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简
木简是中国古代的写着毛笔字的竹、木片,统称为简,是中国古代第一种正式的书。
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狭长木片。《南史•齐纪上•高帝》:“井中得一木简,长一尺,广二分,上有隐起字。”《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 唐 颜师古 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目录
历史
我们的祖先用简写书大约开始于商代,一直延续到东汉,前后约有1600-1700年。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130篇,约52万字,就是用简写成的。它记叙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首尾3000年左右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著作很多用简写成的,例如:《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座西汉古墓中,出土了4924片竹简。简上记述的多为 军事知识。其中有中国古代最早的两部兵书:《孙子兵法》和《孙胺兵法》。其中《孙胺兵法》早已失传,这次终于发现了它的原作。 [1]
缺点
用简来写书是很麻烦。就拿竹简来讲,先把竹竿按一定长度截成竹简,劈成竹片, 然后在火上烤干,使竹片里的水分蒸发尽,这样可以防腐烂和虫蛀。没有竹子的地方,就用木片来取代。一般竹简的长度约20-70厘米。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写诏书律令的竹简长约68厘米,抄写经书的56厘米,民间书信则为23厘米左右。在简上写的都是毛笔字,如果写错了,便用刀子削去墨迹,然后再写。
古人写文要随身携带三件宝:笔、墨 、刀子。那刀子的作用就同橡皮一样。
在简上写字,一般都是从上到下分行书写 ,每行字数不等,多则40字,少则10多字或几个字。要写一部几万字的简书就得用数千 片竹简。简写好后按顺序把竹、木片用绳子穿订成册,就成了书本。有的书重,携带时还需用车子来运载。也有先编成册,然后再写的。
据说西汉时,有一位文学家叫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3万字的奏章,一共用了3000多片竹简,由两人抬着进宫。传说中国 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每天要批阅60多公斤的竹、木公文。在今天看来,也就不过几个文件罢了。
贡献
竹、木片制作的书虽然笨重,但在古代,这种简书对传播政治、文化、军事、医学 等各种知识发挥过重大作用。汉代以后,中国发明了纸,简的使用才逐渐绝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