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冬瓜
木冬瓜,中药名。为番木瓜科植物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的果实。
具有消食下乳,除湿通络,解毒驱虫之功效。常用于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疼痛,乳汁稀少,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湿疹,烂疮,肠道寄生虫病。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 木冬瓜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侧膜胎座目
- 科; 番木瓜科
- 属; 番木瓜属
- 种; 番木瓜
- 分布区域; 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
- 采收时间; 夏、秋季
- 毒 性; 无毒
别名
入药部位
果实。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归肝、脾经。
功效
消食下乳,除湿通络,解毒驱虫。
主治
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疼痛,乳汁稀少,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湿疹,烂疮,肠道寄生虫病。
相关配伍
1、治胃病,消化不良:番木瓜生吃或煮食,或用干粉,每服3-6g,每日2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2、治乳汁稀少:鲜番木瓜、韭菜各适量,煮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3、治远年烂脚:木冬瓜60g,土薏30g,猪脚1条。共煲服。(《陆川本草》)
4、治婴儿湿疹:干燥未成熟的番木瓜,研细粉,撒布患部,每日2-3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5、治绦虫、蛔虫等肠寄生病:番木瓜(未熟果)干粉,每次9g,早晨空腹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鲜品适量生食。外用:取汁涂;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体质虚弱及脾胃虚寒的人,避免冰冷后食用。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成熟果实,鲜用或切片晒干。
形态特征
常绿软木质小乔木,高达8-10m,具乳汁;茎不分枝或有时于损伤处分枝,具螺旋状排列的托叶痕。
叶大,聚生于茎顶端,近盾形,直径可达60cm,通常5-9深裂,每裂片再为羽状分裂;
叶柄中空,长达60-100cm。花单性或两性,有些品种在雄株上偶尔产生两性花或雌花,
并结成果实,亦有时在雌株上出现少数雄花。植株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株。
雄花:排列成圆锥花序,长达1m,下垂;花无梗;萼片基部连合;
花冠乳黄色,冠管细管状,长1.6-2.5cm,花冠裂片5,
披针形,长约1.8cm,宽4.5mm;雄蕊10,5长5短,短的几无花丝,
长的花丝白色,被白色绒毛;子房退化。雌花:单生或由数朵排列成伞房花序,
着生叶腋内,具短梗或近无梗,萼片5,长约1cm,中部以下合生;花冠裂片5,
分离,乳黄色或黄白色,长圆形或披针形,长5-6.2cm,宽1.2-2cm;
子房上位,卵球形,无柄,花柱5,柱头数裂,近流苏状。
两性花:雄蕊5枚,着生于近子房基部极短的花冠管上,
或为10枚着生于较长的花冠管上,排列成2轮,冠管长1.9-2.5cm,
花冠裂片长圆形,长约2.8cm,宽9mm,子房比雌株子房较小。浆果肉质,
成熟时橙黄色或黄色,长圆球形,倒卵状长圆球形,梨形或近圆球形,
长10-30cm或更长,果肉柔软多汁,味香甜;种子多数,卵球形,成熟时黑色,外种皮肉质,内种皮木质,具皱纹。花果期全年。
生长环境
生于村边、宅旁。现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为南方水果之一。
性状鉴别
浆果较大,长圆或矩圆形,长15-35cm,直径7-12cm,成熟时棕黄或橙黄色,
有10条浅纵槽,果肉厚,黄色,有白色浆汁,内壁着生多数黑色种子,
椭圆形,外方包有多浆、淡黄色假种皮,长6-7mm,直径4-5mm,种皮棕黄色,具网状突起。气特,味微甘。
药理作用
1、蛋白酶作用。
2、抗生育作用。
3、抗肿瘤作用。
4、抗菌和抗寄生虫作用。
5、抗氧化作用。
6、其他作用:延长血凝时间,对心脏有直接抑制作用;果实的浆汁对子宫有明显的加强收缩作用。
7、毒性:对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
相关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按《益都方物记》:修于泽叶,结实如缀,肤解核零,可用治痹,
其形状亦颇类。但谓叶甚似桑,而不云子可食,姑附识备考。又《罗江县志》:
石瓜一名冬瓜树,可治心痛云。”
2、《岭南采药录》:“万寿果,落叶木本。高至二十尺许。
叶大掌状分裂。果实多汁,其形与甜瓜相似。
产英德、清远等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