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叹忆初少小入宫时
《昭君叹忆初少小入宫时》是一首明代诗歌,明代诗人在继承传统诗歌风格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例如,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主张拟古应领会精神,不仿形迹,做到达岸舍筏,以有求似。这种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推动了诗歌的创新发展。此外,明代诗人在诗歌的形式和技巧上也进行了许多尝试和探索,如尝试不同的诗歌体制和形式,倾注了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的心血[1]。
“ |
忆初少小入宫时,风鬟雾鬓绿萎蕤。 自言佳色已无匹,不谓官家犹未知。 十二琼楼动光彩,三千彩女妒娥眉。 鸳帏不作春宵梦,红叶常题秋日诗。 画工不识嫣妍趣,却遣丹青故相误。 买工不是吝黄金,黄金已尽相如赋。 早知容貌世稀有,临别夫君犹可顾。 翻将寂寞倚门悲,啼向迢迢去乡路。 穹庐雪落似梨花,五月天山草未芽。 镜玉尘昏孤凤影,臂红香冷守宫砂。 长门无复沾恩泽,绝域谁知有岁华。 不恨胡沙埋绝色,还闻汉国选良家。 人言北狩封姑衍,尽日凝妆候金辇。 憔悴虽缘别恨添,娉婷尚胜良家选。 五云迢迢山宛宛,日近长安一何远。 新爱虽浓独自怜,旧恩未断谁能遣。 琵琶一曲苦从军,调苦单于醉不闻。 霜压氍毹秋欲半,月低弦索夜将分。 溶溶泪湿龙香拨,冉冉愁看雁塞云。 病里常思霍去病,梦中犹诅奉春君。 |
” |
— [元末明初]孙蕡 |
目录
明代诗词对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创新
明代诗词在继承传统诗歌方面表现出了对古典诗歌形式的尊重和内容的深化。明代初期,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盛行,其诗作主要特点是歌功颂德和对皇帝的阿谀奉承,虽然缺乏真情实感,但在艺术形式上追求格律声调,这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特点。这种追求格律声调的做法,可以看作是对唐宋以来传统诗歌形式的一种继承。
内容创新
明代诗词在内容上有所创新,表现为对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更为深刻的表达。例如,杜诗《阁夜》诗中两联说:“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通过动态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生活的艰辛。
形式创新
在形式上,明代诗词也有所创新,如在用韵规则与实际读音的冲突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尽管这种改革尝试引起了争议,但它们体现了对传统诗歌形式的一种探索和突破。
综上所述,明代诗词在继承传统诗歌的同时,也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这些创新既包括对传统诗歌形式的深化和发展,也包括对传统诗歌内容的拓展和丰富。明代诗词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当今的诗词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
参考文献
- ↑ 好书·新书丨跟着诗歌了解明朝那些事儿:明诗三百首 ,搜狐,2020-08-27
- ↑ 诗歌的十大要素和六大取向,搜狐,20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