柄式手榴彈
柄式手榴彈(德語:Stielhandgranate)為德國陸軍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所使用之手榴彈。它非常獨特的外表使它被稱作「柄狀榴彈」,或是不列顛陸軍俚語中的「馬鈴薯搗碎器」[1],且為20世紀步兵武器中最易辨識者之一。
目錄
設計與操作
柄狀手榴彈在1915年首次推出,而它的設計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同演進。此手榴彈使用摩擦點燃裝置;此方法在其他國家的手榴彈相當罕見,但在德制手榴彈卻相當常見。
從爆炸頭內部的引爆器垂出一條拉繩進入中空的握把,末端以一顆小陶瓷球為尾,並以一個可旋除的底蓋固定。要使用手榴彈時,先旋下底部蓋子使球與拉繩掉出。拉動拉繩會拉動一支表面粗糙的鐵杆穿過引爆器,使它點燃並使5秒長的引信開始燃燒。這使得這種手榴彈能被掛在籬笆上,防止有人攀爬;只要打擾到這懸掛的手榴彈就會導致它掉落並點燃引信。最早的柄狀手榴彈有永久自握把接近底部處露出的拉繩(而不是塞入可旋除的底蓋)。這些露出的拉繩在運輸途中經常意外被勾扯使手榴彈引爆,經常發生致命的意外。柄狀手榴彈是裝箱運輸的,而它們的引信組合必須在戰鬥前插入;每份炸藥上都漆上了提醒的字眼(VOR GEBRAUCH SPRENGKAPSEL EINSETZEN,中文意為「使用前插入引爆器」)。
此類的手榴彈的設計為在薄壁鋼罐中填入高爆炸藥,為「攻擊型」(依賴爆炸威力)手榴彈的經典例子,而不是「防禦型」(破片)手榴彈。1942年採用了一種有凹溝的破片套(Splitterring);它能夠被套在手榴彈的爆炸頭外。破片套產生的破片會隨着爆炸四散,使此手榴彈對人員更具殺傷力。握柄提供了一個力臂,使得投擲距離大幅上升。24型手榴彈能被扔到大約到30到40碼(~27.43米到~36.58米)外,而聯合王國的米爾斯炸彈則只能被丟至約15碼(~13.72米)外[2]。當投擲者在城市或山坡環境時,此設計也降低了手榴彈向上投擲後滾回來的風險。這些手榴彈在清除步兵陣地時顯得非常有用。雖然它們個別使用時對裝甲車輛與碉堡並不是非常有效,但這種手榴彈可以搭配另外六顆以鐵絲綁在周圍的爆炸頭(不含握柄),形成土製的「捆狀」手榴彈。這些被稱作Geballte Ladung(字面意思為「球狀炸彈」或「集中炸彈」)。
視頻
柄式手榴彈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木柄手榴彈的鼻祖,高爆手榴彈的原型,新浪網,2018-08-22
- ↑ 德國M24型柄式手榴彈-扔出去能砸斷腿的鐵疙瘩「威力相當於核彈」 ,搜狐,2017-09-15