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宣帝紀
晉書·宣帝紀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帝少有奇節,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辟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復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於是,使與太子游處,遷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尋轉主簿。魏國既建,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與陳群、吳質、朱樂號曰四友。遷為軍司馬,言於魏武曰:「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納之,於是務農積穀,國用豐贍。
及魏武薨於洛陽,朝野危懼。帝綱紀喪事,內外肅然。乃奉梓宮還鄴。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黃初五年,天子南巡,觀兵吳疆。帝留鎮許昌,改封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帝固辭天子曰吾於庶事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此非以為榮乃分憂耳及天子疾篤帝與曹真陳群等見於崇華殿之南堂,並受顧命輔政。詔太子曰:「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明帝即位,改封舞陽侯。
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孫文懿,大行殺戮。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既而竟遷魏鼎雲。 ——(《晉書•宣帝紀》)
譯文
宣皇帝名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里,古代地方行政單位)人。姓司馬,司馬懿司馬懿少年時既有奇節,聰明而又謀略,博學多聞,潛心於儒家 研究。漢末天下大亂,司馬懿經常慨然為天下有心。
漢建安六年(201),宣帝被選拔為向朝廷報事的上計掾。魏武帝當時為司空,聞宣帝之名而欲徵召他任職。宣帝知道漢朝國運已經衰微,不願屈服於曹氏,便假稱有風痹之疾臥床難起,拒絕徵召。魏武帝使人夜裡去刺探他,宣帝臥床不起。魏武帝為丞相,又徵召為文學掾,給使者下令說:「若再推辭不來,就把他逮捕起來。」宣帝懼怕而就職。於是使他與太子一起相處以切磋學問,後遷為黃門侍郎,又轉為議郎、丞相東曹屬,不久轉為主簿。魏國建立後,遷為太子中庶子,每次參與議定大事,總有奇策異謀,為太子所信賴重用,與陳群、吳質、朱鑠號稱四友。
後遷為軍司馬,對魏武帝說:「昔日箕子陳述治國之謀,把食放在首位。當今天下百姓不參加耕種的有二十餘萬,這不是治國的長遠謀略啊!雖然戰事未停,應該一邊耕種一邊守備。」魏武帝採納了這個意見,於是務農積穀,國家費用豐足。
魏武帝在洛陽去世時,朝野人士以為會出現危險局勢而害怕。宣帝統領喪事,內外寧靜無事,奉靈柩回鄴安葬。魏文帝襲職即王位,封宣帝為河津亭侯,轉為丞相長史。黃初五年,天子南巡,在魏吳邊界觀兵。宣帝留鎮許昌,改封為向鄉侯,轉為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宣帝堅意辭讓。天子說:「我處理各種政務,夜以繼日,沒有片刻休息時間。任此職並非榮耀之事,只是為我分憂罷了。」天子病重時,宣帝與曹真、陳群等在崇華殿之南堂拜見天子,天子臨終遺命讓他們輔助少主,給太子下詔說:「有人離間此三公的,要慎重處理,不要懷疑他們。」
宣帝內心嫉妒而外表寬厚,對人多猜忌,善用權謀,魏武帝察覺宣帝有雄心大志,又聽說宣帝能像狼一樣回首反顧,想試驗他。召來同行,使他走在前面,令他反顧,他面正向後而身不動。魏武帝又曾夢三馬食於一槽,心中很厭惡。於是對太子曹丕說:「司馬懿不是作人臣的人,你以後要防備。」太子平時與宣帝友善,每每庇護他,故得無事。宣帝於是勤於職守,廢寢忘食,以致采樵牧馬人之間,也要走動詢問,因此魏武帝才安心。後來平公孫文懿時大肆殺戮。殺曹爽時,支黨皆夷滅三族,不論男女老幼,姑姊妹女子已經嫁人的都殺掉,最後竟篡奪曹魏天下。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 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