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胡奮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胡奮,字玄威,安定臨涇人也,魏車騎將軍陰密侯遵之子也。奮性開朗,有籌略,少好武事。宣帝之伐遼東也,以白衣侍從左右,甚見接待。還為校尉,稍遷徐州刺史,封夏陽子。

泰始七年,匈奴中部帥劉猛叛,使驍騎路蕃討之,以奮為監軍、假節,頓軍硜北,為蕃後繼。擊猛,破之,猛帳下將李恪斬猛而降。…………以功累遷征南將軍、假節、都督荊州諸軍事,遷護軍,加散騎常侍。奮家世將門,晚乃好學,有刀筆之用,所在有聲績,居邊特有威惠。

泰始末,武帝怠政事而耽於色,大採擇公卿女以充六宮,奮女選入為貴人。奮唯有一子,為南陽王友,早亡。及聞女為貴人,哭曰:「老奴不死,唯有二兒,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天之上。」奮既舊臣,兼有椒房之助,甚見寵待。遷左僕射,加鎮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時楊駿以後父驕傲自得,奮謂駿曰:「卿恃女更益豪邪?歷觀前代,與天家婚,未有不滅門者,但早晚事耳。觀卿舉措,適所以速禍。」駿曰:「卿女不在天家乎?」奮曰:「我女與卿女作婢耳,何能損益!」時人皆為之懼,駿雖銜之,而不能害。後卒於官,贈車騎將軍,諡曰壯。

奮兄弟六人,兄廣,弟烈,並知名。廣字宣祖,位至散騎常侍、少府。廣子喜,字林甫,亦以開濟為稱,仕至涼州刺史、建武將軍、假節、護羌校尉。 列字武玄,為將伐蜀。烈子世元,時年十八,為士卒先,攻殺鍾會,名馳遠近。烈為秦州刺史,及涼州叛,烈屯於萬斛堆,為虜所圍,無援,遇害。

譯文

胡奮,字玄威,安定臨涇人(今甘肅慶陽),曹魏車騎將軍、陰密侯胡遵之子。胡奮性情開朗,有謀略,少年時喜歡從軍打仗之事。宣帝司馬懿率軍征討遼東時(魏明帝238年),胡奮以平民身份隨軍出征,很被優待【接待:古意是「對待、接納」,可翻譯為:受到司馬懿很優厚的對待。】征遼東回來後升任校尉,逐漸升任到徐州刺史,被封為夏陽子。

泰始七年,匈奴中部統帥劉猛叛亂,(朝廷)派驍騎將軍路蕃討伐劉猛,任用胡奮為監軍、假節,駐軍在硜北,作為路蕃的後援接應,胡奮攻擊劉猛軍隊,打敗了他。劉猛的部下將領李恪殺死劉猛投降西晉。…………(胡奮)憑藉功勞連續多次升遷擔任征南將軍、假節、都督荊州諸軍事,又升任護軍,加封散騎常侍。 胡奮家族世代是為將之家,他到晚年卻才喜歡讀書,能任文官之職【指有寫文書的才能,「刀筆」,可以專指法律文書、官府文書,也借指一般文章,歷代的文職官員也被稱作「刀筆吏」】,所任職之地都有聲名政績,據守邊境時富有威嚴和恩澤。

泰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倦怠朝政而沉迷於女色,廣泛挑選公卿大臣之女來充實後宮,胡奮之女被選入宮,封為貴人。胡奮僅有一子,曾擔任南陽王友,早死。等到聽說女兒成為貴人,胡奮哭道:「老奴我該死不死,惟有一雙兒女,兒子死了進入九泉之下,女兒又登上了九天之上。」胡奮既是老臣,因兼有後宮貴人的幫助,很被皇帝寵愛優待。升任左僕射,加授鎮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當時楊駿憑藉是皇后父親的身份驕傲自大,胡奮對楊駿說:「你仗着女兒越來越強橫了嗎?歷觀前代歷史,凡是和天子結親的,沒有不遭滅門之禍的,只不過有早有晚而已。看你的舉動行為,正應該因此招來禍患。」楊駿說:「您的女兒不是也在天子家裡嗎?」胡奮說:「我女兒只是給你的女兒當僕人而已,怎能有什麼(好處或)害處!」 當時人們都替胡奮感到擔心害怕。楊駿雖然心裡恨他,卻無法加害於他。胡奮在官任上去世,朝廷追贈他為車騎將軍,諡號為「壯」。

胡奮兄弟六人,哥哥叫胡廣,弟叫胡烈,都有名聲。胡廣字宣祖,職位做到散騎常侍、少府。胡廣兒子叫胡喜,字林甫,亦以開創王業輔佐朝廷被稱道,做官至涼州刺史、建武將軍、假節、護羌校尉。 胡列(胡烈)字武玄,擔任將軍出兵討伐蜀國。胡烈的兒子胡世元,時年十八,沖在士兵的前面,攻殺鍾會,遠近聞名。胡烈擔任秦州刺史,到了涼州起兵反叛的時候,胡烈在萬斛堆屯兵防守,被敵人包圍,因為沒有援兵而遇害了。[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