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昌
朱秀昌,高分子化學家。中國從事高分子科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曾從事離子交換樹脂、液晶材料和膜科學技術的研究工作。他率先用電滲析法和反滲透法進行海水淡化和水處理方面的研究,[1]
朱秀昌 | |
---|---|
出生 |
1917年9月28日 貴陽 |
逝世 | 1993年10月23日 |
國籍 | 中國 |
民族 | 漢 |
教育程度 | 浙江大學化學系 |
職業 | 高分子化學家 |
目錄
履歷
- 1917年9月28日 出生於貴陽,祖籍福建晉江。
- 1939-1943年 浙江大學化學系學習。
- 1944-1947年 重慶柏溪及南京中央大學化系任助教(現南京大學)。
- 1947-1950年 浙江大學化學系任助教、講師。
- 1950-1953年 大連科學研究所任助研、副研究員(現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
- 1953-1956年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所任副研究員。
- 1956-1993年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兼中國科技大學及研究生院教授。
- 1979-1993年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所兼職副研究員;中國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學會名譽理事長;《離子交換與吸附》雜誌副主編;水處理技術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膜學會第一屆名譽理事長。
- 1991年 被國務院評為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81993年10月23日 病逝於北京。
生平
新中國建立前
朱秀昌1917年9月28日出生在貴陽的紅邊門,父親朱道生在上海一個小電報局裡做事,是一個酷愛讀書又會英語的電報局局長。朱秀昌從小就愛鑽研,少年喪母使他很早就養成了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性格。離家在杭州清心中學讀書期間,他每天清晨起床便練習毛筆字、預習功課,星期日除爬山鍛煉身體外很少外出,平時只穿校服,冬天穿的是蘆花棉鞋,生活十分儉樸。後來因斷了經濟來源而未能直接報考大學,但他卻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1939年他同時考上之江和浙大兩所大學,他選擇了浙江大學理學院的化學系,半工半讀念完大學。1943年大學畢業後,他放棄了留校任助教的機會,到昆明與羅文運女士結婚,並在昆明中央電工器材廠當了技術員。
1944年,朱秀昌應中央大學的聘請,到重慶柏溪中央大學化學系任助教。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隨學校遷回南京(現南京大學),在化學系講授"普通化學"。1947年朱秀昌回到母校浙江大學化學系任助教,講授"分析化學",後晉升為講師。
新中國建立後
新中國成立之後百業待興。1950年大連科學研究所(現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派人南下到浙江大學招聘人才,朱秀昌應聘來到大連。在大連工作期間,朱秀昌首先完成了"從正丁醇合成丁酮2"的工作,出席了1950年在大連召開的東北第二次學術論文報告會並宣讀了論文。接着朱秀昌相繼完成了"從蓖麻油熱裂解制庚醛及其還原合成純庚烷"、"石油直鏈飽和烴(庚烷)經催化環化,用Fischer法合成芳香族烴(甲苯)"等項工作。1953年晉升為副研究員。同年朱秀昌調到上海有機化學所,並加入了九三學社。這一年有機所接受了研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酰胺的任務,朱秀昌着手"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玻璃化溫度及彈性模量的影響"的研究。當時國內高分子化學研究與生產幾乎還是空白,有機化學所的近半數人員投入到這兩項工作之中。在王葆仁先生的領導下,他們邊學習基礎理論邊開展研究工作,一年後勝利完成了任務,並為中國高分子的研究培養出一批骨幹。
開拓者
前期成果
朱秀昌首先開展的是"二乙苯的分離提取及其催化脫氫合成二乙烯苯"和"從甲基丙烯酸甲酯水解制甲基丙烯酸"的工作。1955年他領導的小組合成出"甲乙丙-10型離子交換樹脂",這是一種專供提取鏈黴素用的甲基丙烯酸樹脂。1956年在上海化學分會年會上他做了題為"聚苯乙烯磺酸型陽離子交換樹脂的製造及交換性質"的報告,他用獨到的低溫緩和磺化方法,使得樹脂性能優良。在10型離子交換樹脂的基礎之上,他與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合作,研製出490型羧酸離子交換樹脂,它是乙烯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的共聚物,應用於鏈黴素的分離提純上。20世紀60年代他又針對該樹脂易破損的缺點,研製出H170型樹脂,該樹脂不溶脹,能直接從發酵液中吸附、分離出鏈黴素,性能優越,獲得了發明專利,並應用於中國最大的抗生素製藥企業--華北製藥廠,[2]
後期成果
1958年後,因發展中國原子能工業的需要,朱秀昌領導的小組對各種離子交換樹脂的耐高溫、耐輻射性進行了對比研究,研製出磷酸鋯和氧化鋯等無機離子交換樹脂,用於核潛艇淨化水;製成螯合型磷酸鋯無機離子交換樹脂,用於從海水中提取鈾;並與原子能所協作,製成2606型乙烯吡啶類離子交換樹脂,用於廢鈾燃料的再分離提純,全部技術移交給核工業部門,[3]
膜分離技術
中國的膜研究起源於1958年。朱秀昌領導的研究小組率先用聚乙烯醇異相陰陽離子交換樹脂薄膜製成多層隔板,用電滲析法將高硬度硫酸鹽型苦鹹海水淡化,這個海水淡化器首先在海軍的艦艇和海島上應用,後來又成功地解決了成昆鐵路祿豐段隧道施工中飲用水和電瓶用水的困難,受到了鐵道兵工程會戰總指揮部的通報嘉獎。1958年深秋,這個大型海水淡化器在中國科學院舉辦的成果展覽上得到展出,並作為建國十周年全國科學技術成就之一載入了史冊。隨後朱秀昌協助海軍組建了集研究、設計、生產海水淡化裝置於一體的研究院,幫助培養專業人才。
膜分離技術
1963年朱秀昌做出橡膠離子交換膜的20層電滲析器裝置,1965年聚乙烯醇縮乙醛超濾膜問世,1966年朱秀昌又考慮到燃料電池用的隔膜。他與四機部十八所協作,研究氟塑料膜與聚乙烯醇均相膜的放電性能,研製成功衛星用銀鋅電池、燃料電池用隔膜。紙質離子交換膜研究始於1961年,到1966年拿出大型全紙質離子交換膜,它可降低成本百倍以上。1966年朱秀昌來到北京啤酒廠,協助他們製成了3×1噸淨水裝置,解決地下水淡化為發酵水的問題,開創了膜技術成功應用於食品工業的先例。1966年朱秀昌還製成二醋酸纖維素反滲透膜與反滲透析器,裝置移交給國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1982年後他進行雙極性膜和氣體分離膜(主要是富氧膜)的研究。
為了解決能源緊張問題,各個工業國家都在尋找新的能源供應,光解水制氫的研究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人工模擬植物光解水制氫有許多種路線。1979年,朱秀昌提出一種雙極性金屬絡合高分子膜的設想。1984年他指導學生作了"雙極性膜在二組分溶液中的電壓電流關係"及"聚四苯基卟啉光化學"方面的研究。
十年浩劫
十年浩劫期間,朱秀昌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但他始終沒有停止對科學問題的思考。為了能連續檢測高分子膜的質量,他想到了液晶。1970年他帶領研究組在國內進行了液晶材料領域方面的研究,不僅合成出有黑白顏色顯示的液晶化合物,同時還在國內首先合成出能顯示多種色彩的液晶化合物。1970年7月至1971 年11月,他們與三個空軍單位合作,聯合搞"液晶無損探傷"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們合成了十幾種膽甾型液晶化合物,用於檢測大面積構件的近表面缺陷及形狀複雜的金屬或非金屬材料組合件。此方法具有直觀、簡便、快速、可靠性高和成本低廉等優點,因此該項目還獲得了發明專利。1972年他在物理雜誌上撰文介紹液晶材料,促進了中國液晶材料的研究和液晶器件工業方面的發展。
人物評價
朱秀昌從事科研工作50年,他無私無悔地奉獻了半個世紀。他學識淵博,會英、德、日、俄四國文字;他學術思想活躍、學風正派、治學嚴謹;他平易近人、待人誠懇。他淡泊名利、樂觀大度的品德為全所公認,並受到同事和後輩們的尊敬。1958年中國科技大學在北京成立,朱秀昌應邀做兼職教授,他那帶江浙口音的生動講解,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主持翻譯的《高分子方法》一書,一直是教學中重要的參考書之一。朱秀昌始終把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需要看成是一名科學家的職責而放在首位。他一生坎坷,卻心懷坦蕩。1965年他已經患了無痛性冠心病,又經過"文化大革命"動亂時期,身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殘。1972年11月初冬,他下廠推廣成果時,因吐血被送進醫院,住了不到一周就堅持出院;1974年夏在所里開會時突發冷汗,在夫人陪同下,硬是自己堅持走到醫院,被診斷為急性後壁心梗當即收留住院。在晚年生病期間,他受一位中學女教師的委託,校對並補充了《中國古代石油發展史》的內容(中譯英),那極難譯的古代文言文,耗費了他不少的心血。1992年已是重病在身的他又校對了32萬字的《合成聚合物膜》一書。
獲得獎勵及專利
作為訪問學者,朱秀昌曾於1964年秋訪問了當時的兩個社會主義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1980年10月他帶團去意大利進行太陽能綜合利用的考察;1987年8月他帶團去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進行友好訪問。朱秀昌先後3次獲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1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曾獲3項發明專利,發表論文近80篇,專著和譯著8部。他為祖國的科學事業、經濟繁榮和國防事業無私奉獻了自己的一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