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文艺资讯|文艺热点|文艺访谈|文艺名家|艺术收藏|

目录

简介

今年是鼓浪屿申遗一周年。

风景如画的鼓浪屿吸引了世人的眼光,人们对这个跳跃着钢琴音符,风景如画的音乐之岛着迷不已。不过,在游览秀丽风光的同时,大部分人却都不知,早

在被称“钢琴之岛”前,鼓浪屿就已是闻名遐迩的“美术之岛”——从这里培养及走出去的美术家、工艺美术家不计其数,为我国的工艺美术事业,做出了

许多贡献。

而提及鼓浪屿与美术的渊源,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杨夏林。

他1949年到厦门,主持创办了厦门鹭潮美术学校,执教至退休。其以兴办工艺美术学校,培养大批工艺美术人才,开创闽山鹭水之山水画风,改写了福建美术史,被誉为“八闽丰碑,闽山鹭水第一人”,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史册。

今天,我们独家对话杨夏林的儿子杨维凡,请他讲述父亲杨夏林的美术教育事迹以及艺术成就。

杨维凡在厦门闪忻艺术馆接受采访 " 杨夏林(1919—2004),仙游人[1]。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科,师从傅抱石、李可染、黄君璧等国画大师[2]。1949年到厦门主持创办厦门鹭潮美术学校,执教至退休,时任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副校长,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前身,现更名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校长、教授[3]。 " 学条件十分简陋

杨夏林、孔继昭夫妇在画室

杨夏林1919年出生于福建仙游,幼年时曾随父亲下南洋谋生,后回国。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科,师承傅抱石、李可染、黄

君璧等名家。

1949年,杨夏林携夫人(中国著名工笔画家孔继昭女士)到厦门,走上一条他一生中最有价值而艰辛的路,筹划创办美术学校。

当时,正值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筹集私人资金十分困难,在杨夏林百般努力下,1950年先创办厦门美术研究班,后改名“鹭潮美术学校”,任副校长。

杨维凡说,当年,办学条件十分简陋,第一个校舍在厦门深田里妙释寺路柯清园别墅(早期的174医院),1951年选新址搬至鼓浪屿田尾路38号(省休养

所),以后又搬迁到鼓浪屿八卦楼(后为厦门博物馆、现为风琴博物馆)。

“学校就是在这样极其困难的环境下,一边建设一边开课,组织学校董事会,聘请急需的教师加入。”杨维凡说,经过各方努力,最后“鹭潮美术学校”终

于由民办学校转为公办的学校,更名为“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学校水准仅次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国内排行第二。

“鹭潮美术学校”的创办,改写了福建及厦门20世纪后50年的美术史,也改变当时厦门没有一间正规的美术院校的历史。

《鼓浪屿田尾路》 (杨夏林创作)

△鹭潮美术学校在鼓浪屿的第一个校园

带动厦门高校兴办艺术学院

《天外钟声》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每年从这所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就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新中国及福建省的各个急需岗位,担任重要职位,其中有不少都是独挡一面的骨干

画家、工艺美术设计大师及企事业领导。

最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选定鼓浪屿康泰路151号的海边一片土地上大兴土木,建起一间拥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福建工艺美术学院”。学校的学生桃李

满天下,人称此校为福建美术界的“黄埔军校”,科班生的摇篮。

杨维凡说,这所学校的存在,为在厦门的其他大学提供了动力,多年来,“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等等大学,都相继办起艺术学院,呈

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文化氛围

视频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