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曾侯乙青銅尊盤

曾侯乙青銅尊盤,通稱青銅尊盤,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的一件戰國早期青銅器,分為上面的尊和下面的盤兩部分,整套器物紋飾繁縟且有很多鏤空裝飾,為失蠟法鑄造。該器現藏湖北省博物館[1]

目錄

概述

曾侯乙「青銅尊盤」 為戰國早期物品。尊高33.1厘米,口寬62厘米,盤高24厘米,寬57.6厘米,深12厘米。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垂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形似朵朵雲彩上下疊置。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蕉葉向上舒展,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一。在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獸沿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鈎。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其上加飾高浮雕虬龍四條,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隻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首伏於口沿,與盤腹蟠虺紋相互呼應,從而突破了滿飾蟠螭紋常有的滯塞、僵硬感。出土時尊置於盤內,兩件器物放在一起渾然一體。尊是盛酒器,盤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為一器,尊內盛摻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時酌以獻屍,賓禮時酌以飲客。整套器物紋飾繁縟,窮極富麗,其精巧達到先秦青銅器的極點。尤其是器上鏤空裝飾,透視有若干層次,系用失蠟法鑄造,即先用蠟做模,模外做范,加熱烘烤使蠟模融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一個空殼,再將青銅溶液澆灌至空殼內,就可鑄成所需的器物。這一發現,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尊和盤均鑄有「曾候乙作持用終」銘文

歷史簡介

曾國的始封國君南宮括,先後輔佐周文王與周武王,因功績顯赫而受到周成王分封;曾國的建立,屬於西周王朝經營南方大策略的重要部分,實現了周王朝對江漢地區的有效控制。

直到春秋早期,曾國軍事實力雄厚,在楚國之上。周天子的幾次伐楚戰事,分封控制南土的曾國都首當其衝,為中南方諸侯國軍的先鋒。(詳參見詞條昭王南征等)

春秋時期,楚隨對立,楚武王三次伐隨,第三次竟死於軍中。而從曾侯乙墓的發現看,年事已高的大國之君楚惠王竟為小國之侯曾侯乙送了一份厚禮,曾侯璵編鐘2013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文峰塔墓地,上面有180多個銘文,記載了前506年時,吳王闔閭伐楚,攻破占領楚國都城郢後,楚昭王逃到曾國,吳軍追來,被曾國保護的歷史。

曾國的祭祀之日,祭祀禮儀卻非常隆重。各種規制的青銅禮器擺滿了祭台,這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套編鐘和一件酒器。

這套編鐘共65件,分三層排列,最上的一層叫鈕鍾,中間及下層的叫甬鍾,其中最輕的一件重2.4公斤,最重的一件重203.6公斤。編鐘象徵着禮樂制度,傳說只要擁有這套編鐘,便能夠重振禮樂。

而那件酒器是一套尊盤,擺放在當時曾國王侯乙的寶座前,與編鐘相比雖然體積較小,但它的地位卻絲毫不亞於編鐘。尊盤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面這個是尊,通高30.1厘米,口徑25厘米,下面是一個盤,高23.5厘米,口徑58厘米。尊盤合為一器,尊上鑄有28條龍,盤上鑄有56條龍,共84條龍,玲瓏剔透的蟠螭和鏤空花紋,形似朵朵雲彩上下疊置。此外,在這尊上飾有32條蟠螭,盤上飾有48條蟠螭,共80條蟠螭,整件器物上紋飾精美絕倫,尊盤上的龍和蟠螭象徵着大大小小的諸侯,這套青銅尊盤一直從先君傳到曾侯乙手中,成為曾國的傳國之寶[2]

視頻

曾侯乙墓 相關視頻

《國家寶藏》 第三集 《曾侯乙尊盤》 上集
《國家寶藏》 第四集 《曾侯乙尊盤》 下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