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旅游之感想(古金龙)

旅游之感想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旅游之感想》中国当代作家古金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旅游之感想

节日过后,几位好友闲聚。寒暄之中大家会相互询问,节日都去哪儿旅行了?或讲,我去峨眉山了,我去九江庐山了,我去凤凰古城了。有的甚至会炫耀地讲,我到欧洲去了,我去了韩国,日本。有人会自豪地讲,我爬过埃菲尔铁塔,我去过巴黎圣母院,我在凯旋门前照了像。大家兴致勃勃讲了一番。

再深问时,大多数人也人云亦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顶多讲是换换环境,调节一下情绪,缓解一下工作压力等等。至于他所到之处更深层次的内涵,也仅停留在听导游小姐所讲的层面上。      

旅游放松放松心情,调节一下情绪,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完全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却不敢苟同。旅游应在此基础上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每个地方都有它自身丰富厚重的地域文化,都涵盖了当地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每一处名山大川,庙宇寺院,古刹宝塔都有它的历史渊源,都与地域文化有不可分割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一处古建筑都有它自己色彩斑斓精美绝伦的故事,就是一部尘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博大精深厚重生动的史书,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就是一部妙趣横生耐人回味的教科书。

我们旅游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旅游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知识的人,一定也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当然也就是一个阅历资深的人。在工作生活中,他们就能够运筹帷幄把握尺度与分寸,处理好琐碎的各种变化莫测的人际关系和错综复杂日常事物。使所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历史的知识是靠我们不断地去积累,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的。学习书本知识是一种积累,生活阅历和善于观察了解也是一种积累。旅游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举例讲,如参观庙宇庭院,有人认为各地的这些古建筑大同小异基本雷同。自认为一叶知秋一目了然。其实不尽然,每一个地方的古建筑都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它的根是置于它所建的地域的,与当地的文化习俗人文历史脉络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出土的文物不都集中起来放到北京博物馆那样更好管理,而偏要保存在出土所在地的博物馆。这就是因为它的根是在它出土的地方。若把它移走,就移走了它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就斩断了它与本土的历史脉络,会给考证与探究它的历史增添了很多麻烦。也就是切断它的根切断了它的文化与历史。会使它黯然失色,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失去了它的精彩,失去了它的辉煌。

我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名山大川古庙寺院,摩崖石刻古碑篆刻都是积淀了中国上千年历史的精华,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艺术瑰宝。我们天天提到要保护历史文物,怎样算保护呢?不但要使它免遭破坏,更应该把它的历史植入每个人的心中,除其糟粕使它更加发扬光大。现在提倡的孔子文化就是这种保护。     

其实处处有历史,地地有故事,关键是你要善于观察善于探究。一堵旧砖墙,一间老屋,一盏煤油灯,一块残石碑都有它鲜为人知的秘密,都有一段刻满历史沧桑的过去。有人讲我时间紧凑没功夫细看,其实这也费不了多少时间。关键是你是不是用心去做。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旅游前总是做足了功课。她会提前阅读和查找,她要去的地方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风土人情等相关资料。只有功课做足了,你才能付出最小的劳动获得最大的收获。这才叫深度旅游,会使你收益颇丰。有人讲我除了游玩,主要是想品尝当地小吃。其实,吃也是一种文化。也能吃出品位来,吃出故事来。这也需要你提前做功课。吃文化也有它的绵长的历史渊源的,通过吃你也能学习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和人文历史的

当然这不包括有些地方为了商业开发凭空臆造的景观。象潘金莲的故居,杨贵妃的出生地等。甚至有的地方相互撞车为了争一个历史人物的出生地争论起来。更可笑的是有的地方把金字塔,凯旋门等也搬到中国来了。这些商业臆造出来的文物景观是没有生命力的,他们是建造在沙滩上的建筑没有历史文化根基的。对此,我们没有必要去凑热闹。旅游是一个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增加阅历的过程。一个不懂中国历史的人,就是一个肤浅的人,一个没有素养的人。     

怎样通过旅游认识历史,很多人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制定自己的旅游规划。如我想重走唐蕃古道,探究这条具有1300年历史的“迎佛路”,我可从西宁到兴海过玛多走玉树到囊谦。亲身体验藏汉民族的兄弟情义,唇齿相依血浓于水的关系。再如我想探究茶马古道,追寻这段沧桑历史,探秘香格里拉,体验那份都市难以寻觅的至情至性。我可以从昆明走大理进丽江过香格里拉到德钦。旅游是一种高品位高智商的游玩,要做足功课才会玩的洒脱,玩的有韵味,有品质。     

到国外去旅游也是一个了解世界历史的过程,也要提前预习,这样你才不会走马观花得一漏万,费力费钱得不偿失。当然有的人是去国外扫货购物那又另当别论。  

[1]

作者简介

古金龙,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