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医药图书)

本草经集注原图链接

《本草经集注》,古代药学著作。共七卷。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编著于(约公元480-498年前)。陶氏认为《本经》自“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冷热交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等问题,于是给予整理、作注。又从《名医别录》中选取365种药与《本经》合编,用红、黑二色分别写《本经》与《别录》的内容,名之为《本草经集注》。本书原书已佚,现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残本。但原书中的主要内容,还可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之中见到。1955年群联出版社曾据此出版影印本。[1]

目录

基本信息

书名: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类别:医学著作

页数:共7卷

出版时间:公元480-498年前

书本内容

本书共7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类,这是药物分类的一个进步,但每类之中仍分三品。[2]又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已、秦艽、芎劳等,治黄疽通用药有茵陈、柜子、紫草等。这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助益。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用量、服法、药品真伪等与疗效的关系,均有所论述。本书问世后有很大的影响,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

评论

南朝博物学家陶弘景把千仞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搜集起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另一次总结,整理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共得药物七百三十种,书中,他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治疗属性分类的新方法。首先把七百多种药分为草、木、米食、虫兽、玉石、果菜和有名未用等七类,这种分类方法后来成了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一直被沿用,并加以发展。陶弘景还首创治疗性能对药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例如,祛风的药物有防风、秦艽、防己、独活等,就归在同一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治疗参考,对医药的发展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术价值

 
本草经集注原图链接
  •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 对药物的形态、行为、产地、采制、剂量、真伪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强调产地和采制方法与疗效的密切关系。
  • 首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防风、防己、秦九、川芎等。
  • 考定了古今用药的度量衡,规定了汤、酒、膏、丸的制作规范。
  •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3]

对中国本草学的贡献

全面总结本草,使本草学系统化

陶弘景作《集注》之前,所见到的《本草经》是多种同名异书的本子,也是各家名医在《本草经》中附经为说,形成的多种本子。这些不同的本子,收藏药物数量不同,主治内容多寡不同,三品分类不同,药性寒热不同,药物分类不同。总之,当时《本草经》是存在混乱情况。陶弘景考察前代医家用药都重视本草。如陶弘景序云:“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亦皆条理药性。”而当时习医者,又不重视本草。所以陶氏序云:“今庸医处治,皆耻看本草,其畏恶相反,故自寡昧,而药类违僻,分两参差,亦不以为疑脱。”同时陶氏还见到当时卖药和配合药者,时有作弊。陶序云:“采送之家,传习造作,真伪好恶,并皆莫测,螵蛸胶著桑枝,蜈蚣朱足令赤。……又合药之日,悉付群下,其中好药贵石,无不窃换。……以此治病,固难即效。”

陶氏深感本草的重要,而当时本草经存在混乱,习医者不研究本草,采药者和合药者又在作弊,如此情况,怎能治好病。为此陶弘景才把本草作全面的总结,使中国本草学得到系统化。所以陶氏《本草经集注》,不仅在当时成为本草名著,而且也是后世历代本草的典范。

《本草经集注》有承先启后作用

自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问世,到唐代将近有16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各个药物的内容都有新的进展,新药不断地增加。所以唐代就有编修新本草的必要。唐代编修新本草,是在过去旧的本草基础上进行编纂的。至于选择什么样本子做蓝本,是要经过研究的。当时流行的本草有很多种,据《隋书.经籍志》收载本草,近60种。到唐代编纂《新修本草》时,独取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蓝本,对其他50多种本草皆不用。这就说明陶氏书总结前代本草极为完备,在当时是胜过所有的本草的。

《唐本草》的编纂,除增加114种新药及注释外,在编写体例上,全部沿袭《本草经集注》的旧例,所以《本草经集注》在中国本草史上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陶弘景发展了本草药性

陶氏对本草经文,除将13条序文注释外,对药性的论述,亦有所发展。例如他在序录中指出:“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易知,惟冷热须明。”又如三品药性,《本草经》只提上、中、下三品一些原则的话,但陶氏更具体地说:“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厚,不为仓卒之效,然而岁月常服,必获大益;中品药性,祛患当速,而延龄为缓;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这些论说,对《本草经》三品药性是有所发展的。

关于药物配伍,《本草经》只提君臣佐使,而陶氏认为“凡和合之体,不必偏用之,自随人患参而共行。大抵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治病之药则多佐”。

关于药物用法和用量,《本草经》没有提及。而陶氏提出用药,要注意用量和用法。陶氏注云:“又有分剂秤两轻重多少,皆须甄别。若用得其宜,与病相会,入口必愈,身安寿延;若冷热乖衷,真假非类,分两违舛,汤丸失度,当差(病愈)反剧,以至殒命。”

关于毒药用量,《本草经》只言“先起如黍粟,不去倍之”。陶氏认为这样不够具体,药物毒性大小强弱,各不相同,岂能单用黍粟为例。毒性不同的药物,应以不同容积物为例。所以陶序云:“毒中又有轻重,且如狼毒、钩吻,岂同附子、芫花辈耶?”

关于药性的应用,《本草经》仅言“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陶弘景提出,除按药性寒热外,还要注意药性偏长和病人性别、年龄、情志状态、乡土风俗等。陶序注云:“按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取其偏长为本,复应观人之虚实、补泻、男女、老少、苦乐荣悴、乡土风俗、并各不同。”

创新编写体例为后世历代本草典范

陶氏《本草经集注》在序录方面,除对《本草经》序文13条注释外,又创制很多新例。如诸药采制、合药分剂料治法、诸病主治例、解百药毒例、服药食忌例、药不宜入汤酒例、七情畏恶例、药对岁物药品例。此等创例,非《本草经》所固有;但后世历代本草,皆相继沿用;在某些方面,并有所发展。在这些创例中,体现陶氏对梁以前本草学的成就作了系统性的总结。

 
本草经集注原图链接

在陶氏所作的创例中,有很多论点,对后世药学起着深远的影响。

在诸药采制方面,重视药材原产地,提出“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这就开创了“地道药材”之说。对采制药材,则指出植物药大多在二、八月采取。并提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的采收经验。此外陶氏重视药品“真伪好恶”,提出鉴别药品方法,实为开创中药鉴定的先河。

在合药分剂料治法中。对各种剂型制作方法,及各种药物炮炙方法,积累了很多经验。

例如对蜜的炼制,陶氏说:“凡用蜜,皆先火煎,掠去沫,令色微黄,则丸药经久不坏。掠之多少,随蜜精粗。”为后世制药方法,提供了保贵的经验。并在“诸病主治例”中,又创制按治疗作用对药物进行分类法。

陶氏《本草经集注》在各论方面,也有创新。例如在药物分类方面,陶氏除保持《本草经》三品分类外,又按药物天然来源,创立自然属性分类法。将全书收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无实七类。这种分类方法,一直支配着中国历代本草的分类。如《唐本草》、《开宝本草》、《嘉佑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都是在陶氏创立自然属性分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保存下许多古代科技史料

陶弘景博学多闻,他不仅明医药,对天文、地理、博物、历法、道教亦精通。因此他在书中记载下不少有关科技史的资料。

例如《证类本草》卷四水银条引陶氏注云:“水银,甚能消化金银使成泥。”按水银和某些金属能形成合金,名汞齐。有些汞齐具有可塑性。

《证类本草》卷三消石条引陶氏注云:“消石,其色理与朴消大同小异,月 出月 出如握盐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是真消石也。”按消石含有硝酸钾,强热分解,放出氧;同时钾盐,强烧之,有紫色的火焰,呈紫青烟色。朴消即无此反应。这些记载,都是宝贵的化学史料。

《本草经集注》反映出陶弘景治学精神

陶弘景做学问的态度,是很严谨的。陶氏作《本草经集注》时,既重视文献资料,又重视民间实践经验。在文献上,陶氏书中援引的书有《博物志》、《刘涓子》、《桐君录》、嵇康《养生论》、商丘子《养猪经》、汜胜之《种植书》、《诗经》、《礼记》、《尔雅》、《蜀都赋》等。对文献来源,均注明出处。特别对《本草经》文,以朱书为标记,我们今日所以能识别本草经文,全归陶氏之功。

在民间实践的经验上,陶氏收录的亦很多。正如陶弘景序中所云:“或田舍试验之法,或殊域异识之术。如藕皮散血,起自疱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面店蒜韭,乃是下蛇之药;路边地松,而为金疮所秘。”这些话,都说明陶氏对民间用药经验,是很重视的。

陶氏在注释时遇到不识处,即注以存疑。例如《证类本草》卷三十鬼盖条引陶氏注云:“鬼盖,一名朝生,疑是今鬼伞也。”又地筋条,陶注云:“疑此犹是白茅而小异也。”又勒草条陶注云:“疑此犹是薰草。”类似此例很多。

此外从《本草经集注》中,还可了解到陶弘景是出自医药世家,精通医学,富有救死扶伤精神。他在序文中说:“余祖世已来,务敦方药,本有范汪方一部,斟酌详用,多获其效,内获家门,傍及亲族,其有虚心告请者,不限贵贱,皆摩踵救之,凡所救活,数百千人。”[4]

相关视频

阅读链接

参考文献

  1. 本草经集注医学百科
  2. 《本草经集注》中药查询 2015-01-15
  3. 《本草经集注》中药查询 2015-01-15
  4. 《本草经集注》对本草学的贡献医源世界 来源:医生在线 作者:尚志钧(芜湖弋矶山医院) 20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