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角
旦角,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花衫等类别。其中京剧旦角著名的四大流派为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是中国戏剧的一种程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女性角色,各个剧种有所不同,但比较一致的大概分为如下几种:
上世纪20年代以后,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个演员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两个行当。王瑶卿为了丰富旦角的表演艺术,充实艺术表现能力,所以他融和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当,人们把它命名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结合)。
目录
为什么古代的旦角都是男的扮的
20世纪上半叶,京剧“四大名旦”的出现把男旦艺术推向了一个顶峰。这之中所呈现的卓越技艺除了给人以美的享受之外,也传达着这背后所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而封建时代女子无权登台演出则成为了京剧男旦产生的主要原因。
“男旦”由来已久,从戏曲发展史上来看,汉初叔孙通定郊祀,制伪女伎,此为旦色滥觞之始。古代宫廷宴乐女子(歌姬)歌舞,直到唐代有梨园戏时,女子也仅仅是参加歌舞,从不粉墨登场参加演戏。
宋代以后,元曲、明代杂剧、传奇剧……等,粉墨登场者,皆由男演员扮演女角色,此后产生出来的各种地方戏,亦皆由男演员扮演旦角。
在中国传统艺术流传中,有男子扮作女子的传统,自此也就有“捧男旦”的传统,甚至有时男旦比女旦都要红,比如京剧艺术大师、梅派唱腔创始人——梅兰芳先生,当然此外还有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并称“四大名旦”。
旦角由男性扮演主要是在民国时期,因为当时女性是不可以进剧场看戏的,更不要说是上台演出了。所以当时的女性角色只能由男演员扮演,所谓“乾旦”或曰“男旦”。
其实在戏曲盛行的朝代是有女演员登台的。比如元代的朱帘秀,元代早期杂剧女演员,关汉卿为其写了不少戏;明末清初的商小玲,著名的昆曲女演员,因演戏用情,哭死在舞台上。
在中国戏剧中,每种角色都有特定的造手和台步。旦角必须行撇步,指掌用单指或双指(生角用单/双剑指),云手、亮相和跑圆台都有规定。由于古代女性盛行“扎脚”(缠足),所以粤剧中有“扎脚戏”(模仿缠足的戏)的部份。
关于京剧旦角行当里你不曾了解到的那些规则
在京剧里面,京剧行当又称为角色,它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这五个大行当。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五大行当中旦角。旦角它指的是戏曲中的女性形象,一般可分为花旦、武旦、老旦、刀马旦、青衣、花衫等类别。在京剧旦角里面有著名的四大流派分别是梅派、荀派、程派、尚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近距离的探索一下京剧里的旦角。
现在来详细介绍一下旦角里的——花旦,花旦多数扮演的角色是青年女性,它的装扮一般是上身穿褂子、裤子、裙子等,多为短衣裳。但有时也穿长衣裳,衣服上都是一些色彩比较鲜艳的样式,大多数表演人物性格都是开朗活泼的,身手敏捷的女性。那些年轻的小家碧玉或丫鬟都比较活泼伶俐,并且表演一般以说白、做功为主。比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都是花旦形象。
其次就是旦角里的——青衣,又被称为正旦,它是以唱为主的,主要就是扮演一些中年妇女,比较端庄成熟的贤妻良母形象。青衣的唱功任务很重,并且还需要念韵白。比如《二进宫》中的李艳妃、《三击掌》中的王宝钏等。
再者还有旦角里的——武旦,多扮演一些武功很好的女性,比较英勇的形象,表演上主要就是重武打,像那些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多、都是穿紧身衣服,显得很精练。
还有旦角里的——老旦、刀马旦、花衫这些,老旦,多是扮演老年妇女的形象,扮相、台步、身段和花旦不同,它主要突出老人的特点,在演出是演唱是需要真嗓的。比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刀马旦,主要扮演会武艺的青年妇女,它和武旦还是有所不同的,武旦要比它激烈。它要比武旦要重演唱和做舞蹈。比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的形象。花衫它主要综合了花旦、刀马旦和青衣的特点,进而演变成的旦角类型。三者很好的融合,是旦角表演艺术更加丰富。
在京剧的表演过程中,每一个演员都有着他的使命和角色,一场完美的京剧舞台表演需要多个角色的配合,不只是旦角就可以,老生,丑角等等这都需要他们的配合。由此我们更能感受到我们的京剧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弘扬京剧是我们的责任,希望大家都可了解我们的京剧,爱上我们的国剧。
浅谈京剧旦角的尾音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都是相通的,文章讲起承转合,绘画构图亦是如此,书法也是如此。比如楷书的横画,入锋、行笔、回锋。其实,我们如果即学习书法,又学习京剧的演唱,你就会发现,其实京剧的唱腔也是这样的。
梅派艺术的主旨与中国儒家思想是相携相融的。梅先生的唱更是如同书法中的楷书笔画一样,比较接近于赵体的自然天成,优雅大气。每字如此,每句亦是。他的落音如同楷书的顿笔回锋一样,有放有收,但绝不刻意和做作。
对于京剧旦角的行腔落音,各大流派唱法不同,处理方法也很不同。梅派唱腔“中和大气”,在尾音的唱法上怎样体现呢?我觉得首先要自然,不能让人家觉的尾音生硬,象另加上去的一样,并且要大气。个人体会“悠扬”是它应该体现的感觉。梅派的尾音收尾要“悠扬顿下”,如同楷书的收笔,不能重了,重就拙了;笨了,也不能轻了,轻就漂了;浮了。尾音的腔不能长了,长了就把腔搅了;也不能短了,短了如同没有收尾,有始无终。
“恰到好处”是很难做到,但就是这个标准,我们学习者也要以这个标准去修正和要求自己。梅派好象初学入门简单,可他的尺寸非常严密,差一点也不是那么回事。姜先生说:“梅派唱是‘官中腔,私房唱’。”说得很中肯。
视频1
那么我们再说说程派的尾音。程的尾音是有力度的顿下,如同楷书中颜真卿的横画收尾,我们讲程派的尾音,其实,程派对收音是有好多说法和讲究的,不能死板的认为是固定下来的那样的方式。并且,大的收音,以及尾音怎么样处理,程派全部都有独到之处和很多细节上的说道。
程砚秋先生有一段讲解唱段的珍贵录音,他在讲解时特别强调收音的重要性,他说:“有人唱我这个腔吧,主要的是什么呢,主要就是在最后,这个腔完了之后,那个气呀还要拖着它,好像那个气不让它掉下来,因为你前边哪,好像唱了很多了,绕了好多的弯啊,结果是最后那一点是最要紧的,那个地方你要托不住它,这个气呀,好像不充实了,好像这个后音尾音塌下来了,唱我这腔就不好了(没唱好的意思)”。这个讲话程先生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演唱时候收音的原则,那就是,唱到尾部气息要充足,收音要到位,并且有力度,音不能掉下来,可见尾音的收法,在唱腔所占的是非常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我们谈论梅程两位大师唱腔的收音,尾音,他们的收音尾音如同他们的唱腔一样各具特点,如春兰秋菊,争奇斗艳,各具风采。
梅程的东西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梅讲“平和中庸”象儒家,程讲“阴阳相悖,统一和谐”象道家;那么另外一位旦角大师,张君秋先生的唱就如同行书,收尾音的时候,往往不特别强调,也有很轻的顿一下的,有些学张派的人像砍砸一样的收音,是没有理解和学习好张先生的唱腔艺术。他的唱起伏灵动,很像行书的写法,尾音的收音行腔方式也和其他大家都不同,别具个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