教是在安息日(七日的第七日)舉行崇拜以紀念上帝創造世界在第七日休息,基督徒為紀念耶穌在安息日的次日(七日的第一日)復活,規定在這一天舉行禮拜。禮拜儀式一般由牧師主領,如果牧師不在場,傳道、長老、執事甚至平信徒也可以主領,但不能祝福。有些教會禮拜時,信徒可即興講述自己「靈性生活」的心得;或從教義出發對社會道德政治問題作出評論。
2、派立禮(Ordination)
派立禮亦稱「授聖職禮」、「授神職禮」。基督教教會按照規定程式對人授以聖職(或稱神職)的禮儀。 在天主教與東正教會為七件聖事之一,稱神品。由主禮人將手按在領受者頭上,在其手上抹聖油,祈禱聖靈賦與他才幹,上帝對他施予恩惠,使之能完成使命;一般還包括對領受者的公開考核及說明職責的講演。在主教制教會由主教主持,長老會由區會牧師主持。
3、彌撒(Mass)
天主教對聖體聖事禮儀的稱謂。源出於拉丁文Missa,它實際只意味着「某種敬拜」。原為該儀式的主體部分開始前遣散尚未領受洗禮者,以及結束時遣散全體與禮者的用語,後衍用作為儀式的名稱。天主教認為舉行此儀式,用以不流血的方式,重複進行耶穌在十字架上對聖父的祭獻;並認為經過祝聖的餅和酒,實質上已變成了耶穌基督的真正身體和血。主禮人(神父或主教)先領「聖體」和「聖血」,然後讓信徒輪流領聖體(一般信徒不參加領聖血)。
彌撒在教會中,只有神父、主教有神權主持。東西派教會禮儀的形式都各有特點。西派教會(包括後來的天主教)用拉丁語,聖餐用無酵餅,神父領聖體和聖血,信徒只領聖體;東派教會(包括後來的東正教)因地區而異,或用希臘語,或古斯拉夫語及其他民族語言,聖餐用有酵餅,信徒則可同時領聖血。20世紀60年代天主教會進行禮儀改革,現在世界上大多數教會都採用民族語言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禮儀。
4、淨禮(Ablution) 淨禮亦稱「洗手禮」。天主教禮規之一。司祭(神父)在舉行彌撒祭獻前,準備穿祭服時,用清水洗手指;在彌撒中,將舉行正式祭獻前,又於祭台左邊行洗手禮,吁禱「天主」潔淨其心身,使所行祭獻得被天主所納,且避免手指接觸聖餅酒時帶上污穢。最後於彌撒結束前,又在祭台右邊用酒和水洗淨拇指和食指,並喝下該酒水,謂免手指上可能留下的、經過祝聖而變成基督「聖體」和「聖血」的微粒,被散落而遭污穢。
5、封聖(Canonization) 封聖亦稱「列入聖品」或「聖人列品」。天主教中由教皇正式宣布某些已死信徒被冊封為「聖人」的活動。通常由教皇親自主持列聖品大典。一般包括兩個層次或兩個階段,即「列入真福」和「列入聖品」。列入真福指教皇對已死信徒冠以真福之名,使其在某一修會、教區、地區或國家受到區域性的敬禮,稱「真福品」。其列品程序大體包括搜證與申請、調查與審斷、複審與裁決這三個步驟。列入聖品包括常例和非常例兩種,常例需要搜集資料,提出申請、宗座禮序和最後裁決四個步驟,由教皇加以定奪;非常例即由教皇直接確定,但這種列品只用於冊封遠古的聖人。列入真福之後只有經由教會團體祈求而出現兩個真實的「奇蹟」,方可被相關教會提出列入聖品的申請。凡列入聖品者則受到天主教普世教會的敬禮。
6、祈禱(Prayer) 祈禱亦稱禱告,在宗教儀式中,是人與上帝「相通」的最原始、最常見的一種手段,它表達了人對上帝和基督的態度。是信徒為自己的事向上帝和基督表示感謝、讚美或請求。天主教在原始宗教儀式中,祈禱者念念有詞,向上天說出自己的心愿。但是如果伴有某種過激的行為,如捆綁某種植物,瘋狂地跳舞唱歌,甚至模仿一些瘋狂而誇張的動作等,則落入巫術活動的俗套了。
祈禱的方式: (1)不出聲的「默禱」(或「心禱」)和出聲的「口禱」,如誦經一定經文的呼求。(2)個人單獨進行的「私禱」和以私人資格為他人的「共禱」。(3)以教會的名義進行的集體「公禱」,規定的成文禱詞和無成文禱詞的隨口祈禱等。在新教教派中,舉行出聲的公禱時,不論成文或不成文,一般由牧師主領祈禱,禱畢由全體參加者同聲說「阿門」。天主教、東正教一般多由神父按照規定經文領誦祈禱。
(4)「代禱」(Intercession)是祈禱中的一種形式,基督教信徒彼此代向上帝祈求禱告,被認為是一種美德。這種禮儀來自《提摩太前書》2章1節,保羅曾說:「要為萬人懇請、禱告、代求、祝謝。」基督徒尊此意見,常拜託別人為自己代禱,同時也主動為別人代禱。
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宗教,擁有超過20億的信徒[1]。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思想是關於耶穌基督的誕生[2],生命,死亡和復活的信仰。當它從一小批信徒開始時,許多歷史學家將基督教在全世界的傳播和採用視為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精神使命之一。
參考文獻
- ↑ 各大宗教的信徒人數 基督教24億 伊斯蘭教18億 無神論12億 ,搜狐,2019-03-31
- ↑ 基督教歷史,搜狐,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