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車胤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車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吳會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見胤於童幼之中,謂胤父曰:「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及長,風姿美劭,機悟敏速,甚有鄉曲之譽。桓溫在荊州,闢為從事,以辯識義理深重之。引為主簿,稍遷別駕、征西長史,遂顯於朝廷。時惟胤與吳隱之以寒素博學知名於世。又善於賞會,當時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云:「無車公不樂。」謝安游集之日,輒開筵待之。

寧康初,以胤為中書侍郎、關內侯。孝武帝嘗講《孝經》,僕射謝安侍坐,尚書陸納侍講,侍中卞眈執讀,黃門侍郎謝石、吏部郎袁宏執經,胤與丹陽尹王混擿句,時論榮之。累遷侍中。太元中,增置太學生百人,以胤領國子博士。其後年,議郊廟明堂之事,胤以「明堂之制既甚難詳且樂主於和禮主於敬故質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廣廈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順時乎!九服咸寧,四野無塵,然後明堂辟雍可光而修之」。時從其議。又遷驃騎長史、太常,進爵臨湘侯,以疾去職。俄為護軍將軍。時王國寶諂於會稽王道子,諷八坐啟以道子為丞相,加殊禮。胤曰:「此乃成王所以尊周公也。今主上當陽,非成王之地,相王在位,豈得為周公乎!望實二三,並不宜爾,必大忤上意。」乃稱疾不署其事。疏奏,帝大怒,而甚嘉胤。

隆安初,為吳興太守,秩中二千石,辭疾不拜。加輔國將軍、丹陽尹。頃之,遷吏部尚書。元顯有過,胤與江績密言於道子,將奏之,事泄,元顯逼令自裁。俄而胤卒,朝廷傷之。 (節選自《晉書》)

譯文

車胤,字武子,南平郡人。曾祖父車浚,(做過)吳國會稽太守。父親車育,(做過)郡主簿。南平太守王胡之以知人聞名,見到童年時的車胤,對車胤的父親車育說:「這小兒將會光耀你的門戶,可使他專心學習。」車胤勤奮不倦,學問廣博,知識精通。家中貧寒,常常缺少燈油,夏天夜裡就用白色絲袋裝數十隻螢火蟲照明讀書,夜以繼日。等到車胤成年後,風態美俊,機智敏捷,在鄉里很有美譽。桓溫做荊州刺史時,召車胤為從事,因其善於辨析義理而特別器重他。推薦(他)擔任主簿,補救又升任別駕、征西長史,於是顯名於朝廷。當時只有車胤和吳隱之是以貧寒博學知名於世的。(車胤)又善於賞玩集會,當時每有盛會而車胤不在,眾人都說:「沒有車公不快樂。」僕射謝安每逢宴集的日子,就擺設筵席恭候車胤。

寧康初年,(朝廷)任命車胤為中書侍郎、關內侯。孝武帝曾講解《孝經》,僕射謝安陪伴侍奉,尚書陸納伴講,侍中卞眈伴讀,黃門侍郎謝石、吏部郎袁宏手執經書,車胤與丹楊尹王混選文句,當時的議論把這看作是一種榮耀之事。車胤多次升遷任侍中。太元年間,朝廷增置太學生一百人,讓車胤兼任國子博士。其後第二年,朝廷討論郊廟明堂的事情,車胤認為:「古代明堂的建制已很難詳盡的弄清,況且樂的根本是和諧,禮的根本是恭敬,所以質樸與華美不同,所用的樂器也不一樣。既然茅屋和大廈尺度標準不相同,那麼何必要遵守它的形式法度而不弘揚其本質順應時代呢!天下都安定了,原野沒有戰火,然後可以大修明堂辟雍了。」當時(朝廷)聽從了他的建議。

(車胤)又升職任驃騎長史、太常,進爵為臨湘侯,因病離職。不久(朝廷)任命他為護軍將軍。當時王國寶奉承討好會稽王司馬道子,婉言勸說朝廷執事大臣上奏讓司馬道子做丞相,加以特殊的待遇。車胤說:「這是周成王尊崇周公用的禮儀。現今皇上正壯年,非年幼的成王可比,在位的丞相會稽王,怎麼能做周公呢!名望和能力不及周公十之二三,並不應該如此,(這樣做)必然會大逆皇上的意願。」於是(車胤)稱病不辦理此事。(王國寶等人的)疏表上奏後,孝武帝大怒,而特別嘉獎車胤。

隆安初年,(朝廷)任命(車胤)為吳興太守,俸祿二千石,車胤稱病不能接受(任命)。(朝廷)封他為輔國將軍、丹楊尹。不久,改任吏部尚書。司馬元顯有過失,車胤與江績私下告訴司馬道子,準備奏明皇上,事情泄露了,司馬元顯逼令車胤等人自裁。不久車胤身亡,朝廷非常痛惜。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