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井古鹽場
東源井古鹽場位於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清。2002年12月27日公佈為四川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貢市
自貢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四川省中部偏南。市境東臨瀘州市,南接宜賓市,西鄰樂山市,北界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南部低山丘陵區,沱江縱貫市境東部,於東南部與釜溪河匯合,岷江支流越溪河流經西部。總面積4,372平方公里,人口277.02萬。
自貢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和「美食之府」之稱,為中華民國最早建制的二十個市之一,四川省最早的省轄市和工業重鎮,現已發展為一座百萬城市人口的大城市。自貢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對外開放城市、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全國首批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省區域中心城市、川南區域中心城市。
自貢市具有兩千年的鹽業歷史。自貢市因鹽而得名--自貢其實就是自流井和貢井兩個著名產鹽區的合稱。舉凡交通、運輸、商業、金融、文化、教育、衛生、市政,以及城市的職業構成、社會意識、政治風雲、生活方式等,無不深刻地打上鹽業經濟的烙印。正是鹽塑造了自貢這座城市。自貢鹽業生產起源於東漢章帝年間,素有「千年鹽都」美稱,一度成為中國井礦鹽的中心和最大的手工工場。自貢市也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天然氣的地方。自貢因鹽業的鼎盛而「富庶甲於蜀中」,被譽為「川省精華之地」,曾經為中國最富庶的城市之一,也為抗日戰爭中捐款額度全國最高的城市,記錄於國民政府軍方資料中,釜溪河北岸的石刻「還我河山」就是當年國軍將領馮玉祥為自貢富商捐款之善舉所題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自貢市成為三線建設中重要的化工城市。在「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市公司視角下的城市排名」中,自貢市位列市級行政區中成長競爭力前十強的第一位。
目錄
歷史
自貢歷史悠久,因鹽建鎮、置縣、設市。自貢是由自流井和貢井組成的雙子城域,而建市前,自、貢分別歸屬富順縣和榮縣。自貢以盛產井鹽聞名,自古素有「鹽都」之稱。自貢有文字可考的井鹽生產發端於東漢僚人活動時期,經魏晉南北朝「僚人入蜀」後漸具規模(城鎮亦正式形成),聞名於唐宋,鼎盛於清末民初。太平天國時期及抗日戰爭期間,兩度川鹽濟楚,說明了以自貢鹽業為主的川鹽在中國的重要性。
北周以前
遠古時期,自貢東、西部分屬巴國和蜀國[1],榮縣歸蜀、富順歸巴,但實際上自貢並未得到兩國的有效治理,仍屬於化外之地。
自貢歷史文明的濫觴源於庸國鹽業文明的徙入。公元前611年,庸國為楚莊王聯合秦國、巴國所滅,而庸國被楚國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占據了巫溪寶源山鹽泉,籍以控秦。於是,掌握了鹽業開採技術的庸國後裔追尋着鹽資源從雲夢澤(長江三峽腹地)南遷,融入到華夏人、巴人、濮人、僰人、僚人等族群中,形成了自貢最早的原住民族,被華夏人統稱為「僚夷」或「土僚」。煮泉鹽、岩鹽的技術也在傳入自貢的過程中不斷發展。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誅蜀侯綰,國廢,改立郡,是為蜀設郡之始。榮縣為蜀郡轄區。秦惠王時期,在巴郡的雒水(沱江古稱)下游西岸今富順境內設金川祠和金川驛,得名於雒水的別稱,「亦謂之釡川,則以其盤繞縣治,有若釡形然」,「南距戎瀘,北走普資」,交通位置十分顯要。
這個時期,秦國南方的夜郎國逐漸發展壯大,其疆域北境到達自貢市之南。時自貢市境東屬巴郡,西屬蜀郡,南屬夜郎國,主要處於僚人(夜郎主體民族之一)的活動範圍。考古專家在貢井區、沿灘區及周邊地區發現大量秦漢時期崖墓,符合僚人的喪葬習俗。
秦朝統一中國後,為了有效地控制夜郎、百越等地,秦始皇修築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當時五尺道的起點就大致位於巴郡、蜀郡和夜郎國三地交匯處,即今自貢市鄧關鎮地域附近。五尺道後來擴展為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或鹽馬古道,成為自貢進行對外貿易的重要商路。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割巴、蜀置廣漢郡,包含了今自貢。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廣漢郡南部及新征夜郎國北部置犍為郡。「犍為」得名于山的名稱。犍為郡領江陽、南安、武陽、資中、符、南廣、漢陽、朱堤、堂琅等縣,富順歸為江陽縣、榮縣(此時包括自流井、貢井)屬南安縣。西漢時期,自貢地方冶鐵業的發展為後來的鹽業開採打下了基礎。考古學家已經在曹家坪水庫下游的東北坡地上發現了鐵爐嘴冶鐵遺址,年代查勘為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