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杭州評話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杭州評話

別名;杭州大書

始興年代;南宋時期

流行地區;杭州

經典書目;《東漢》《西漢》等

代表人物;李自新

遺產類別;曲藝

遺產編號;Ⅴ-53

杭州評話又稱"杭州大書",是流行於浙江省杭州市及周邊地區的曲藝品種。

杭州評話源自南宋時期的古代曲藝,明末清初逐步形成,至清代道光咸豐年間進一步成熟。杭州評話由一人採用杭州方言說表,敘事中可不時插入模擬代言內容,夾敘夾議。

2008年6月, 浙江省杭州市申報的杭州評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胡正華 陳鶴鳴 李偉清 李自新 王超堂 張祖春

目錄

歷史沿革

杭州評話的歷史淵源,一般認為可上溯到南宋時期臨安(今杭州)的古代曲藝"說話",以及"講史"和"小說"。據《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梁錄》《武林舊事》《醉翁談錄》等古籍記載,南宋臨安的瓦舍(娛樂場所)中,"說話"伎藝十分興盛。當時的說話藝人主要在瓦舍茶館演出,也常被大戶人家召去,在堂會上演出。

明末清初,現代意義上的杭州評話逐步形成。至清道光、咸豐年間,出現了王春喬謝萬春等一批藝人,擁有眾多的聽眾群體,形成了杭州評話中不同的風格和流派,並於道光十九年(1839)成立了杭州評話的藝人行會組織"杭州評話社",民國四年(1915)更名為"杭州評話溫古社",時年杭州評話藝人達八十餘人。

據老藝人陳俊芳回憶,1930年為了促進說書藝術的發展,曾經在杭州大世界舉辦過一次為期一個多月的杭州、蘇州評話交流演出活動。說明當時杭州評話的影響已經擴展到江蘇等地。

從1937年杭州淪陷到1945年日寇投降,這段時間處在"莫談國事"、因言致禍的白色恐怖中,評話藝人已不能再集會結社了。隨着藝人的星散,評話溫古社也隨之解體。雖然其間杭州評話藝人和原來"評詞普育社"的藝人合併在一起,取名"說書人聯誼會",但實際上是很少有活動了。藝人為了生計,疲於奔命。

1945年日寇投降後,藝人恢復杭州評話溫古社。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迎來了杭州評話的新生,藝人紛紛重操舊業。

1958年杭州曲藝團成立,與此前建立的杭州市曲藝工作者協會合署,評話溫古社和其他曲藝藝人也一併進入該團該協會。

1960年後,在杭州市文化局的重視、決策和曲藝團領導的組織下,記錄了大批杭州傳統評話和現代評話書目,使杭州評話復興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評話被視為"封、資、修"的東西,溫古社被稱為"專溫封資修"的反動組織,予以取締。不准老藝人說書,還要交代問題。

1968年,曲藝團被撤銷,不僅資料散失殆盡,而且藝人有的下放,有的轉業,使杭州評話遭到了空前的浩劫。杭州評話的發展又陷入了停滯時期。

"文化大革命"雖然使杭州評話遭到了重創和破壞,但到"文化大革命"後期,一些業餘評話演員,相繼演出。如馬來法等業餘評話演員的創作和演出,為杭州評話的復甦,吹拂了春風。

1977年,李偉清組織在杭的評話藝人,演說評話節目。

1978年,杭州市曲藝工作者協會恢復成立,李偉清被選為主席,評話隊成為曲協下屬的一支演出隊。1978年3月,由原來的曲藝團和滑稽劇團部分演員合併,組成杭州曲藝隊。

1979年9月,在曲藝隊的基礎上成立杭州滑稽曲藝劇團,胡九皋增任副團長。

1981年9月,撤銷杭州滑稽曲藝劇團,分別成立杭州曲藝團和杭州滑稽劇團。

1996年,杭州市文化局進行文化體制改革,將杭州曲藝團和杭州滑稽劇團合併,成立杭州滑稽藝術劇院,評話成為其中的一個演出隊。

藝術特點

表演方式

杭州評話的表演方式為一人用杭州地方話說表。在敘事中可不時插入摹擬代言,夾敘夾議,突出評議。書中人物代言的第一人稱稱"白",用事擬人物的語言、語氣、語調來代言。用以敘述故事進展及對人物、事件、環境進行描繪、分析、評議的則稱"表",即第三人稱--說書人的語言。此外還有七言韻文,作為敘事中的"賦贊"(俗稱賦兒),有《帥堂賦》《花園賦》《盔鎧賦》《陣戰賦》等等,在敘說中增強節奏和渲染氣氛。

表演中人物的動作、身勢、口技、表情均為摹擬象徵性的。故事人物分為生、旦、淨、末、丑五種角色、五種類型。一個表演者在一次演出中要先後演許多人物角色,"跳進跳出",即興表演,人物角色從說書藝人的抑揚頓挫變化中區分出來。用音調的降低與升高,甚至於沉默、怒吼中,表現故事人物的喜怒哀樂、情緒變化和性格特徵。有時候還要從臉上的表情顯露來區分。將人物的聲音、語氣、表情分別描述表演出來,使聽眾、觀眾一聽就知道這是小生,這是花旦,這是大花臉,這是白鼻頭,這是小花臉。聲調中分出抑、揚、頓、挫,有暢,有低,有高,有延綿不斷、慢而不斷、快而不亂。

演出道具

杭州評話使用的道具有:書桌桌圍椅子醒木摺扇手帕。醒木用於故事敘說中製造氣氛,摺扇和手帕在摹擬性表演中作為道具,用來比似刀、槍、劍、旗、書信等等。

特點技巧

杭州評話的主要特點是"評",即說書時一方面描述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和性格,另一方面要發表自己的見解,夾敘夾議。以第三人稱"評人、評事、評情、評理"。說書人的主要技巧是對一部書的說表,採取"組關子、鋪路子、鑲肉子"等藝術手段,書路清晰,具體有"明、暗、倒、插;伏、驚、補、剎;絕、對、澄、略;繹、宮、私、合"十六種技法。

藝術流派

從清代晚期開始,杭州評話逐步形成了以王春喬為首的"王派"和以謝萬春為首的"謝派",以及以戚芝麟為首的"戚派"。

王派的主要特點是重說不重演,通過細膩的說表,真切地描述環境、情節和人物的性格。有"書不重頭,話不噦唆;有書則說,無書則表;說表不清,猶如鈍刀殺人;表書不清,聽客不明;襯托不到,聽客直跳;講口不用勁,只怕沒人聽;說書只怕瘟"等說書訣竅。同時,說表時還要穿插放"嬉頭"(噱頭),以增加趣味性。另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評"。王派主要書目有《岳傳》《三國》《水滸》《楊家將》《大明英烈傳》等。

謝派除了說表又重演。其主要特點是通過蹄、蹦、縱、跳的身段動作和喜怒哀樂的臉部表情的變化,以及結合口技(模仿鳥獸鳴叫、打哆嗦和風雨雷電、鳴鐘擂鼓、鑼聲號聲、器械碰擊、關門落門等聲音),把人物演說得有聲有色。口技,吸取自南宋的"叫聲"技藝,藝人結合說書,有所發展。謝派主要書目有《漢書》《西遊記》《飛龍傳》《金台傳》《濟公傳》等。

戚派是王派中的一支,但從評詞中轉過來的藝人,一直自稱為"戚派"。據老藝人鮑瀛洲說,其中原因是戚芝麟在唱評詞時的老師是戚玉堂,而戚玉堂在評詞中被認為是戚派創始人。他的成名學生是戚芝麟,當戚芝麟轉入說評話後,就拜王派傳人汪鳳麟為師,而他的一批學生也轉說大書。因此,後來從評詞轉說評話的藝人,都自稱為戚派。據此,杭州評話中的"戚派",應該從戚芝麟開始。戚派主要書目有《海公案》(又名《大紅袍》)、《包公案》等。

經典書目

傳統書目

杭州評話長篇傳統書目有五十餘部,分講史類(俗稱長靠書),如《東漢》《西漢》《三國》《隋唐》《岳傳》等;公案類(俗稱官帶書),如《包公》《大紅袍》《施公》等;俠義類(俗稱短打書),如《水滸》《金台傳》《七俠五義》《小五義》等;另有神怪類的如《西遊記》《濟公》《封神榜》等。

現代書目

杭州評話現代書目有《51號兵站》《紅軍長征》《鐵道游擊隊》《伏魔傳》《莫問奴歸處》《林海雪原》《山東馬永貞》《杭州白蝴蝶》《洪峰英雄》《茅山風雲》《周總理來到樓外樓》等。

傳承保護

流傳現狀

隨着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發展,杭州評話的演出場地銳減,演出場所太少。此外,大部分老藝人均已退休,後繼乏人。諸多優秀傳統的杭州評話書目面臨失傳。

保護措施

為了保護和傳承杭州評話,從1998年起,杭州市滑稽藝術劇院開始收集當代"說書藝人"演出書目,包括光盤、磁帶、著書、獲獎證書複印件等。鼓勵說書藝人上電視台、電台演播,參與省、市曲藝方面叢書的出版匯編。從2001年開始,通過評進青少年或學校辦班說書講課,讓杭州評話走進青少年,培養觀眾群,培養傳承人。杭州市曲藝家協會也在保護杭州評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杭州滑稽藝術劇院演藝有限公司獲得"杭州評話"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傳承人物

李自新(1933-),浙江杭州人,1952年拜任光麟為師,學習杭州評話,成為謝派第五代傳人。1953年進杭州評話溫古社,5月登台演出《東漢》,1958年溫古社併入杭州曲藝團,李自新也加入該團。1960年,進餘杭縣文化館領證說書。1962年成立曲協,為理事。1979年餘杭縣曲藝隊成立,招工進隊演出評話,1982年回到杭州曲藝團(1994年併入杭州滑稽藝術劇院),一直到退休。2009年被文化部評為杭州評話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王超堂,1945年出生於杭州,師承李偉清。1977年和蔣有霖學說《大明英烈傳》。創作演出《孫中山》等。其中《東鑒寺鬥智》《潘楊案》《劉伯溫出山》《乾隆下江南》《大明英烈傳》《江南藥王胡雪岩》等都在浙江電視台直播;《岳傳》等評話還在杭州電視台生活頻道上選播。曾任省、市曲藝家協會理事。

入選非遺

2007年,杭州評話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杭州評話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榮譽表彰

1958年5月11日,杭州市首屆曲藝會演在大華書場舉行,杭州評話《模範李裕銀》獲創作獎。

1978年12月7日,浙江省業餘文藝創作節目會演在杭州舉行,參演的短篇杭州評話《周總理來到樓外樓》獲優秀創作獎、優秀表演獎。

1980年12月,馬來法張永春創作的杭州評話《茅山風雲》在全國優秀短篇曲藝作品評獎中獲二等獎。

1982年3月29日,浙江省1980年文學藝術獲獎作品授獎大會在杭州舉行,杭州評話《茅山風雲》獲文學藝術作品榮譽獎。

1988年,杭州評話徐永華著的《乾隆下江南》獲第二屆"杭州文藝獎"二等獎。

2013年,杭州評話《鬥牛》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作品類(曲藝類)"群星獎"。

瀕危狀態

一、 大部分老藝人均已退休,過半的老藝人已年逾七十,後繼乏人。諸多優秀傳統的杭州評話書目面臨失傳。 二、 隨着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發展,杭州評話的演出場地銳減,杭州現存八家老年茶室書場,僅存的老藝人因無演出場所而無法傳藝。

相關視頻

武林調、杭州評話 《醫動的心》

參考資料

  1. 杭州評話.doc , 豆丁網 201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