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牆
明城牆 |
中文名: 南京明城牆 修建年代: 元至正年間至明洪武年間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京市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級別: 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華門) |
南京明城牆,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築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牆,現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內城)城牆。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於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動用全國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歷時達27年,終完成明王朝都城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牆營造時,一改以往都城牆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根據南京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形成由內向外"南斗北斗"的環套格局。其中京城城牆蜿蜒盤桓35.3公里,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垣,還是世界第一大城垣,並成功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公里。
1956年10月,南京明城牆分多段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南京明城牆全段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南京明城牆簡介
南京建城史從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在冶城山建冶城始,迄今已2500年。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 越大夫范蠡在中華門外長干里築越城,成為建南京城垣之始。
目前所稱的「南京城牆」,就是指明代京城城牆,它也是我國目前留存規模最大的京城城牆。南京明城牆不僅是我國現存的第一大城牆,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牆(巴黎城長29.5公里)。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
時隔一千八百年後,朱元璋攻入南京,於公元1366年到1386年間進行大規模改建。歷時二十年,建成南京歷史上最具規模的城牆。其後的五百多年,南京城垣基本上保持明代以來的格局。1955年1月起,因為各種原因,拆除了部分城牆。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保護城牆的通告。至1983年文物普査時實測,現存城垣外形完整的長度計19.802公里,半損壞的長度計1.549公里,總計保存長度21.351公里。1988年1月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十多年來,南京市政府與民間機構一直致力於南京城牆的恢復與保護工作。
歷史
南京明城牆南京明城牆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產物和象徵,是中國歷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統一全國的都城城牆。它始建於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於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歷時21年之久。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牆構成。其中,南京京城牆,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模恢弘雄壯,在鍾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5.267公里,比北京的古城牆還長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牆的外廓城周長則為超過60公里。
數百年的滄桑,宮城、皇城、外廓三圈城牆已毀壞殆盡,惟有高大的京城牆,除城門等木構建築不復存在,城牆依然屹立。所以,現在通常所稱的「南京城牆」、「南京明城牆」即指京城牆。
南京的城牆,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可謂是繼中國秦長城之後的又一歷史奇觀。
早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企圖進一步吞併楚國,他看中了位於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干里一帶,召見他的謀士范蠡監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占地面積也只有6萬平方米,稱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築城,稱為「金陵邑」,這也是南京又稱「金陵」、「石頭城」的來歷。到了公元前211年,孫權又在金陵邑故址構築「石頭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鬼臉城」,這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它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勢十分險要。
當然,南京十朝建都史中最輝煌的一頁當數元末至正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後開始建造的明城牆。它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區,北帶玄武湖,將歷代都城都囊括其中。朱元璋為建造這座都城,動用各類築城人員達百萬餘眾,涉及長江中、下游數省的廣袤地區,具有強烈的民族親和性及地區代表性。
經近年搶救性修復,現在明城牆的完好總長度已經達到23.743公里。南京市委、市政府還不惜撥出重金,先後建成了以古城牆為背景、護城河為依託的「月牙湖公園」,建造了能夠傳遞歷史信息的「水西門遺址廣場」和以瓮城、城牆為主題的新建築群體「漢中門市民休閒廣場」等。
作用
南京明城牆的防、排水系統科學適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對城區的防、排水兩部分。城牆填層上部,採用桐油、石灰、黃工拌合的灰漿封頂夯實,厚約1—2米,在其上面和沿牆體兩側直至牆根用灰漿砌築5—10餘層城磚;牆體頂面設置了石質排水明溝,在其明溝約50米距離設置石質出水槽將水排出牆體。城區的防、排水系統,主要是利用城牆底部設置的水關、涵閘。
在秦淮河出入口處分別建有東水關和西水關,水關設有閘門3道,前後2道為木閘門,中間設鐵柵門以防潛水入城之敵。東水關內側還設有33座瓮洞,分為3層(上面兩層為藏兵洞),下層(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還設有金川河閘、玄武湖的「通心水壩」(即武廟閘)、前湖的半山園閘與琵琶湖的琵琶閘等多處涵閘。這些涵閘,設有銅、鐵管和銅水閘,只能進水不可進人,設計巧妙、結構合理。
參考來源
- ↑ 歷經滄桑久而彌堅的南京明城牆 搜狐 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