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普彤塔是一座位於中國河北省南宮市舊城村的明代古塔,2013年5月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景點簡介

據《後漢書》記載:「世傳明帝夜寐南宮,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象焉。」《高僧傳》卷一記載:「明帝劉莊永平中,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西域天竺尋求佛法。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攝摩騰、竺法蘭,邀二人來中國……。」相傳,建佛塔選址南宮城內,是因漢明帝劉莊隨其父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殺時,曾在南宮駐蹕,並在大風亭下對灶燎衣、吃飯歇息。劉秀言此地是風水寶地。攝摩騰和竺法蘭在回洛陽途中,明帝劉莊命其在南宮大風亭附近修建佛塔[1]

主要景點

此塔為八角實心磚塔,共9級,塔高33米,底層直徑5米,塔身每級出檐,檐下翹置斗拱。塔的須彌座正南面,有一門洞,直至塔心,塔心下有一磚井,磚井東、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3尊,這種佛龕營造方式,實屬罕見。在風雨剝蝕的漫長歲月中,普彤塔經過魏(三國)、唐、宋等各朝的重修、維修。明嘉靖十五年維修時籌集資金甚多,動工規模較大,按明代建築風格修塔一新。1966年邢台地震,塔頂震掉銅佛3尊,均為紅銅質菩薩像,最大的一尊是觀音菩薩,高41厘米,重8.25公斤,觀音菩薩安詳地坐於「海天佛國」(東海小島普陀山)海岸,手扶佛經、口念經語、衣着佛珠、一足蹬着海岸,足下蹬蓮,一足伸向海水,水中生蓮一株,海水波濤滾滾,上浮海馬、魚、海螺等海生動物和佛經、元寶等物,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莊嚴形象栩栩如生。背部刻有銘文:「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摩騰建竺法蘭大耳三藏公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重建……」

塔名取「普彤」二字源自於佛經《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解釋:「普以周普為義」。佛學「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眾生。「彤」為朱色。東漢時,娘娘住的皇宮塗朱色,叫「彤庭」,因為塔後普彤寺內供奉着菩薩,塔身及寺均為朱色,故取「彤」字,所以塔取名「普彤塔」。

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目前,邢台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達到21處,位居全省前列。邢台市新增10處:臨城縣補要村遺址、隆堯縣柏人城遺址、邢台縣鹿城崗、南宮市後底閣遺址、臨西縣臨清古城遺址、邢台縣南賈鄉石塔、平鄉縣文廟大成殿、南宮市普彤塔、邢台市天寧寺前殿、邢台道德經幢。

辛勤考證

2004年8月1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中國最早的塔---普彤塔》一文,並配發了普彤塔的照片,旋即在海內外佛學界引起強烈反響[2]。這篇文章的作者鞏修山,現任南宮市政協常委、政協提案委委員,是一位多年來利用業餘時間致力於佛學研究和普彤塔考查、考證與宣傳工作的有識之士。

為了考證普彤寺、普彤塔的起源,並為家鄉的歷史文化資源正名,鞏先生在家境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先後購買了數千冊有關歷史與佛教的圖書資料。他曾自費專程前往湖南長沙、湖北武漢等地的文物部門,尋找普彤塔為漢朝建築的關鍵實物證據御碑。他撰寫的《普彤塔-中國第一塔》、《中國佛教第一寺應是我省南宮普彤寺》等文章先後被《人民日報·海外版》、《鄉音》、《民族宗教》、《老人世界》、《河北日報》等中央及省、市媒體發表,並被國內30餘家報刊轉載,引起強烈反響。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佛教協會和美國東方文化藝術中心的重視與關注。

視頻

普彤塔 相關視頻

燕趙古塔第五集 南宮普彤塔(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