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晋书·刘伶传

晋书·刘伶传出自于《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录

原文

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也。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尝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从之。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儿之言,慎不可听。”仍引酒御肉,隗然复醉。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曰:“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伶虽陶兀昏放,而机应不差。未尝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

其辞曰:“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惟酒是务,焉知其余。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蜂起。先生于是方捧瓮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恍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海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尝为建威参军。泰始初对策,盛言无为之化。时辈皆以高第得调,伶独以无用罢。竟以寿终。(取材于《晋书•刘伶传》)

译文

刘伶,字伯伦,是沛国人。身高六尺,容貌很丑陋。放纵情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意。淡泊而沉默少言,不随便(与他人)交往,和阮籍、嵇康相遇,便欣然神会,携手共入山林。起初不以有无家产为意。刘伶常乘着鹿车,携一壶酒,使人扛着铁锹跟随,对这人说:“死了就把我埋了。”他不在乎形骸就到了这样的地步。刘伶曾经有一次渴得厉害,就向妻子要酒喝。妻子倒掉酒砸毁酒器,哭着劝他说:“你喝酒太多了,这不是养生的方法,一定要戒掉。”刘伶说:“好!但是我不能制止自己,只有向鬼神祷告并自己发誓。你可以准备酒肉(让我求神发誓)。”妻子听从了他的建议。刘伶跪下来祈祷说:“天生我刘伶,以酒为名。一次要喝一斛,喝五斗才能消除酒瘾。

妇人之言,千万不能听。”仍然喝酒吃肉,不一会又醉倒了。刘伶曾经喝醉了与人争执,那人拉住他的衣服挥拳相向。刘伶慢慢地说:“我瘦的像鸡肋一样,不能使你的拳头舒服。”那人就笑着停止了。

刘伶虽然醉酒狂傲放纵,但禀赋不差。他未曾把自己的精力放置在写作上,仅写了《酒德颂》一篇。文章说:有一个大人先生,他把天地作为一天,把万年作为片刻,把日月作为门窗,把八荒作为庭廊。他行走没有车印足迹,居住没有房屋,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放纵自己的心意,任意去自己所想去的地方。他停下来就拿起酒杯,行走时就带上酒壶,只专心于喝酒,哪里还知道其他的事。有贵人公子、缙绅处士,听到风声,议论他所做的事,就挥起衣袖,绾起衣襟,张目怒视,咬牙切齿,陈说礼仪法度,是非纷纷。先生在这个时候还捧着酒瓮,抱着酒槽,衔着酒杯,喝着浊酒。

抖动胡须,展开两足而坐,枕着垫着酒曲和酒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昏昏沉沉地喝醉,恍然而醒。安静地听,也听不到雷霆之声;仔细地看,也看不见泰山之形。既感觉不到切身寒暑(的变化),也(感觉不到)利欲感情。他俯视万物,纷扰的样子就像江海上漂流的浮萍。两个有钱有势的人侍立在旁边,也只像蜾蠃和螟蛉。

刘伶曾任建威参军。泰始初上对策,竭力提倡无为而治。同辈的人都因考核优秀而升迁,唯独刘伶因无所作为而罢官。最后因为年岁大而去世。[2]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