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昭陵

昭陵

中文名稱;昭陵

外文名稱;Zhaoling

地理位置;陝西省禮泉縣城西北九嵕山

占地面積;200平方千米

建築年代;唐

陵主;唐太宗李世民,文德皇后長孫氏

文保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價值;中國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帝陵

景區級別;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開放時間;08:00-19:00

門票價格;15.00元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城市;陝西省咸陽市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從唐貞觀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昭陵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周長60千米,占地面積200平方千米,共有180餘座陪葬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1]

唐昭陵墓園不僅是安息之地,更是追思、祭祀和傳承之地,2020年將是唐昭陵墓騰飛的一年,陵園將持續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大力挖掘本地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色的主題內容。

地理環境

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22.5千米九嵕山的主峰。距西安市70千米,咸陽市30千米,咸陽國際機場25千米。

九嵕山山勢突兀,海拔1888米;地處涇河之陰、渭河之陽,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亘及平野。主峰周圍均勻地分布着九道山樑,高高拱舉。古代把小的山樑稱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或稱"九嵏山")。

九嵕山為早期褶皺後經再斷裂形成的斷塊山,由硅質、白雲質、角礫岩組成,抗蝕性強,故地勢高亢,北緩南陡。山至莊河溝地段,溝壑縱橫,原面破碎,沖溝密度大且深,溝壑密度每平方千米2.827千米,切割深度一般在50-25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200米左右。土壤為地帶性土壤黑壚土,帶有局部天然灌木叢林。

九嵕山區的河流原地和北部石灰岩質地貌類型是在溫和氣候條件下形成。以河流兩岸原地和北部的石灰岩質山脈為主,涇河渭河、泔河圍繞期間,物產豐富,林地綠地眾多,覆蓋率達90%。

名稱由來

昭陵的陵名,史書上沒有專門的解釋。古代諡法解釋"昭"字說:"聖文周達曰昭,昭德有功曰昭。 "古代諡法也有諡曰順、貞、獻等美好的字眼。

根據唐代帝王陵墓如獻陵、貞陵泰陵 等選取吉利、祥順、平和等美好字眼的做法來看,昭陵的定名,顯然也是選取了一個"集帝王之氣"和"文治武功"之意歌功頌德的美好字眼。

歷史沿革

選址背景

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皇后長孫氏病危,臨終之時遺言薄葬 。唐太宗遵照長孫皇后的遺言,在皇后崩後,把她臨時安厝在九嵕山新鑿之石窟,陵名昭陵。並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他駕崩後與皇后合葬,隨即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

唐太宗選擇九嵕山作為昭陵陵址有着濃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國古代所謂的陵墓堪輿風水之說,伴着姓氏的不斷擴大及五行陰陽之說的流傳而逐漸完善,至南北朝時基本形成了一套評定風水好壞的理論。九嵕山滿足了堪輿家認為帝王陵墓應具有的所有條件,自唐以降,堪輿家普遍認為昭陵的風水為中國歷代帝陵之最佳者。

除此,唐太宗選擇昭陵還有附加的政治背景。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寢要完全效仿漢高祖劉邦的長陵,務從豐厚。但精通經史的虞世南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漢制既勞費了民力,還使盜賊生心,所以漢陵大都被盜,帝王的屍骨也被拋棄荒野,實在是百害而無一利。他建議太宗應當向堯帝那樣,因山為陵,陵內不藏金玉,並在陵外立碑予以說明 。虞世南所說的"因山為陵"既能節儉民力又能防盜的建議,為唐太宗最終決定選擇九嵕山作為昭陵陵址,起到了思想和理論的啟迪作用。

因山為陵

唐太宗以九嵕山建昭陵,並詔令子孫"永以為法",開創了唐代帝王陵寢制度"因山為陵"的先例。

昭陵自貞觀十年(636年)首葬長孫皇后起,便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至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埋葬唐太宗,營建工程才基本結束。除主陵墓道地宮以外,還在陵山周圍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歷代祭祀

唐時昭陵有宮人供養,官兵守衛,護陵軍官的軍銜為將軍,還專門設立五品陵令管理。每年春二月,朝廷還要委派重要的大臣來昭陵祭祀。遇有太宗誕日、忌日,還安排大臣到昭陵侍奉太宗靈魂"起居",儀仗蔽路,從不間斷。

《唐會要·親謁陵》載,有唐一代,高宗皇帝和玄宗皇帝曾親謁昭陵,拜奠先帝。永徽六年(655年)正月一日,唐高宗親謁昭陵,莊嚴肅穆,規模空前。這次祭奠活動結束後,高宗詔令免除了醴泉縣當年的租賦,並將護陵的將軍、郎將進爵一等,對陵令、丞加階賜物,又詔令在陵側修建佛寺。[2]

唐高宗時,唐軍遠征凱旋而歸,獻俘儀式也常在昭陵舉行。依照中國古代傳統禮制,獻俘通常都在太廟、太社舉行,但高宗為了慰藉先帝未滅頑敵的遺憾,將獻俘儀式移至昭陵。《唐會要·獻俘》載,顯慶三年,蘇定方俘叛將阿史那賀魯,於十一月十五日獻俘於昭陵;乾封元年,李績滅高麗擒高麗王,於十月二十一日獻俘於昭陵。

唐時昭陵陵區嚴禁隨便出入,至於陵區內的一草一木就更不得損壞。《資治通鑑》載,儀鳳二年,左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誤斫昭陵柏樹,按律當除名。大理寺奏報高宗,高宗大怒,"特命殺之"。大理丞狄仁傑奏道:"二人罪不當死。"高宗說:"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殺則為不孝。"多虧狄仁傑依法力諫,又羅列古代先賢事例,並明確表態:"臣不敢奉詔。"高宗怒氣稍解,將權、范二人除名,流放嶺南。

開元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唐玄宗親謁昭陵,規模可能較高宗親謁昭陵為小。唐玄宗這次祭奠昭陵,有高力士陪伴,史載高力士見到寢殿裡太宗生前所用過的梳子等物,深為太宗的節儉所感動。[3]

從唐代開始,歷代帝王都委派官員代表朝廷祭祀昭陵。由於昭陵正南方獻殿前的空地不多,加之道路崎嶇,石料搬運不便,所以,歷代的祭陵碑都立於北司馬院內,久而久之,人們習慣把北司馬院稱為"祭壇"。已知歷代皇帝祭陵碑30餘通。最早的祭陵碑是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後所立,碑上尚存"監察御史賜緋魚袋臣韓雲卿述並書"15字。其次是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員所立的"御製祝文"碑。在30餘通祭陵碑中,立碑最多的是清代康熙皇帝,至少有7通,其次是清代乾隆皇帝,至少在3通以上。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當中,唯昭陵在其以後形成了"祭壇"。

陵園格局

設計建造

昭陵工程是由出身於工程世家,先後擔任唐朝將作大匠的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精心設計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於秦漢以來的坐西向東,也不是南北朝時期"潛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長安城的建制設計。長安由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組成。宮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宮城之南,為百官衙署(即政治機構),外廓城從東南北三方拱衛着皇城和宮城,是居民區。昭陵的陵寢居於陵園的最北部,相當於長安的宮城,可比擬太極宮。

主陵格局

昭陵的玄宮鑿建於九嵕山主峰南坡的山腰間,陵園方圓60千米,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宮殿,連同陪葬墓在內,綿延數十里,氣勢宏大,蔚為壯觀。據有關史料記載,昭陵有垣牆圍繞,陵山上有房舍、游殿,是供墓主靈魂遊樂的地方。昭陵的陵寢地下便是玄宮。因地宮四周山勢陡峭凸凹不平,緣山鑿石架有棧道,棧道繞山腰400多米,盤曲而上,直達元宮門。牆四隅建有角樓,正中各開一門,南曰"朱雀門",北曰"玄武門",東曰"青龍門",西曰"白虎門"。

整體布局

昭陵主陵居於陵園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190餘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為軸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兩側和正南面,猶如群星拱衛北辰一樣拱衛着昭陵,恰似當年長安城的布局一樣,帝王居住的大內居北,朝臣貴戚的府邸在南,象徵着君主專制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陪葬墓的排列,也體現着濃郁的君主專制宗法思想。

考古發現

主陵

昭陵主陵

昭陵尚未發掘,墓道地宮的情況很難掌握,史料記載唯新舊《五代史·溫韜傳》及《唐會要·陵議》校譯。據這些史料記載,昭陵依山鑿石為元宮(墓室),從墓道至墓室山約75丈,前後安置了5道石門,中室為正寢,是停放棺槨的地方。墓室內富麗堂皇,不異於長安城的九重宮闕。墓道東西兩廂列置着許多石函,石函內裝着鐵匣,匣內裝着珍貴的陪葬品,傳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和鍾繇等古代著名書法家的許多墨寶都在其中。

棧道遺蹟

在安厝長孫皇后的石洞口及接近山頂的地方,鑿石擴地,修建了房舍、游殿,供墓主人靈魂遊樂,用棧道與墓道口連接,使守陵的宮女能夠"供養如平常"。文德皇后先葬於玄宮,而棧道並未拆除,就在棧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宮人居住,待太宗葬畢,為了保護陵寢安全,設計昭陵建制的山陵使閻立德奏道:"謹按故事,惟有寢宮安供養奉之法,而無陵上侍衛之儀。望除棧道,固同山嶽。"但高宗"嗚咽不許"。長孫無忌等大臣又援引《禮經》等有關侍奉亡靈之制,重新上表請除棧道,高宗依奏,才將棧道拆除,"靈寢高懸,始與外界隔絕。"

北司馬門遺址

北司馬門遺址位於陵山北玄武門內,緊依九峻山北麓,南高北低,是舉行重大祭奠儀式的地方。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89.5米,東西寬53.5米,以五層台階地組成。"昭陵六駿"高肉浮雕石屏和"十四國酋長"圓雕石刻像當年就列置在第三台階地兩側。台階地上建有廡殿和東西廡房,東西各有一座三出闕。今祭壇建築遺蹟清晰可見,石馬、石像的基座多保存完好。2002年8月至2003年11月,陝西省考石研究所發掘出土各類文物2000餘件組。從唐代中期開始,歷代帝王祭祀昭陵,因為去獻殿的台階路崎嶇難行,便改在司馬院內進行,久而久之,便在這裡留下了數十通祭陵碑,人們也習慣把這裡稱作祭壇。

西闕門遺址

朱雀門遺址在陵山正南的一道嵕樑上,距陵山主峰約800米,門外有雙闕台,門內有獻殿遺址。現存東西兩闕址,間距約90米,均為夯築,現呈圓丘形。

獻殿遺址

獻殿位於朱雀門內,背依陵山,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當年裡邊主要供奉太宗的靈位。現存獻殿遺址範圍約40米見方。殿南有門,殿內磚鋪地面,殘牆斷垣上留有壁畫痕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獻殿遺址採集到一件當年安放在屋脊上的陶鴟尾,高達150厘米,底長100厘米,寬65厘米,重約150公斤。依此件的尺寸來推算,獻殿當高10米左右,應該是重檐九間。

寢宮遺址

寢宮的宮城呈長方形,外圍有近3米厚的城牆,其東西寬達238米,南北總長301米,宮城內距北牆達47米處有一道城牆使北部形成一個夾城。夾城內只有一處面積很小的建築遺蹟,大部分建築遺蹟分布在南側的宮城內。宮城內的建築由南到北共有三組,基本呈中軸對稱的建築格局,三組建築兩邊都連接有長條狀建築基址。

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園,寢宮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精神,建築在山上供奉太宗靈魂的建築,後世皇帝謁陵祭拜時就在寢宮。根據考古發現,昭陵的寢宮是目前所見的第一例寢宮遺址。昭陵寢宮曾受過火災,遂有移到山下的議論,於是後世所建的寢宮便命名為"下宮",乾陵等陵園便有下宮遺址。

陪葬墓群

唐陵陪葬沿襲了漢代制度:皇陵餘地賜親屬、功臣、將相陪葬,給東園秘器。

貞觀十年底,唐太宗首葬長孫皇后於昭陵後,即於第二年二月制《九嵕山卜陵詔》,除明確規定把昭陵作為自己和皇后的陵墓外,還號召文武大臣及皇親國戚死後陪葬昭陵。接着,又下發補充詔書,允許子孫從父祖而葬昭陵,即所謂"其父祖陪葬,子孫欲來從葬者,亦宜聽允。"在太宗的號召下,文武大臣和皇親國戚都以陪葬昭陵為榮,從貞觀年間開始,直至開元年間,有數百位顯赫人物陪葬昭陵,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帝王陵園。

昭陵大致上採用兩種方式來表現陪葬者的親疏與等級,一是用墓葬地理位置來表現,二是用墓葬規格來表現。

用墓葬地理位置表現方面,可分山上靠近陵山的近陵部分和山下平原部分。唐太宗的妃子和嫡出公主都陪葬在靠近陵山的地方,享受這種禮遇的大臣墓發現了3座,它們分別是魏徵墓、阿史那思摩(李思摩)墓和阿史那社爾墓(墓主未最終確定)。魏徵是貞觀良相,太宗評價他"貞觀以後,魏徵之功"。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社爾都爵郡王,是北方突厥民族入唐為官者的代表人物。庶出的公主、王子和文武大臣大多陪葬在山下平原。顯然,靠近陵山的陪葬者地位尊寵,而陪葬山下者則較次之。

用墓葬規格表現方面,由高至低依次可分為五類。

規格最高的自然屬"因山為陵",魏徵墓和唐太宗貴妃韋氏墓屬於此類,但未號墓為陵。

其次是覆斗型墓葬。顧名思義,這種墓葬封土就像一隻方斗扣在地上。秦漢時這種封土就被稱為山陵,規格也很高。唐太宗嫡出的長樂、城陽、新城三公主墓屬此類,都處在距離陵山很近的地方。

再次是為冢象山型封土,即把墳墓的封土堆成連綿不斷的山形或和普通圓錐形一樣,卻明文規定它為象山形。此型墓葬已發現四座,即李靖墓、李績(徐懋功)墓、阿史那思摩墓和阿史那社爾墓。為冢象山型墓葬是唐王朝仿照西漢王朝為旌表霍去病衛青匈奴作戰的戰功而為他們營墓為冢象祁連山和廬山的故事,為功臣建造的特殊封土墓葬,所以規格也較高。

第四種是普通圓錐體型封土墓葬。這類墓葬在昭陵陪葬墓中占絕大多數,如尉遲敬德墓、房玄齡墓、程咬金墓等。

第五種是墓而不墳型墓葬,也就是墓葬不起封土。本來這樣的墓葬在中國商周時非常普遍,其規格高低在墓內反映,但在昭陵陵園,除初唐功臣高士廉葬儀特別隆重卻又墓而不墳外,其他的墓而不墳型墓葬規格極低,通常為等進妃嬪和宮女採用這種墳墓形式。但要說明的是,建在山底平原的墓葬,只能以封土形式表示其規格,而不能以距昭陵主峰的遠近為其規格評判標準。位於平原的墓葬,是按照建墓時間遲早排列的,建墓早的,離陵山較近。

文物遺存

九嵕山屬石灰岩質,易被風雨剝蝕,加之經過歷代的兵荒馬亂,陵山上的建築今已毀壞無遺,但游殿、最初安厝長孫皇后的石窟以及棧道遺蹟仍清晰可辨。昭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體量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唯一架有棧道的帝王陵墓,在中國乃至世界帝陵建制上有着獨特的地位。

昭陵六駿

昭陵祭壇東西兩廡房內置有六匹石刻駿馬浮雕像,即著名的"昭陵六駿"。每邊三具,皆背靠後檐牆而立。據記載,原石在每塊上角有歐陽詢書太宗自撰的馬贊詩,隨後另有殷仲容隸書刻於座上,如今俱不可見,原詩收入《全唐文》中。

六駿的名為"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烏"。其中"颯露紫"、"拳毛馬咼"二駿,於1914年被盜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駿現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館。昭陵六駿刻於貞觀十年,各高2.5米,橫寬3米,皆在青石平面上起圖樣,雕刻人馬形狀的半面及細部,並使高肉突起,稱之浮雕,也叫"高肉雕"。姿態神情各異,線條簡潔有力,威武雄壯,造型栩栩如生,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成就。昭陵的這些石刻在品類、造型及題材上,既不取生前儀衛之形,也不用祥瑞、辟邪之意,獨具一格,所有石刻都是寫實,富有政治意義的不同凡響之作。

"颯露紫"色紫胭,前胸中一箭,為李世民平定東都擊敗王世充時所乘。牽着戰馬正在撥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駿中惟這件作品附刻人物,還有其事跡。

太宗給颯露紫的贊語是:"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讋三川,威凌八陣"。

"拳毛騧(guā)"是一匹毛作旋轉狀的黑嘴黃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為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自這場戰爭後,唐王朝統一中國的大業便宣告完成。

唐太宗為之題贊:"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孤矢載戢,氛埃廓清"。

"特勒驃",黃馬白喙微黑,毛色黃里透白,故稱"驃","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職名稱,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贈。

唐太宗為它的題贊是:"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為李世民平定宋金剛時所乘。

"青騅"蒼白雜色,為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所乘。

唐太宗給它的贊語是:"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馬的矯捷輕快,後一句道出這一戰役的關鍵性意義。

關於"什伐赤"的名稱,日本學者原田淑人認為,"什伐"或譯作"叱撥",是波斯語"阿濕婆"的縮譯,即漢語"馬"的意思。另外,用近似古代唐音的現代粵語來讀"什伐"和"叱撥",兩詞讀音非常近似。

什伐赤是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南敗竇建德時的坐騎。唐太宗贊語:"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在這一重大戰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傷亡三匹戰馬,基本完成統一大業,"青旌凱歸"流露出他的興奮。

"白蹄烏"純黑色,四蹄俱白,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時所乘。石刻"白蹄烏"昂首怒目,四蹄騰空,鬃鬣迎風,儼然當年在黃土高原上逐風奔馳之狀。

唐太宗給它的贊詩為:"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石刻像

在司馬門內列置了十四國君長的石刻像:突厥的頡利、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爾、李思摩、吐蕃松贊干布,高昌、焉耆、于闐諸王,薛延陀、吐谷渾的首領,新羅王金德真,林邑王范頭黎,婆羅門帝那優帝阿那順等。

這些石像刻立於高宗初年,反映了貞觀時期國內各民族大團結、唐對西域的開拓以及與鄰邦關係的盛況。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壞,今可見者有七個題名像座,幾軀殘體和幾件殘頭像塊。石像高不過六尺,連座約9尺許,並未超過常形,頭像殘塊可以看出確有深眼高鼻者,有滿頭捲髮者,有辮髮纏於頭者,有頭髮中間分縫向後梳攏者,有戴兜鍪者,但未見有弓刀雜佩者。服裝有翻領和偏襟兩種。

陪葬墓

據《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載:"九嵕山下陪葬諸王七、嬪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將軍以下六十有四。"《唐會要·陪陵名位》載,前後陪葬昭陵者有妃7人,王5人,公主10人,宰相13人,丞郎三品50人,功臣大將軍60人,計155人。游師雄《題唐太宗昭陵圖》作165人。宋敏求《長安志》作166人。此數尚未含子從父、孫從祖及宮人(下等妃嬪宮女)陪葬者。

現代考古通過對整個陵園的實地考察,已確認昭陵有193座陪葬墓,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夫婦合葬墓,因而,陪葬人數遠遠超過200人,或有300多人;陪葬墓數目之多,是歷代帝王陵寢之冠。

陪葬墓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徵、秦瓊、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韋貴妃等,還有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等15人之墓。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徐懋功(李績)、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餘座陪葬墓。

昭陵還分布有功臣貴戚等陪葬墓167座,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一個龐大的陵園。陪葬墓的石刻極為精美,溫顏博墓前的石人,魏徵墓碑首的蟠桃花飾、尉遲敬德墓誌十二生肖圖案和石槨的仕女線刻圖等,皆為當時藝術精品。從墓內還發現大量的精緻的工藝品,例如李績墓中出土的"三梁進德冠",花飾俊美,據說唐太宗親自設計了三頂,賜予最有功之臣,李績得了一頂。眾多陪葬墓襯託了主陵的宏偉氣勢,加之各墓之前又多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石碑之屬,更能點綴陵園繁華景象。

昭陵地面建築雖被毀壞,又屢遭戰亂破壞,但陵園遍布豐富的古蹟和文物,還藏有大量的古代美術工藝品及其他文物。昭陵博物館展示眾多墓碑和墓誌,保存了大量的有關唐代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史料,展示了初唐書法藝術的高度水平。

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昭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8月21日,昭陵被納入陝西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2011年1月10日,陝西省文物局邀請有關專家,組織禮泉縣文物旅遊局等相關部門,對唐昭陵北司馬門祭壇遺址保護工程和禮泉文廟保護維修工程進行了竣工驗收。經過專家組商討後,一致同意通過這兩個保護工程的竣工驗收。

2012年6月26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唐昭陵長樂公主墓保護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2〕72號)。

2012年6月26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唐昭陵韋貴妃墓保護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2〕73號)。

2013年2月6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唐昭陵陪葬墓--長樂公主墓保護工程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2〕219號),原則同意《唐昭陵長樂公主墓保護工程方案》和意見。

2013年2月6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唐昭陵陪葬墓--韋貴妃墓保護工程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2〕220號),原則同意《唐昭陵韋貴妃墓保護工程方案》和意見。

2014年06月20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昭陵文物保護規劃的請示》(陝文物字〔2012〕194號),原則同意所報昭陵保護規劃。

2015年04月0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上報〈昭陵博物館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5〕63號),原則同意所報方案。

價值影響

在中國古代,有向逝去的先人哭訴的傳統。唐制,臣民有冤者,可到昭陵哭訴。《唐詩紀事》引李洞詩:"公道此時如不得,昭陵慟哭一生休。"後世求進不得的志士、賢才,企慕貞觀之風,也常望着昭陵詠詩言志。宋陸游《遺懷》詩中就有"積憤有時歌易水,孤忠無路哭昭陵"的詩句。

唐和唐以後的歷代帝王都委派官員代表朝廷祭祀昭陵,已知歷代皇帝祭陵碑30餘通。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當中,唯昭陵在其以後形成了"祭壇"。這說明,唐太宗及其昭陵,對後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相關視頻

歷史的震撼,唐昭陵遊記!航拍下的唐昭陵,你見過麼?

探索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下

參考資料

  1. 咸陽唐昭陵 ,新疆觀光網 2015-07-17]
  2. 《唐會要·卷七十九》 ,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5-08-17
  3. 鈎沉:李世民孝順並非事實 昭陵也沒「薄葬」 , 鳳凰網 2015-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