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星震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目錄

名詞解釋

星震被看作是中子星外殼的撕裂現象,與地球上發生的地震頗為相似。宇宙中存在着一種稱做「磁星」的新星,其密度極大,而且堅硬的外殼包裹着一個奇異的液體核。更重要的是,這顆磁星具有強大的磁場,而磁場的運動又將磁星表面加熱,直到達到極大壓力,磁星破裂,而這,就是星震,其次,它還會引發伽馬射線襲擊宇宙

1976年11月6日,科學家們觀測並記錄到火星上發生的一次3級左右的星震。科學家們在經過對火星星震史研究分析後說,火星星震記錄的波形與地球地震記錄的波形圖相似,這表明火星地殼的結構及其震波和在其中傳播的條件,與地球十分相似。無獨有偶,1979年3月5日,一股噴射而出的伽馬射線突然襲擊了太陽系。天文學家們對它的成因感到困惑不解。1999年,天文學家將這些星震現象確定是由來自於中子星的伽馬射線和X射線引起的。不過,這些強大爆裂的原因一直是一個謎。最近,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約翰·米德迪特及其小組發現,對於一種稱為脈衝星的特殊旋轉磁中子星來說,下一次發生星震的時間與上一次星震的規模是成比例的。

相關報道

據美國太空網站7月20日報道,近期天文學家觀測到有史以來記錄到的最大規模星震,一顆中子星的「擺動」釋放出大量的X射線,研究人員希望這次機會能夠揭示人們好奇以久的中子星的構成物質問題。

全世界的幾顆人造衛星和望遠鏡觀測到這次來自SGR1806-20表面的爆炸,這顆中子星在距地球5萬光年以外的地方。而爆炸噴射出的能量非常巨大,在1/10秒的時間釋放出的能量是太陽在15萬年釋放能量的總和。

結合來自美國宇航局羅斯X射線定時探測器的數據,一組天文學家已經確定這次星震現象。這次快速的震動開始於星震後3分鐘,10分鐘後結束,其頻率是94.5赫茲。專家稱這一頻率接近與鋼琴的22鍵的音調,相當於F調。

星震的研究

正如同地質學家利用地震的震波來研究地球內部結構一樣,天體物理學家可以利用X射線來研究遙遠的中子星結構。這次爆炸就如同用大捶敲擊中子星一下,而後中子星象鍾一樣產生迴響。

在重力的吸引下,中子星上面會形成一個10至100米厚的堆積層。堆積層主要由氦構成,在溫度及壓力的作用下,這些堆積層會發生核聚變。當氦聚變為碳或其它重物質時,會釋放出大量能量及強烈的X射線。在中子星上這種爆發通常每天都會發生幾次,每次會持續幾秒。

當一顆巨大星球的核燃料耗盡後就開始坍塌,在它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星球核坍塌成一個密度很高的中子星,或者坍塌成一個密度更高的黑洞。

中子星內部的物質結合是如此緊密,以至於電子都被擠進了原子核中,開始同質子反應以形成中子,這種純中子密度非常高,一湯勺的大小物質就相當於地球上的數十億噸的重量。而同太陽質量大小的中子星大小大概只有直徑16公里。

中子星的地質構造包括一個堅硬的外殼和一個超流體的內核。但是具體的結構並不清楚,例如在核裡面是否包括一種被稱為奇異夸克的外來粒子呢?而星震卻給我們提供了了解的機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