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為主的資產階級性質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新中國的成立標誌着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誌着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的結束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開始。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新民主主義革命
外文名稱: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時間:1919年到1949年
地點:中國
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開始標誌: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1]
結束標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總路線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路線。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科學概念,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性質、動力和前途等問題,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述,並把新民主主義革命概括為"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完整的科學表述。[2]
這條總路線包含了以下方面的內容:一是革命的目標。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直接目標是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係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築。它的根本目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二是革命的對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是革命的動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是領導力量。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五是革命的具體步驟。基於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六是革命的性質。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性質不同,它仍然屬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範疇;但它與社會主義革命又是互相聯繫、緊密銜接的,中間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只有認清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和聯繫,才能正確領導中國革命。[3]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為黨的各項工作確立了總的指導方針。在這條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並為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創造了必要的前提和條件。[4]
前言
所謂"新",是相對於17-18世紀歐美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壓迫,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總的來說所謂"新"主要含義指: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新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新的革命理想(社會主義)。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5] ,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新中國的成立標誌着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誌着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的結束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開始。
性質: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必須擁有一個新的救國陣營,有一場新的、來自於人民群眾的民主革命,這樣,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了!
背景
近代中國的國情
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隨着封建社會內部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已經孕育着資本主義的萌芽。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軌道,使社會性質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獨立的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半封建的中國。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隨着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和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武裝入侵和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割占和強行租借土地,劃分勢力範圍,駐紮軍隊及干涉行政和司法等,使中國喪失了許多主權和政治上完全獨立的地位。同時,通過索取戰爭賠款、控制海關稅收、傾銷商品及壟斷財政金融等手段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使中國逐漸喪失經濟上的獨立而不得不依賴和受制於帝國主義列強。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決不是為了給中華民族帶來文明和發展,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而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方面,帝國主義的侵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解體,客觀上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條件,但並沒有使中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這是因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依舊保持着,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着明顯的優勢。又因為中國民族資本有先天的不足,民族資本中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占了很大部分,工業的比重不高,它所經營的,主要是輕工業,缺乏重工業的基礎,不能構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在技術和設備等方面,不得不依賴於外國資本和本國官僚資本。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相勾結,利用其政治、經濟特權和其他方面的優勢,極力阻止和排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外國資本、本國官僚資本和封建勢力的多重壓迫,不僅沒有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個社會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也沒有發展成資本主義社會,而是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從根本上推翻反動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築,變革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為建設富強民主的國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
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徵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同於一般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經歷了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革命的轉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期間,中國人民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程度上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屬於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範疇。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自從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起了一個新的變化。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開闢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紀元,標誌着人類歷史開始了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進程。十月革命不僅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的覺醒,也促進了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的覺醒,並且建立了一條從西方無產者經過俄國革命到東方被壓迫民族的新的反對世界帝國主義的革命戰線,使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從原來屬於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範疇,屬於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轉變為屬於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範疇,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無產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由自在階級轉變為自為的階級。隨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逐步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近代中國革命以五四運動為開端,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中國人民曾經進行過多次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這些鬥爭和探索,每一次都對推動中國社會走向進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每一次都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事實證明,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舊式的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都不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期待新的階級及其政黨領導新的革命,呼喚新的革命理論的產生。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近代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以及世界形勢的新變化,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
國際環境
俄國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世界已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這就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國際環境。這是轉變的時代條件。
經濟條件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歐美各帝國主義國家忙於互相廝殺無暇顧及中國,且歐戰各國需從中國進口原材料和農產品等因素的影響,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進入"黃金時期"。
政治條件
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隨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及歐戰結束後的外資企業的增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也隨之壯大;到了五四運動後期,中國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政治舞台,成為運動的主力軍。工人階級的壯大,開始形成為一支強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會力量。
思想條件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民主主義思想的深入;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五四運動的爆發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深入傳播。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這個轉變的轉折點,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6]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在運動中,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從此,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走上同工人相結合的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傳播到工人中去。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精神:愛國,民主科學,追求真理勇於解放)【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必修一】
指導思想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
新民主主義理論科學地回答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問題,以獨創性的內容和鮮明的中國特色,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突破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要麼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要麼是社會主義革命兩種模式,創造了第三種革命類型,解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後國家,無產階級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新課題;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關於中國革命分兩步走,以新民主主義社會和國家為中間站實現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構想,解決了經濟落後國家在奪取政權後,如何建設新國家,創造條件,以最小的代價和平地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難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不斷革命論和革命轉變論。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裡如何進行共產主義運動,如何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問題,為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架起一座橋樑,打開一個通道。[7]
經過
第一階段
這一階段(1919~1927)被稱為"大革命"時期,1924~1927年為國民革命時期,其中1926~1927年為北伐戰爭時期。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8] ,並直接促成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擁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此後,中國共產黨不斷發起工人暴動,反抗北洋政府統治。1924年國民黨"一大"後,國民黨與共產黨實現第一次合作,促成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行。1927年,在國民黨右派的破壞和中共內部右傾錯誤思想的影響下,接連出現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國民大革命宣告失敗。
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1927~1937)被稱為"土地革命"時期。
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開始,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群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秋收起義後,確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開闢了以井岡山為代表的無數農村革命根據地,並成功粉碎國民黨數次"圍剿"。1933年由於王明"左傾"錯誤路線影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開始工農紅軍被迫進行長征。1936年10月三大主力會師甘肅會寧,標誌着長征的勝利結束。
在此期間,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中國東北並虎視眈眈、不斷向南推進。中共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戰;而國民黨為了穩固政權採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最終導致國土淪喪。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三階段
這一階段(1937~1945)被稱為"抗日戰爭" 時期。
1931年9月18日,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時期。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代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維護了國家的主權獨立,極大地提高了國際地位。中國在此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第四階段
這一階段(1945~1949)被稱為"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共進行重慶談判,簽訂關於和平建國問題的協定(即"《雙十協定》")。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內戰。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戰爭最終獲得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除台灣、西藏以及港澳以外全部的大陸領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香港和澳門分別於1997、1999年回歸祖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標誌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性質
對象
勝利法寶
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
歷史意義
建立民主政權
首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數千年來,中國的歷史是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近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又憑藉堅船利炮,把中國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卻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為了自由、民主、獨立和統一整整奮鬥了一個世紀,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誌着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國際影響
其次,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十月革命勝利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使帝國主義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擊,從而大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的後方基地變成了反帝鬥爭的前哨陣地,大大增強了世界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力量。中國革命的勝利,大大激勵了許多類似中國這樣遭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鬥爭的信心和決心;它對國際局勢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鬥爭也具有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推翻三座大山
最後,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後繼為國家的獨立和富強而奮鬥,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下,中國人民才順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舊中國的統治。由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毛澤東同志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思想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所形成的這些基本結論,成為中國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11]
基本經驗
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敢於鬥爭。
正確方向
首先,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是由於她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方向。這是黨的一條最基本的經驗。自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近80年的時間內,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從來都是沒有停止過的。但是,中國人民沒有什麼思想武器來抵禦帝國主義,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為傳播起來,中國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社會革命論。它的生命力正是在於它是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在於它能夠在實踐中為人們認識真理開闢道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採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獨立自主地來思考和解決中國的問題,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從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為中國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聞樂見的民族風格和民族形式。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深深地紮下根來,並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轉化為對中國社會進行革命改造的偉大的物質力量。可以說,沒有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就不會有中國革命的勝利。
正確的領導
其次,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像中國共產黨這樣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時刻代表着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着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着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的先進政黨的堅強領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指明了鬥爭的目標,在長期鬥爭的實踐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並且把被人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和凝聚成萬眾一心的任何反動勢力也沒有可能戰勝的偉大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儘管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也經歷過重重的挫折,走了許多彎路,但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依據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所得出的一個科學的結論,是他們基於自己的切身體會所確認的偉大真理。[12]
廣泛統一戰線
再次,建立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革命對象是極其殘暴和兇惡的,同時,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占人口的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因此,無產階級如果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爭取和聯合廣大的中間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信這一點,並且堅持了在革命統一戰線中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原則,從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把全國各族和各階層人民緊密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歷盡千辛萬苦,戰勝了許多艱難險阻,最終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另外一條重要的經驗。
歷史必然
最後,在中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是中國革命發展的歷史必然。在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曾經實驗過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但是,它們最終都失敗了。事實證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就是因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資產階級民主,以人民共和國代替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正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 中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鬥爭28年來的經驗時,所指出的:"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武器,團結全國除了反動派以外的一切人,穩步地走到目的地"。這是對中國共產黨近百年來革命鬥爭經驗的深刻總結。
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與列寧主義的高度一致
樊小峰、嬴嘉麗在"正確認識中國文化在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中的重要地位"一文中認為:"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即在帝國主義統治最薄弱的環節首先完成社會主義革命)與'農村包圍城市理論'的一致性,也正體現於"圖難於其易'、'"避實就虛"等原則。因為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與'農村包圍城市理論'的指導原則,在本質上都是'圖難於其易' 和'避實擊虛'的體現"。這就是說"農村包圍城市理論"和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在指導原則上是高度一致的。而從這點上說,"農村包圍城市理論"正是對列寧主義的科學應用。王明左傾主義的"城市中心論"則是在用列寧主義的教條反對列寧主義的本質。
注意
標誌着新民主主義勝利的事件是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府的覆滅。
(高中人教版課本《歷史二》相關課時有明確說明)
新民主主義革命完全勝利的標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注意是"完全勝利")
南京國民政府覆滅之時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此時可以說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
因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鬥爭,而1949年建國初期,當時只是完成了反帝和一部分反封的任務,因為當時中國尚有未解放地區,並且封建土地所有制也並沒有完全廢除。
所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全勝利時間應該是1956年底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時。當時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標誌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完成,開始邁進社會主義革命時期。
在高中的歷史課本中沒有把這兩個概念詳細區分,一般考試時遇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誌"答"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即可。
參考資料
- ↑ 五四運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青年網2019-04-15 20:05
- ↑ 德勝公考|公共基礎知識政治高頻考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搜狐網 2017-11-25 06:49
- ↑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快資訊網 考研政治徐濤2018-03-26 13:29
- ↑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高三網 2019-10-21 10:18:31文/馬妍
- ↑ 五四運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青年網2019-04-15 20:05
- ↑ 五四運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青年網2019-04-15 20:05
- ↑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高三網 2019-10-21 10:18:31文/馬妍
- ↑ 五四運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青年網2019-04-15 20:05
- ↑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快資訊網 考研政治徐濤2018-03-26 13:29
- ↑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高三網 2019-10-21 10:18:31文/馬妍
- ↑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快資訊網 考研政治徐濤2018-03-26 13:29
- ↑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高三網 2019-10-21 10:18:31文/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