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本土化

中文名: 本土化

外文名: localization

释 义: 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的变化,

俗称入乡随俗

本土化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更不是族群的对立,而是放眼国际,展望未来。现代社会由于交通发达,地区与地区之间往来密切,旅游、参访,甚至移民风气普遍频繁。到了一个新地方,想要融入当地生活环境,学习当地的语言、接受当地风俗习惯,就成为必要的条件[1]

目录

基本定义

所谓“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为迅速适应东道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淡化企业的母国色彩,在人员、资金、产品零部件的来源、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实施当地化策略,使其成为地道的当地公司。因此,本土化战略又叫当地响应能力,当地化经营。所谓“本土化”实际上就是当事双方所寻求到的一种战略协调模式。“本土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经营诸方面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也是着实承担着东道国公民责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和植根于当地文化模式的过程。

基本特点

本土化不仅指跨国企业,在中国企业在国内的经营活动中还意味着如下几点:

1)尊重并注重本土人文环境的研究;也就是说企业在营销活动,制度建设时都要考虑企业每位成员的情况。

2)注重对本土消费者、各市场所在地的研究。我国地域广阔,市场的区域化特征比较突出,因此,本土化还要注意营销的地域化,注重人文环境和消费者需求差异的地域研究。

3)本土化在管理上意味着渗透和融入,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本土化研究是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点。

详细解释

本土化应该理解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一个事物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的变化,通俗的说就是要入乡随俗。

本土化概念是与国际化、全球化概念紧密相关的,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它是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时代国际品牌的全球扩张战略下出现的。没有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也就没有本土化。

语言本土化

语言本土化:世界各国,乃至不同的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为了尽速融入该区的生活环境,语言是重要的沟通工具。比方到了美国,就使用美语;到了巴西,就讲葡语等。又好比最早将佛教传入中国的印度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进入中原,不但讲中国话,也翻译经典,才有《四十二章经》的流传。因此,语言要本土化,才能获得当地的认同。

风俗本土化

每一个地方的风俗民情不一样,到了一个新环境,可以带入自己国家的习俗,但更重要的是先接受当地的风土民情。倘若一味要求别人接受自己的文化风俗,只会显得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节庆活动或纪念日,应当随喜参与,融入大众中。西谚说:“身在罗马,行罗马人之行。”入境随俗,尊重包容,才能同体共生。

习惯本土化

每个国家的礼节、习惯不一样,举凡生活、饮食、工作、招呼方式上,都有所差异。好比北方人性喜面食,南方人则习惯米饭;西方国家以拥抱、亲吻为招呼方式,东方国家则握手寒暄表达热忱;西方人使用刀叉,东方人则用筷子。因此,习惯要依循当地本土化,才能与人相融和。

教育本土化

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不能不了解它的历史文化;要能深入了解不同环境的文化背景,则必须尊重当地的教育。好比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融汇儒家的“仁爱”和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而发展出特有的中国佛教来。

每一个人能认知“本土化”的真义,将眼光放远,才能扩大自我的成长,促进族群的和谐,进而展现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丰富内涵。

参考来源

国际化前提是做好本土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