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何充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何充,字次道,廬江灊人。充風韻淹雅,文義見稱。初辟大將軍王敦掾踿 ,轉主簿。敦兄含時為廬江郡,貪污狼藉,敦嘗於座中稱曰:「家兄在郡定佳,廬江人士咸稱之。」充正色曰:「充即廬江人,所聞異於此。」敦默然。傍人皆為之不安,充晏然自若。由是忤敦。左遷東海王文學,尋屬敦敗,累遷中書侍郎。成帝即位,遷給事黃門侍郎。出為東陽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薦徵士踿踿虞喜,拔郡人謝奉、魏顗等以為佐吏。王導、庾亮並言於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萬夫之望必能總錄朝端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願引充內侍則外譽唯緝社稷無虞矣。」由是加吏部尚書,進號冠軍將軍,又領會稽王師。及導薨,轉護軍將軍。尋遷尚書令,加左將軍。充以內外統任,宜相糾正,若使事綜一人,於課對為嫌。乃上疏固讓。許之。

庾冰兄弟以舅氏輔王室,慮易世之後,戚屬轉疏,謀立康帝① ,即帝母弟也。每說帝以國有強敵,宜須長君,帝從之。充建議曰:「父子相傳,先王舊典,忽妄改易,懼非長計。故武王不授聖弟,即其義也。昔漢景亦欲傳祚梁王,朝臣咸以為虧亂典制,據而弗聽。今琅邪踐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廟踿踿,將其危乎!」冰等不從。既而康帝立,帝臨軒,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鴻業,二君之力也。充對曰:「陛下龍飛,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議,不睹昇平之世。」帝有慚色。俄而帝疾篤,冰、翼意在簡文帝,而充建議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遺旨,便立太子,是為穆帝,冰、翼甚恨之。獻後臨朝,詔曰:「驃騎任重,可以甲杖百人入殿。」復加侍中,羽林騎十人。

充居宰相,雖無澄正改革之能,而強力有器局,臨朝正色,以社稷為己任,凡所選用,皆以功臣為先,不以私恩樹親戚,談者以此重之。然所昵庸雜,信任不得其人,而性好釋典踿踿,崇修佛寺,供給沙門以百數,糜費巨億而不吝也。親友至於貧乏,無所施遺,以此獲譏於世。永和二年卒,時年五十五,贈司空,諡曰文穆。 (節選自《晉書•何充傳》) 【注】①時為琅邪王。

譯文

何充,字次道,是廬江灊人。何充風韻寬宏儒雅,以文章道義著稱。最初任大將軍王敦的屬官,轉任主簿。王敦之兄王含當時為廬江太守,貪污腐敗,行為不檢,王敦曾於座中向眾人稱道:「家兄在郡為官,肯定清廉,廬江人士都倍加稱讚。」何充正色道:「我何充就是廬江人,所聽到的與大將軍所言不同。」王敦默然不語。旁人都替何充深感不安,何充泰然自若。由此得罪了王敦,降職為東海王文學。不久適值王敦叛亂失敗,何充便升職為中書侍郎。成帝即位後,何充遷職為給事黃門侍郎。出任東陽太守,在郡為官,頗有德政,舉薦不應朝廷徵召之士虞喜,選拔郡里賢達謝奉、魏顗等為郡府佐吏。

王導、庾亮一起向成帝進言說:「何充器量端正而有節操,有萬夫所歸的聲望,必能掌管朝政,為老臣之助手。老臣辭世之日,願薦舉何充為近侍,那麼外譽協和,國家可以無憂。」由此何充升為吏部尚書,晉封冠軍將軍,又兼任會稽王師。王導逝世後,何充轉任護軍將軍,與中書監庾冰參與總領尚書事。詔令何充、庾冰入宮可各帶披甲執杖的衛士五十人至停車門。不久何充升遷為尚書令,封左將軍。何充認為內外要職分人統領,可以互相糾正對方缺點,如果讓事情專管於一人,那麼對此人的考核就難以公正,於是上疏堅決辭讓尚書令等職務。朝廷許可。

庾冰兄弟以國舅身份輔佐朝廷,權勢等同天子,擔心新帝即位之後,自己與皇帝的關係疏遠,將遭到外臣攻擊,因而策劃擁立康帝,就是成帝的胞弟。常勸說成帝,說國家面臨強敵威脅,必須立年長成熟的君主,成帝聽從其主張。何充建議說:「父子傳位,是先王既定的法典,忽然妄加改變,恐怕不是利國的良策。所以武王不傳位給有聖德的弟弟,就是這個道理。從前漢景帝也打算傳位給其弟梁王,百官都以為毀壞擾亂了典章制度,堅持不接受。如今琅琊王繼位,那把年幼的太子怎麼辦呢!國家社稷,將要危險了!」庾冰等不聽。不久康帝繼位,康帝來到殿前,庾冰、何充兩邊侍坐。康帝說:「朕繼皇位,是二位愛聊之力。」何充說:「陛下即位,是庾冰一人之力。若依愚臣的主張,陛下就不能君臨天下了。」康帝面有愧色。

不久康帝病重,庾冰、庾翼意在立簡文帝,而何充建議立皇太子,被康帝採納。及至康帝駕崩,何充奉遺詔,立太子為帝,這便是晉穆帝,庾冰、庾翼十分怨恨何充。獻後臨朝聽政,下詔曰:「驃騎將軍何充責任重大,允許帶甲杖衛士百人入殿。」又任命何充為中書監、錄尚書事。何充自陳說既然已總領尚書省,就不宜再做中書監,朝廷答應了他的要求。又加封何充為侍中,賜羽林軍騎士十人。何充身居宰相,雖無修正改革之能,但剛強果敢,才識度量過人,執掌國政,正氣凜然,以國家興旺為己任,凡是選任官職,無不以功臣為先,不因為私人情義而樹立親戚黨朋,人們因此敬重他。然而他所親近的多有平庸亂雜之人,信任也不得其人,而且酷愛佛教,大修寺廟,供養的和尚以百計,浪費億萬而不吝惜。親戚朋友貧困短缺,他卻沒有任何施捨饋贈,由此遭受世人的譏議。何充於永和二年(346)去世,終年五十五歲。朝廷封贈為司空,諡號為文穆。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