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傅祗傳
晉書·傅祗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傅祗字子莊,性至孝,早知名,以才識明練稱。武帝始建東宮,起家太子舍人,累遷散騎黃門郎,賜爵關內侯。母憂去職。服終,為滎陽太守。自魏黃初大水之後,河濟泛溢。祗乃造沈萊堰,至今兗、豫無水患,百姓為立碑頌焉。及帝崩,梓宮在殯,而太傅楊駿輔政,欲悅眾心,議普進封爵。祗與駿書曰:「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論功者也。」駿不從。入為侍中。時將誅駿,而駿不之知。祗侍駿坐,而雲龍門閉,內外不通。祗請與尚書武茂聽國家消息,揖而下階。茂猶坐,祗顧曰:「君非天子臣邪!今內外隔絕,不知國家所在,何得安坐!」茂乃驚起。
駿既伏誅裴楷息瓚駿之婿也為亂兵所害尚書左僕射荀愷與楷不平因奏楷是駿親收付廷尉祗證楷無罪,有詔赦之。時又收駿官屬,祗復啟曰:「昔魯芝為曹爽司馬,斬關出赴爽,宣帝義之,尚遷青州刺史。駿之僚佐不可加罰。」詔又赦之。祗多所維正皆如此。氐人齊萬年舉兵反,以祗為行安西軍司,加常侍,率安西將軍夏侯駿討平之。遷衛尉,以風疾遜位,就拜常侍,食卿祿秩,賜錢及床帳等。及趙王倫輔政,以為中書監,常侍如故,以鎮眾心。祗辭之以疾,倫遣御史輿祗就職。王戎、陳准等相與言曰:「傅公在事,吾屬無憂矣。」其為物所倚信如此。
大將軍苟晞表請遷都,使祗出詣河陰,修理舟楫,為水行之備。及洛陽陷沒,遂共建行台,推祗為盟主,以司徒、持節、大都督諸軍事傳檄四方。遣子宣將公主與尚書令和郁赴告方伯征義兵,祗自屯盟津小城,宣弟暢行河陰令,以待宣。祗以暴疾薨,時年六十九。祗自以義誠不終,力疾手筆敕厲其二子宣、暢,辭旨深切,覽者莫不感激慷慨。 (節選自《晉書•列傳第十七》)
譯文
傅祗字子莊,為人極為孝順,很早就知名,以才識幹練被稱讚。武帝開始建立東宮時,傅祗初任太子舍人,多次升遷擔任散騎黃門郎,賜爵關內侯。因母喪離職。服喪期滿後,擔任滎陽太守。自從魏黃初年間發生大水災後,黃河濟水泛濫。傅祗主持修築了沈萊堰,至今兗州一帶沒有水患,百姓為此立碑稱頌他。皇帝去世,殯殮之時,太傅楊駿輔佐理政,想取悅人心,建議普遍進升封爵。傅祗給楊駿寫信說:「沒有帝王剛剛去世,臣下就論賞功勞的事。」楊駿不聽從他的勸說。傅祗晉升為侍中。當時將要殺楊駿,但楊駿自己不知道。傅祗陪侍楊駿就座,但云龍門已關閉,內外不通消息。
傅祗請求同尚書武茂一起去打探皇帝消息,作揖後走下台階。武茂仍坐着,傅祗回頭說:「您不是天子的大臣嗎!現在內外隔絕,不知皇帝在何處,怎能安坐不動呢!」武茂才驚懼而起。楊駿被殺之後,裴楷的兒子裴瓚,是楊駿的女婿,被亂兵殺害。尚書左僕射荀愷與裴楷不和,就趁機上奏裴楷是楊駿的姻親,將裴楷逮捕交付廷尉處治。傅祗證明裴楷無罪,詔令赦免了他。當時又逮捕了楊駿的下屬人員,傅祗又啟奏說:「昔年魯芝為曹爽的司馬,在危急時斬斷門鎖去救曹爽,宣帝認為他有節義,而且還升任為青州刺史。所以楊駿的屬官不能加以刑罰。」皇帝又赦免了他們。
傅祗維持正義大都如此。氐族人齊萬年舉兵反叛,朝廷任命傅祗代理安西軍司,加封常侍,率領安西將軍夏侯駿平定了叛亂。傅祗升任衛尉,因有中風病而退休,在家被任命為常侍,仍食用卿的祿秩,朝廷賜給他錢及床帳等物。趙王司馬倫輔政,任命傅祗為中書監,仍然擔任常侍,以此鎮撫人心。傅祗以疾病為由辭謝,司馬倫派遣御史用車接傅祗就職上任。王戎、陳准等互相說:「傅公還在任職,我們就沒有憂慮了。」他被大家所倚重信任到這種地步。大將軍苟晞上表請求遷都,派傅祗前往河陰,修理船隻,為水上運輸做準備。等到洛陽陷落,朝廷官員共同成立行台,推舉傅祗為盟主,以司徒、持節、大都督諸軍事的身份傳布檄文至四面八方。
傅祗又派遣兒子傅宣帶領公主和尚書令和郁赴各封地徵發義兵,他自己駐守在孟津小城,讓傅宣的弟弟傅暢擔任河陰令,接應傅宣。後來傅祗因暴病而死,終年六十九歲。傅祗認為自己誠義不終,在病重期間手書遺言,嚴命他的兩個兒子傅宣、傅暢,辭意深切,看了的人無不感激慷慨。[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 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