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皇甫謐傳

晉書·皇甫謐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皇甫謐,字士安,幼名靜,安定朝那人,漢太尉嵩之曾孫也。出後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學,遊蕩無度,或以為痴。嘗得瓜果,輒進所後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經》云:『三牲之養,猶為不孝。』汝今年餘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無以慰我。」因嘆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豈我居不卜鄰,教有所闕,何爾魯鈍之甚也!修身篤學,自汝得之,於我何有!」因對之流涕。謐乃感激,就鄉人席坦受書,勤力不怠。居貧,躬自稼穡,帶經而農,遂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沈靜寡慾,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為務,自號玄晏先生。

著《禮樂》《聖真》之論。後得風痹疾,猶手不輟卷。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或有箴其過篤,將損耗精神。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命之修短分定懸天乎!」城陽太守梁柳,謐從姑子也,當之官,人勸謐餞之。謐曰:「柳為布衣時過吾,吾送迎不出門,食不過鹽菜,貧者不以酒肉為禮。今作郡而送之,是貴城陽太守而賤梁柳,豈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時魏郡召上計掾,舉孝廉;景元初,相國辟,皆不行。其後武帝頻下詔敦逼不已,謐上疏自稱草莽,辭切言至,遂見聽許。

歲余,又舉賢良方正,並不起。自表就帝借書,帝送一車書與之。謐雖羸疾,而披閱不怠。咸寧初,又詔曰:「皇甫謐沈靜履素,守學好古,與流俗異趣,其以謐為太子中庶子。」謐固辭篤疾。帝初雖不奪其志尋復發詔征為議郎又召補著作郎司隸校尉劉毅請為功曹並不應著論為葬送之制名《篤終》。而竟不仕。太康三年卒,時年六十八。謐所著詩賦誄頌論難甚多,又撰《帝王世紀》《年曆》《高士》《逸士》《列女》等傳及《玄晏春秋》,並重於世。 (節選自《晉書•皇甫謐》,有刪改)

譯文

皇甫謐,字士安,小時候名叫靜,是安定朝那(今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人,是漢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孫。皇甫謐被過繼給他的叔父為子,隨叔父遷居新安。他到二十歲還不愛好學習,終日無節制地遊蕩,有人認為他是個傻子。皇甫謐曾經得到一些瓜果,就進呈給他過繼的叔母任氏。任氏說:「《孝經》上說『即使每天用牛、羊、豬三牲來奉養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多歲了,眼中沒有教義,心思不接受正道(或眼睛不看書本,心中不懂道理),你無法安慰我。」接着嘆息說:「從前,孟子的母親遷居三次,使孟子成為仁德的大儒;曾參的父親殺豬使(信守諾言的)教育長存,難道是我居家沒有選擇好鄰居,教育有所缺欠,為什麼你愚笨遲鈍這麼厲害呢!修身立德,專心學習,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麼呢!」叔母面對皇甫謐流淚。

皇甫謐於是被感動激勵到同鄉人席坦處學習,勤勉努力,從不懈怠。他家很貧窮,他親自參加農業勞動(或耕種莊稼),常常帶着經書去干農活,終於博覽通曉各種典籍和諸子百家的著作(或學說)。皇甫謐性格恬靜,沒有奢望,並從此樹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寫書作為自己的事業,自己取號玄晏先生,寫有《禮樂》《聖真》等論著。後來得了風痹症,仍然手不釋卷。他潛心鑽研典籍,甚至廢寢忘食,當時人稱他為「書淫」。有人勸告他不要過於專心,否則將會耗損精神。

皇甫謐說:「早晨學到了道理,黃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況生命的長短是上天決定的呢!城陽太守梁柳,是皇甫謐堂姑母的兒子,在他去做官的時候,有人勸皇甫謐為他設酒宴送行。皇甫謐說:「梁柳還是平民的時候來探望我,我送迎都不會出門,招待的食物也不過是些鹹菜,貧窮的人不把酒肉當做禮節。現在他做郡守(我)卻為他送行,這是看重城陽太守的地位而輕視梁柳這個人,這難道符合古人做人的道理嗎?這不是我的心能安寧的做法。」當時,魏郡守召他擔任上計掾,又推薦他為孝廉;景元初年,相國召請他做官,他都不赴任。後來晉武帝司馬炎頻頻下詔書不停敦促逼迫他到朝廷任職,他上奏疏陳述,自稱是平庸輕賤的人,言辭十分懇切,終於被准許。過了一年多,皇甫謐又被舉薦賢良方正,他也沒有去。他還親自上書向皇帝借書,皇帝送給了他一車書。皇甫謐雖然瘦弱多病,但卻整天看書不懈怠。

咸寧初年,皇帝又下詔令說:「皇甫謐性格沉靜,清白自守,堅持學習,喜好古文獻典籍,與世俗之人志趣迥異,可以任命皇甫謐為太子中庶子。」皇甫謐以病重堅決謝絕。皇帝起初雖然沒有改變他的志向,不久卻又下詔令徵召他為議郎,後又補任為著作郎。司隸校尉劉毅請求任命他為功曹。皇甫謐都沒有答應。他寫了有關葬送制度的論著,命名《篤終》。皇甫謐最終沒有做官。太康三年去世,時年六十八歲。皇甫謐寫有詩、賦、誄、頌、論、難六種文體的作品,而且著述甚豐,又撰寫了《帝王世紀》《年曆》《高士》《逸士》《列女》等傳和《玄晏春秋》等書,都被世人所重視推崇。[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