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华 一曲悲歌冷月情
作品欣赏
一曲悲歌冷月情
盛夏,我手捧一卷书——普蓝色的封皮上,深邃的天际布满星辰,闪烁着璀璨晶莹的光晕,朦胧的夜色下,寥寥数笔白描,勾勒出女子颔首低眉,倚窗待月,这是春晨装帧精美的长篇小说《望月》。轻轻翻开她,一段段悲欢离合、生死两隔,逝者茫茫、生者含辛茹苦的故事沉沉而来……
五年前,我与春晨相识于老年大学。当最初得知她写小说时,我不免流露出一脸惊诧,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气质如兰、古稀之年的大姐,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春晨的本名叫高秀兰,曾在1987年文学期刊《娘子关》第一期,发表过一首抒情诗《春晨》。这首诗的刊登,吹开了她的文学之花,激发作者前所未有厚积薄发的创作动力。由诗及人,同时也让我记住“春晨”的名字。 一部长篇小说绝非偶然生成,她是循着儿时的记忆拜访长者,由最初千字小文,笔耕不辍,日积月累,多年不遗余力潜心创作而成。
长篇小说《望月》于2019年由中国文史社出版,呕心沥血酿成十八万字。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以家族为背景,父母为原型,沿着主脉一路探究延伸,穿越了半个世纪,抒写了一部家族隐痛之作。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离奇,从不同生活侧面,惟妙惟肖塑造出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当我阅读这本书时,犹如电影画面从眼前一幕幕掠过……
高悬的明月下,坐落在平泉镇西头的姜家大院通宵达旦,老老少少忙得不亦乐乎,一群小脚女人挤在厨房有的在案板上揉面蒸馒头,有的揭开热气腾腾的蒸笼在雪白馒头顶点红。一群男人们从猪圈逮回一头嚎叫的花毛猪,摁在一块木板上,屠夫一柄尖刀刺入猪脖子……这番忙碌是财大气粗的姜老太爷,为省城上高中的孙儿姜毓禄精心筹备的一场婚宴。
次日上午吉时,一位妙龄少女头顶红盖头被一顶大花轿晃悠悠地抬进姜家大院,在姜毓禄毫无知情的情况下,被家人从省城学校骗回家逼着和素未谋面的女子张碧玉拜堂成亲。姜老太爷出此下策,想拴住孙儿将来掌管家族大业,而执拗的姜毓禄却暗自打算连夜溜走。
入了洞房,一对新人默默无言,沉闷地有些透不过气来。无奈伴着沮丧的姜毓禄跌坐椅子上,一把拽去披在身上的大红绸和大红花,随手扔在炕头端坐的新娘身旁。他不屑地瞟了一眼新娘,竟然发现她是一双大脚,便好奇地走到新娘跟前,“噌”一下掀起新娘的盖头。这一掀,四目对望,深深被对方相互吸引……一番倾诉,几许温存。知书达礼的张碧玉赞许丈夫继续返省城读书,企盼将来闯出一番天地,带她走出深宅大院开始重的生活。金鸡啼晓,姜毓禄匆匆辞别新婚的妻子,连夜乘火车踏上返校的归途。
学校毕业后,在外闯荡的数年的姜毓禄,适逢“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个热血青年早已把家抛到九霄云外,和同学们积极投身黄埔军校。经过两年刻苦训练,姜毓禄在毕业典礼上被授予“中正剑”,成为一名合格的战术军官。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姜毓禄所在国民党第六集团军司令孙楚将军麾下带兵奋勇抗日,而平泉镇的家人和妻子则在兵荒马乱中四处奔波,天各一方,生死未卜。
两年后,姜毓禄奉命太原做煤炭生意,为国军筹备军需供给。建立了稳定的收购站后,便急切赶往平泉镇,终于见到朝思暮想漫长等待十年的妻子。久别重逢,张碧玉惊诧地望着眼前从天而降,潇洒俊朗,威风凛凛,腰间佩戴中正剑的丈夫,熟悉又陌生,缓缓从记忆中搜寻,禁不住喜极而泣。
那晚上,小屋红烛燃亮,映红二人欢喜的脸庞,俩人述说着久别心事,姜毓禄才从妻子口中得知:姜家大院曾被日军占领,一家人逃到姥姥家后山上住了三年,姥爷用锄头敲死一个日本兵后,被穷凶极恶的日本兵捅死,肚里的肠子哗哗流出,舅舅死死抱住一个日本兵跳崖同归于尽……夫妇俩依偎着,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语。一床未动过的新花被覆盖着二人的欢喜与忧伤。温柔的夜,银盘似的月亮高悬空中,明月为证,他俩成了真正夫妻。
一别十年,时间改变了容颜,却未曾改变俩人相守的诺言。张碧玉允诺,为了减轻家里爹娘的负担,她准备带走兄弟小五小六,自己承担抚养。姜毓禄辞别了父母,携妻子兄弟走出姜家大院,如愿以偿过上了如常的生活,相继有了两个女儿——大兰和小兰。 抗战结束,国共两党展开殊死较量,国民党仗势欺压百姓,共产党为劳苦大众赢得人心,赢得了天下。姜毓禄利用煤炭生意暗中帮助过共产党,好友郑子林同学奉劝他弃暗投身革命队伍,就在他犹豫不决时,蒋军大溃败后,迅速组织人马溃退台湾。一份前往台湾的通知单上赫然写着姜毓禄。他预感大难临头,悔之莫及,乘人不备惶恐逃回家,与妻子女儿作别。他深情地凝望着含辛茹苦的妻子,噙泪夺门而逃,在苍茫的长夜里,一路狂奔至机场,为时已晚。不久,姜毓禄被捕,政府以潜伏特务之名将其镇压。
读到此,不免为张碧玉感到惋惜;倘若姜毓禄听从好友郑子林的劝告,那又会是怎样情形?三弟姜毓胤当时也投靠了国民党,在一次战斗中,当他看到尸体遍地,缺胳膊断腿面目皆非、死伤皆是同胞兄弟时,便对老蒋产生疑虑,乘人不备悄悄从死人堆里爬出,一路乞讨逃回家,才幸免丧命。他怎么都想不到姜家最有出息的大哥,竟然会那样不明智,自己走上一条不归路,命丧黄泉。
万般无奈,张碧玉失魂落魄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和两个半不大的小叔子(小五、小六),一路颠簸辗转,在火车阵阵呼啸声中,由南而北向老家平泉镇方向奔去……
一个大雪弥漫的日子,张碧玉拖着半不大的孩子疲惫不堪地回到了姜家大院。昔日姜家最风光的孙媳妇,如今却是灰头土脸落魄而归。家里许多人纷纷侧目,冷眼相待,令张碧玉倍感凄凉:好在掌管全家的公公姜大喜慈爱,破例给风雨飘摇凄惶心酸的儿媳和孩子们吃了顿纯白面荷包蛋特殊小灶,这让张碧玉颇感温暖。丈夫的遭遇,她寻机让老人平静接受,并委婉地告诉老人,远方有了孙儿。老人一听儿子留了后,自然安慰些许。看着公公婆婆行将就木病歪歪的样子,她心酸不已,决定主动承担侍奉二老的义务。这让往日羡慕和巴结她的妯娌们很是嫉妒,冷嘲热讽,恶语相加,并视她为“克星”,甚至把公公的死都归咎于她,还被撵去大厅睡门板。一年又一年,她凄苦地煎熬着日子,识尽世态炎凉。
本来三张嘴在姜家蹭吃蹭喝就讨人嫌,又逢大女儿上学要花费,姜家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导致祖祖辈辈维系的大家族开始分家。张碧玉面对姜家不公平的待遇,敢怒不敢言。而在市妇联工作的姜二喜之女婉儿,侠肝义胆,持正不阿,力挺张碧玉状告姜氏家族。爱财如命的姜五喜,立刻组织家里一帮人马,轮番上阵与张碧玉对簿公堂。最终法院公正判决——张碧玉赢回属于自己应得的那份房屋和钱财,往后生活总算有了着落。时过境迁,春晨每每向人们提及此事,心里总是充满无限感激,是社会没有抛弃她们这个“特殊”家庭,法官秉公执法才使孤儿寡母幸免于一难。
一场风波刚刚平息,女儿升学又成问题。丈夫生前好友郑子林曾主动提出愿为故去的朋友照顾张碧玉和女儿,她终未答应。“好女不嫁二夫”的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可眼下大兰上中学需政审,丈夫的历史问题让张碧玉心烦意乱。为了将来孩子们的出路,迫不得已,她与共产党员、老八路刘继业重组家庭。
新组合的家庭不免磕磕绊绊,张碧玉比任何人都渴望过一份踏实安稳日。刘继业从农村带来三个儿子,因缺乏管教,个个沾染恶习触犯法律蹲进监狱,使刘继业的生活一度低迷沉沦又出轨。张碧玉以最大的宽容和隐忍,不计前嫌,使他迷途知返。为了这个七拼八凑的多口之家,张碧玉倾其所有耗尽心血,甘愿把姜家分家得来的十三间房屋变卖填补家用。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一场突发的脑溢血,张碧玉含辛茹苦走完人生52个春秋。临走时,刘继业将张碧玉精心守护的心爱之物“中正剑”放入棺木,一同葬入黄土。
上世纪末,台湾和大陆恢复往来,姜毓禄在黄埔时的红颜知己单珊带着姜毓禄的儿子一一姜单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由此联想,名字的谐音不正是江山回归吗?!多少憧憬在梦里回旋,归来时却是满腹惆怅和失落。 单姗携子故地重游,徘徊在人去楼空不复存在的黄埔校园,隐约看到从那棵歪脖子树后走出的姜毓禄,睹物思人,满脑子占据临毕业的最后一晚上一一“学友们狂欢操场上,席地而坐每人一瓶杜康,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月夜下,姜毓禄被人抬进小屋,竟然毫无所知发生的一切……随着黎明的到来,世间绝美的纯情碾为尘泥,姜姗吞下自酿的苦果,含笑化作永恒的记忆!
此时的单姗,尘封心底的往事在思绪里纷飞,满腹对故土的依恋。情相连,水相连,一湾浅浅的海峡,多少年让人望眼欲穿,她始终坚信未来,未来海峡两岸统一不是梦!
小说《望月》,就像拉开了一幕人生大戏,它不仅是家族的隐痛史,也是民族历史的变迁史。全书气势宏阔,凸显了母亲在大家族忍辱负重,勤劳善良,以委婉绵长曲折的故事情节而取胜。这部长篇小说是我市文学近年来可喜收获,也是作者呕心沥血多年结出的文学硕果。小说历史跨度之大,没有一定写作功力是很难驾驭的。好在春晨有丰富的阅历和积淀,下笔游刃有余,以温柔细腻的笔触诉尽烽烟岁月中悲欢离合,令人意味悠长。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春晨以自己独特的家族故事,谱写出一曲人间冷月悲情歌。[1]
作者简介
李瑞华,山西省阳泉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