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新港社
圖片來自台南旅遊網

新港社(Sinckan),西拉雅語稱為 Tagloeloe,為17世紀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的四大(新港社、蕭壟社、目加溜灣社、蔴荳社)之一,位於今台南市新市區一帶,該區的「社內里」即因屬新港社內之主要聚落所在而名。其為台灣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區域,1636年,當時殖民統治台灣南部荷蘭人在新港社興建教堂佈教,並以羅馬字拼寫其使用的語言新港語,稱之為「新港文書」。1636年5月26日,第一所學校在新港社建立;迄今新市耆老仍有荷蘭人設「文書館」之說。

目录

歷史

根據荷治時期紀錄,1625 年新港社人口約有 400 名成年男性,有三個傘村社:Teopan(今唪口)、Tatepoan、Tibolegan(今知母義)。1638 年,新港社人口約 1,000 人。1639 年,新港社受洗人口即全社人口為 1,047 人。[1]

左鎮

左鎮主要為西拉雅族的新港社與卓猴社兩社社民的活動區,荷蘭人來到台灣時最初接觸的原住民中包括新港社人,隨著土地以各種方式逐漸移轉到荷蘭人及後來的漢人手中,新港社民離開原居地往東遷徙,遷徙過程中分化出第二社:卓猴社。由契書中可確知,左鎮地區的新港社民的活動空間集中在左鎮南方山區,卓猴社民的活動空間主要在今日左鎮北邊台20線與台20線乙的公路兩旁,即自今日山上與左鎮區交界的卓猴,延伸至與玉井交界的芋匏及與南化交界的竹頭崎。

大清帝國統治台灣200餘年,派駐台灣的官員多有觀察到平埔族群在面對漢人入墾時所面臨土地流失的困境,即便奏請中央政府調整番地政策,但仍無法扭轉此劣勢,目前所知左鎮地區新港社民與卓猴社民所簽訂的契書各有55與54張,跟據這些契書可知新港社與卓猴社開始受漢人文化影響。在土地繼承的部分,從立字者的身分與典賣土地來源可知,並非一般印象當中西拉雅族只有女性才擁有地權,男性也能處理土地;經濟活動則開始築埤灌溉以克服左鎮惡地形的先天限制;原無墓葬觀念的西拉雅人,也開始重視風水,採墓葬方式埋葬死者。 在親屬繼嗣部分,以卓猴社卓伊萬家族為例,出生於19世紀中葉第四代的卓加弄是家族開始轉變的關鍵,放棄阿立祖信仰改信基督教,從卓家系譜、土地契書與私藏家譜及帳冊可知,卓家開始由母系走向父系、由招贅婚轉向嫁娶婚,開始改用漢姓、名字轉成漢式命名方法。 在族群認同的部分,原台南縣政府政府成立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推動西拉雅族的正名運動,左鎮地區在各長老教會的推動下,許多新港社與卓猴社的後裔由原本的不願承認自己具有熟番的血統,到現在願意投入正名運動,並開始追尋自己族群的歷史。[2]


參考文獻

  1. 李, 瑞源. 從單社到社群:十七世紀Sideia之形成. 臺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2015: 188, 231, 290. 
  2. 左鎮地區的西拉雅社會,黃雅瑄,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