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裕陵
明裕陵 |
---|
|
明裕陵,明十三陵之一,位於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石門山下。裕陵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鎮的陵墓,與其合葬的還有后妃錢氏和周氏。裕陵经多年风雨已残破不全,于2001年进行了彻底的修缮。[1]
目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保护级别:世界文化遗产
- 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所在: 中國北京市昌平區
- 分類:古墓葬
- 時代:明
- 編號:1-178
- 登錄:1961年
墓主简介
明英宗朱祁镇
- 明宣宗长子,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三年(1428年)二月六日立为皇太子,十年(1435年)正月十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正统。
- 英宗登极,年方9岁。由于太皇太后贤明,注意约束内官,委政三杨老臣,开始几年还能一遵仁、宣旧制,政事犹蔚然可观。
-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去世,谥“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 临终遗诏止殉,结束了宫人殉葬的残酷制度。五月,陵寝玄宫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 明孝庄睿皇后钱氏,為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女。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皇后。十四年(1449年),英宗被瓦剌部所俘,为迎英宗回朝,她把自己宫中的全部赀财输出,每天悲哀地呼天号地,祈求神灵保佑英宗。累了就就地而卧,以致伤残了一条腿。终日哭泣,又哭瞎了一只眼睛。
孝肃皇后
營建歷史
-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
- 蒯祥和陆祥是明代初年两位技艺高超的匠师。蒯祥,江苏吴县人,原为香山木工,后授职营缮所丞,官至工部左侍郎。他技艺超群,能主大营缮,“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者。能以双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每修缮持尺准度若不经意,既造成,不失厘毫。宪宗时,年八十余,犹执技供奉,上每以‘蒯鲁班’呼之”,正统年间曾主持重建皇宫三大殿的工程。陆祥,江苏元锡人,洪武初,朝廷鼎建宫殿,与兄陆贤应召入都。陆贤授官营缮所丞,陆祥授郑王府工副。郑王就藩后隶工部,以石工绝技升工部营缮所丞,擢工部主事进郎中,后官至侍郎。他“有巧思,尝用石方寸许,刻镂为方池以献,凡水中所有鱼龙荇藻之类皆备,曲尽其巧。”
- 在这些朝廷大员的督理下,裕陵工程进展很快,仅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地下玄官建成了。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人葬;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
- 《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五、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砖石桥二、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
- 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
- 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缮,情况同献陵。
- 民国年间,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保护修繕
-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对明十三陵进行过大规模修缮,使明陵得到了保护。历经200多年的风雨飘摇,裕陵的祾恩门、祾恩殿等主要建筑已经破损相当严重,急需修缮。
- 据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王建成介绍,这次主要对裕陵的主体建筑进行全面修缮,如明楼、宝城、陵墙、祾恩门、三座门等进行抢险加固。其中明楼要揭挑残存瓦面,更换补配斗拱等木构件;宝城将补砌坍塌墙体,剔补酥碱墙面,整修马道地面;祾恩门也将按照明式建筑进行仿建。
- 此次修缮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原工艺,使用原有建筑构件,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建筑的原汁原味,体现设计意图。专家称,在修缮过程中,不会对原有陵寝整修一新,修缮之后裕陵依然如同一座“残陵”。裕陵是明十三陵的最后一座危陵,此次维修完成后,明十三陵的大规模修缮将告一段落。
精彩視頻
參考文獻
- ↑ 北京十三陵:裕陵大修現場圖曝光!,每日頭條,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