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三子
东宁三子为台湾文史学家连雅堂对郑氏王朝沈斯庵、张苍水以及徐孚远等三人的并称。[1]
台湾时称东宁,然张苍水从未抵达台湾。连雅堂对东宁三子有高度的评价,认为三人的诗文使曾为延平王故土的台湾增添了不少文学灌溉。[2]
东宁三子之一
沈光文(闽南语:Sím Kong-bûn;1612年10月18日-1688年8月8日),字文开,号斯庵,生于浙江鄞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陆九渊门人沈焕的后裔,布政使沈九畴族曾孙。
沈光文随鲁王避走厦门时,因所乘之船遇台风而漂流至台湾,明郑时期沈光文到先民部落目加溜湾社教授生徒,并行医济世,直至终老。由于沈光文大力推动社教文化,倡导全台第一个诗社“东吟社”,并留存多部著述传于后世,纪录了当时台湾风土民情的第一手资料,被誉为“海东文献初祖”、“台湾汉语古典文学之祖”,“故被尊称为台湾文献第1人”。 与张苍水及徐孚远等人并称东宁三子。
查有资料记载,1952年沈冰如、苏太虚推定沈公墓址在善化镇大竹围公共墓埔(即今中山路北,火车站员工宿舍之后),登诸文献中。1976年4月,台北市宁波同乡会理事长沈友梅率团至善化勘定沈公史迹后,审定沈公宿处在光文路西、斯菴桥附近建碑亭。台湾省政府则于民国六十七年,拨款兴建纪念碑志念。[3]
东宁三子之二
张苍水继续抗清,他联合郑成功,从福建一直打到南京城下,最后不幸被俘,押到杭州。敌人劝他投降,他回答说:“我是国亡不能救、父死不能葬的大罪人,今天死在你手里,已经嫌太迟了!”说完哈哈大笑。[4]
在杭州城外的风凰山脚下,张苍水面带笑容,举目眺望凤凰山,长叹一声,说:“好山色!我去也!”遂吟出绝命诗一首:
家亡国破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
敢向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本东浙路,
怒涛岂必尽鸱夷。
东宁三子之三
徐孚远(1599—1665年)字闇公,号复斋,江苏华亭人。[5]
崇祯十五年(1642)举于乡,与邑人夏允彝、陈子龙结几社,以道义文章名于时。明亡,郑成功开府思明,礼待朝士,缙绅耆德之避地者,皆远领袖其间,军国大事,时谘问焉。寻入觐永历帝,失道入安南,不得达而还。
永历十二年(1658)迁左副都御史。十五年郑成功东平台湾,从入东都。著有《钓璜堂存稿》二十卷,收古今体诗二千七百多首,末附《交行摘稿》一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