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林兆恩(1517年2月4日-1598年2月19日),字懋勛,號龍江,又號子穀子,晚年門徒稱為夏午尼氏、三教先生、三一教主。莆田縣城內赤柱巷(今荔城區英龍街赤柱巷)人。

  • 林富孫。正德十二年正月十四日(1517年2月4日)生。三一教創始人。
  • 嘉靖十三年(1534),兆恩補邑弟子員,入縣學。嘉靖二十五年(1546)鄉試不第,遂摒棄科名,致力於心身性命之學。
  • 久之,心有所悟,以為儒、道、釋「其教雖三,其道則一」,於是創立「三教合一」學說。
  • 嘉靖年間,倭寇騷擾閩浙沿海,林兆恩呈《防倭管見》於官府,並傾家賑濟難民,收埋屍骨二萬二千餘身,曾創「艮背法」(即今氣功療法)。
  • 著有《九序圖》一書,用以防病健身,救治當時兵災後的流行瘟疫。

目錄

基本信息

姓名    林兆恩  
別名    三教先生  
字號    字懋勛,號龍江,又號子穀子      
民族    漢人      
出生地   福建莆田
出生時間  1517年2月4日   
去世時間   1598年2月19日 
所處時代   明朝嘉靖年間  
主要作品   《三教正統宗論》、《九序圖》    
主要成就   三一教創立者    

人物介紹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穀子,世稱「三教先生」,教徒尊為三一教主夏午尼氏道統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師。莆田縣(今城廂區)人。三十歲時棄科舉,專心研究宋儒和當時王陽明的「身心性命」之學,創儒、道、釋「三教歸一」學說。著有《三教正宗統論》36卷,勸人為善,反對邪惡。其學說影響至深且廣,弟子幾遍天下。現國內外許多地方均有許多規模不一的「三教祠」。而東岩山報恩寺前這「宗孔祠」則被世人稱為「麟山祖祠」。

嘉靖三十年至四十五年,林兆恩除了招收門徒,倡導三教合一論外,主要功績是協助莆田官方抗擊倭寇,賑民救災。據莆田縣學教授劉仕銳查勘上報,列舉林兆恩的義行13項:(1)恤民還卷;(2)建立義田;(3)設立社倉;(4)倡平糶之價;(5)施錢米給城內避倭的貧民;(6)分粥蔬給貧窮孤寡之不能自主者;(7)惠施棺材1300部;(8)禮助葬埋340柩;(9)與廣東兵訂千金之卷,以保全城池;(10)募兵百餘人協助守城;(11)捐田30畝倡建戚繼光生祠;(12)念鄉夫守城之苦,以酒食迭賜於中宵;(13)率門徒埋全屍三千餘身,積薪火化二萬餘數。以上一切費用取自林兆恩的家產,故巨萬家產變賣殆盡。 隆慶元年至萬曆二十六年,林兆恩的主要精力放在著書立說和傳教活動。他的足跡幾乎遍及八閩各地,還多次往返於江西、浙江、南京等省市。除了著書和傳教外,他仍然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如募建、修葺宮、廟、寺、觀、橋樑、塔剎等;也時常賑濟災民,為百姓排憂解難。

林兆恩創立的修身煉性方法——「九序心法」在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發展演變中占着相當重要的地位。當時,瘟疫流行,他帶領門徒通過傳授「九序心法」為平民百姓治病,許多官吏,士大夫對此也很感興趣,按院朱光宇,開府劉思問,都憲劉勛等都登門求治病之方。更有朝廷高官、翰林致書請教法度。據說,總兵戚繼光驅倭時,不幸患病,在榕城拜謁林兆恩,授以「九序心法」,不久就痊癒了。

林兆恩的一生除了愛國抗倭,濟民救難,創「九序心法」為民卻病健身等功績外,更重要的是他著書幾百萬言,創立三一教。他說:「為天下萬世斯道慮,一生富貴非所志矣。」《林子本行實錄》載:嘉靖三十八年,楚人何心尹抵莆謂林子曰:「昔儒、道、釋三大教門,孔子、老子、釋迦已做了,今只有三教合一,乃第一等事業,第一大教門也,茲又屬之先生。我即不能為三教弟子,願為三教執鞭焉。」

傳教歷程

  • 隆慶元年,二月往榕城,寓金山寺。六月往閩侯,游雪峰寺。十二月往武夷,旋去建陽。
  • 隆慶二年,三月從建陽還莆。四月往榕城。七月歸莆。
  • 隆慶三年二月往武夷山,滯留江西萬年縣。八月歸莆。
  • 隆慶四年,二月往金陵,途經連江縣丹陽。六月抵金陵。九月從金陵返閩。
  • 隆慶五年,九月往榕城。十月寓金山寺。十二月歸莆。
  • 隆慶六年,四月往邵武、九月返榕,旋歸莆。
  • 萬曆元年,二月往江西,寓南昌北沙寄室。五月歸莆。
  • 萬曆三年,二月往榕城,旋往延平。六月歸莆。
  • 萬曆五年,十月往仙遊。
  • 萬曆六年,五月往廣東新安,寓梅林,旋往杭州。九月歸莆。
  • 萬曆七年,春,往榕城,居洪塘、南台等地。四月歸莆。
  • 萬曆八年,二月往榕城。夏,往武夷,復往寧化縣,旋返榕。八月歸莆。
  • 萬曆十一年,五月從福州洪塘乘舟往武當山,道經閩清縣,至水口返棹南旋,寓福州南台,旋歸莆。
  • 萬曆十三年,四月抵武夷,居數日欲往金陵不果,寓建寧白雲寺。九月歸莆。
  • 萬曆十四年,林兆恩已是古稀之年,從此再也沒有到外縣傳教,大多隱居在莆山北山或在家整理平生著述。
  • 萬曆二十五年,林兆恩病重,「飲食居處作字歌詩,或忘所自,雖素所熟識者見之,多不憶其姓名」。松江門徒陳濟賢千里迢迢來到莆田,「伏謁榻前致居恆,若弗克見之意」。翌年正月十四日(1598年2月19日)寅時,拱手而逝。閩人謝肇淛對三一教頗有微辭,說林兆恩「既老病,得心疾,水火不顧,顛狂愈年乃死」。黃宗羲也認為林兆恩之死乃「金丹之為禍也」。林兆恩享年82年,屬於高壽,從生病到去世相隔不到二個月,並無異常症狀,「顛狂愈年乃死」之說似不可信。[1]

傳教影響

嘉靖四十五年之後,三一教之所以迅速對外傳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嘉靖年間,東南沿海深受倭寇之害,以三一教的發源地興化府為例。
  • 林兆恩創立的九序心法在實際應用中確實收到了祛病健身的功效。
  • 明代中後期,三教合一論盛行。
  • 林兆恩在論述三教合一論的同時,也針對時弊提出一些政治改良主張
  • 嘉靖四十五年之後,林兆恩把傳教目標擴大為全社會的教化。

林兆恩曾著《三教無遮大會》闡明自己的「有教無類」的主張,並採取「分地倡教」的辦法,派遣得力門徒到各地傳教,在三一教的對外傳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後世影響

林兆恩去世後,其門徒紛紛著書立說,發展林兆恩的宗教觀。見於有關文獻記載有盧文輝的《盧子要言》、《夏心集》《三教真傳》《放生儀文》《龍華三會懺文》《中一緒言》《性靈詩》等,陳標的《三山小草》,王興的《九序心法》,林至敬的《明夏集》《龍華別傳會語》《卓午實義》,朱逢時的《心海真經》,黃州的《金光丹鑒》,陳衷瑜的《明道要言》《明道要論》《陳子會規》《三教龍華醮禱》《懺悔科儀》《蘭盆科儀》,董史的《東山集草》等等。從現存的有關著作來看,主要在兩個方面發展了林兆恩的宗教觀。

  • 一是恢復了佛教的業報輪迴、天堂地獄的原有的宗教含義。
  • 二是道教符籙派的某些道術
  • 三、充實三一教的儀軌
  • 四、建造三教祠堂

綜上所述,明末清初的三一教分裂為兩派,一派了林兆恩的學術思想,在民間影響不大,清初之後就基本上湮沒無聞了;另一派繼承和發展了林兆恩的宗教遺產,最後完成了三一教向宗教演進的過程,使三一教成了嚴格意義的宗教。這一派代表着三一教發展的主流,其影響超過了林兆恩在世時,達到了鼎盛。[3]

人物紀念——林兆恩墓

  • 墓在莆田縣華亭鎮后角村石門山,明隆慶五年(1571年)林兆恩55歲時營造,坐北朝南,石構,外觀呈「風」字形,石雕龜背紋墳丘,墓碑上刻「明三教先生子穀子龍江林公墓」,前置石供桌。墓埕3層,埕前沿設半月池。墓東側外30米建石門寢殿1座。
  • 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視頻

  • 秋生講古林兆恩與卓晚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